APP下载

基于语境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探析

2013-04-02高智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1期
关键词:阅读者语篇语境

高智艳

(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基于语境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探析

高智艳

(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阅读理解是阅读者与作者间的一种交际活动,双方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阅读者对语境因素的利用程度.本文基于语境理论,通过回顾主要的阅读模式,分析讨论语言语境、情境语境、文化语境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对策和方法.

语境;阅读理解;英语阅读教学

1 引言

阅读是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历来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尽管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依然面临着诸多考验与难题.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许多学生习惯于逐词逐句地阅读,只求解词句的字面意义,不会积极利用语境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意义,结果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真正理解篇章的含义[1].究其原因,受传统阅读理论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词汇量和语言知识在阅读理解中发挥的作用,把词汇、句型、语法以及相关语言知识当做主要的学习目标[2].这种方法把原本完整、流畅的语言学习分割成片段教学,导致英语教学过分关注语言的表层结构和语言符号提供的信息,往往忽视了阅读材料的整体意义和阅读者自身拥有的背景知识的作用,把阅读者置于被动、服从的地位,难以保证阅读的质量与效率.

事实上,阅读理解并不是一对一的词义解读,它还涉及词语在具体语篇中的词义选择、情境知识、上下文、背景知识等因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高度重视语篇在篇章解读中的作用[3].改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成为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本文在语境理论的框架下,回顾了阅读的主要模式,分析讨论语境因素在阅读理解过程的作用,提出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对策和方法,以期改善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

2 阅读的性质

依据Sperber&Wilson的交际观,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在这项活动中,作者通过阅读材料表达观点,传递信息,阅读者根据自身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对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借助分析、推理、总结等方法,去除冗余,保留有效的信息,从而领悟作者的用意所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作者不可能利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手段辅助表达思想,因而只能依靠阅读材料这一语言媒介[2].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际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都依赖于语境.

语言与语境关系密切.语言在语境中产生,又在语境中得以运用.按照认知心理学家的分析,语言理解过程中大脑对信息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即“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相互作用阅读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由Gough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模式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被动地,从低级到高级的字符识别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首先识别字母,逐步弄懂单词、词组、句子、段落、语篇的含义[4].“自上而下”模式由美国学者Goodman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根据这一模式,阅读理解是读者主动地同作者进行互动的过程.阅读时,读者无需一字不漏的读完阅读材料,而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消除歧义,选择相关信息,进而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5].自上而下模式突出非语言性语境的重要性,强调长时记忆中存留的背景知识经验在理解中的作用,它是传统“自下而上”模式的逆向过程.这两种模式相互作用,在词句、段落、篇章等不同层面上共同促进理解.“相互作用阅读模式”是Rumelhart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阅读模式[6].这种模式认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的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同时发生.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在哪一个层次,阅读者都在同时运用两种方式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有效的阅读过程.

可见,阅读理解是一项综合技能,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等.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只有把语言信息与语境知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推理、判断、分析、总结等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准确把握篇章的含义,领悟篇章作者的真正意图.

3 语境理论

语境,顾名思义,指语言的使用环境.任何语言的理解都必须与其相应的语境结合起来,任何脱离语境的语言只能是孤立的表达方式.只有置身于语境中,语言符号才能产生意义.

纵观语境理论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本文参照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麟先生的语境观[7],把语境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context),即上下文,指语篇自身的结构衔接及逻辑连贯.它帮助理解词组、短语、句子等语言成分的特定意义.例如,blackstormyclouds中,black是黑色之意;blackcoffee中,black是不加牛奶的意思;black chimney中,black是布满烟尘的意思;blackdeeds中,black指邪恶之意;而在ablackmood中,black则是愤怒之意.同一个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也大相径庭.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确定词语的准确含义.英文词语含义的不确定性导致篇章理解地多样性,因而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阅读者需要充分利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具体词语的准确意义,为理解篇章提供有益的线索和参照.

第二类,情景语境(situationalcontext),主要包括与语篇相关的环境因素,如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等.阅读者要保证阅读的效果,就必须把语篇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在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立关联.例如,把简单句“Iamhungry.”用在不同的场合下,它就可以表达截然不同的言语行为,引起人们不同的反应:(1)描述一种客观情况(我已经饿了),(2)做出一个请求(我饿了,请尽快点菜或做饭吧),(3)提出一个建议(我饿了,去吃点东西吧),(4)给出一个警告(我饿了,小心一会儿发脾气),(5)表示埋怨(我都饿了,怎么还不吃饭呢).如上所示,如果没有特定的情境语境,听者就很难把握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显然,只有综合考虑交际发生时周围的环境因素,交际双方才能避免可能发生的误解和不愉快.

第三类,文化语境(culturalcontext),指“作者所在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每一个语言使用者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自然会形成不同的生活习俗、价值尺度、风俗人情等.中西方在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会反映到具体的言语中[8].英文中习惯直接使用地名来比喻贫富,英国文学作品中所提到的伦敦的the Eastend和theWestend(东区和西区)就暗喻“穷人区”和“富人区”.时代周刊也曾载文道“TheU.S.isnolongera fullambulanceservice,”Chansays.“Itonlygoestothe rescueifBeverlyHillsisonfire.Itmayturnadeafearto oneinHarlemorBronx.”(Time)时代周刊为什么说Beverly Hills失火有人救,而Harlem和Bronx遭灾却无人问津?原来在美国,穷富两重天.BeverlyHills是洛杉矶的富人区,位于好莱坞附近,电影明星的豪华别墅林立于此,所以也喻指“明星阶级”.Harlem和Bronx是纽约的穷人区.另外,在美国去LasVegas或DisneyWorld所在地佛罗里达州的Orlando,就意味着吃喝玩乐.提到华盛顿的Arlington就意味着到NationalCemetery去哀悼亡故者的悲哀.提到NewYorkCity的WorldTradeCenter就透漏出对恐怖主义的痛恨及对死难者的哀思[9].显然,文化语境对语篇的理解至关重要.

