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多媒体进行经典诵读培养幼儿的情绪情感

2013-04-02李勇卢清萧楠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1期
关键词:道德感多媒体技术情绪

李勇,卢清,萧楠

(1.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2.紫苑幼儿园,山东济南250014)

利用多媒体进行经典诵读培养幼儿的情绪情感

李勇1,卢清2,萧楠3

(1.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2.紫苑幼儿园,山东济南250014)

对多媒体技术、经典国学以及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进行基本分析的基础上,在尊重幼儿天性的前提下,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经典,融合多媒体技术和经典诵读两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取长补短、因势利导,抑制幼儿情绪发展中存在的不良特性,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情感的良性发展.

多媒体;经典;情绪情感;融合

经典诵读一直受到许多学者和专家的褒贬,支持和反对的对弈可谓难分胜负,不可否认,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经典有利于儿童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经典的内容往往枯燥、抽象、刻板,令儿童难以理解,若盲目进行可能产生反面影响.而多媒体技术以其多彩的画面、形象的故事情节、动感的音响效果和夸张的表达,给儿童以直观、生动的视听效果,迎合了儿童的直观行动思维.二者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可谓各有所长且相得益彰,若能够扬长补短、相互融合,则可以促进儿童发展.

1 基本分析

1.1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表格等元素于一体,其应用主要涉及视频技术和音频技术,将这种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就是多媒体教学.它能“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感官功能,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1],利用这种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正是由于其鲜明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这种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和推广,目前来说,多媒体技