语言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读者对语篇的理解,读者在阅读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三种因素,把语篇放置在特定的语境中,宏观把握.语境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语境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学习语言不单要掌握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为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传统的语言教学把学生置身于语境之外,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一些孤立的语言规则和句子,学生自然无法适应多变的语境,无法灵活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为了有效地理解阅读材料,读者必须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利用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阅读材料进行合理推测,对可能表达出来的各种意思进行筛选.正确的阅读理解模式应该包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向的过程.两者相互作用,最终在语篇层面融为一体.读者只有语境基础上获取信息,才能实现阅读的目的.

语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阅读的过程,有效的阅读必须考虑语各种境因素的作用.读者拥有的语境知识越多,阅读的准确率也就越高.英语教师不能仅停留于对孤立的词句的分析,而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语境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推理,从而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训练学生对语境的解构和重构能力,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水平.

第一,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整体阅读模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上文情景的回忆能力及对下文快速预测的能力.学生阅读文章时,可以要求他们边读边归纳总结主要观点,养成在头脑中把握篇章的行文脉络和主旨大意的习惯.文章是具有完整意义和情节的有机整体,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关注语意的连贯及语法的衔接,把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例如,常见的议论文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论点是作者所阐述的观点,论据是支持论点的证据,而论证是使用证据论证作者观点的过程.碰到类似的议论文,只要善于总结,举一反三,就可以轻松的弄懂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教师须告别传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字逐句解释法,着眼于整体,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认知的环境,努力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

第二,加强文化导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烙印时时处处反应在语言中.英语阅读理解实际上是“以语言为载体,交际环境为依托”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阅读中,读者需要解读的是与母语体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以及文化体系,所以往往需要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所要传递的信息.如果读者对语篇涉及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等知识缺乏了解,就无法正确理解语篇的内涵,甚至会导致不必要的误解.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放弃错误观念,不要误以只要死记硬背足够多的英语单词、短语、句型,就可以轻松地读懂英文文章了.然后,根据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和层次,把词汇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多角度涉猎相关的文化、政治、经济知识,逐步缩小学生与作者间的文化差异,帮助他们在知识、心理和语言上做好准备,并学会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章内容积极互动,同作者产生共鸣.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把诸如JaneEyre,Prideand Prejudice等英语文学经典著作搬上舞台,把枯燥的阅读变为富有趣味性的表演,既可以增强英语交际能力,也可以扩大文化视野.教学外,教师也可坚持做到两点:一、鼓励学生阅读《圣经》故事、希腊罗马神话等西方文化经典,了解英语语言所依赖的传统文化背景,增加文化积淀,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引导学生学习英语习语、俗语、谚语,注重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读者积累的背景知识越丰富,与篇章作者之间的知识差距就越小,阅读的难度也就会相应地降低.英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及学科背景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

4 培养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阅读理解是读者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作者进行交际的过程,也是读者运用获取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对语言材料进行推理、判断、分析、概括的思维过程.如果读者仅仅停留在语言符号这个层面上,就很难准确地把握篇章的含义.有效的阅读要求读者根据篇章提供的信息和线索来激活自己大脑已储备的背景知识,与篇章提供的语言信息积极互动,也要求读者充分调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篇章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样才能深刻、全面地理解篇章的含义[2].因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强调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对在阅读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推理分析,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目标.

5 结束语

阅读理解是阅读者与作者间的一项交际活动,双方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阅读者对语境因素的利用程度.语境的构建贯穿阅读理解的全过程.语篇依赖语境而存在,语篇的解读受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制约.阅读者只有对语篇的结构脉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含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之上,形成语篇意识,逐步积累悉英美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信息,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积极与作者互动,实现对文章的准确合理解读.总之,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和语境反应能力,是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徐红迎.英语阅读中的语境因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6:106-108.

〔2〕黎宏.阅读理论模式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361-363.

〔3〕陈晓燕.语境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93-97.

〔4〕Gough,P.B.Onesecondofreading[A].Languageby EyeandEar[C].J.F.KavanaughandI.G.Mattingly(eds). Cambridge:MITPress,1972:331-358.

〔5〕Goodman,K.SPsycholinguisticuniversalsthereading gprocess[J].JournalofTypographicResearch,1970(4): 103-110.

〔6〕Rumelhart,D.E.Schemata:Thebuildingblocksofcognition[A].TheoreticalIssuesinReadingComprehension [C].R.J.Spiroetal(eds).Hillsdale,N.J.:Erlbaum,1980: 33-58.

〔7〕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8〕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9〕周学艺.美英报刊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G642.3

A

1673-260X(2013)11-0221-03

猜你喜欢

阅读者语篇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阅读者
跟踪导练(三)2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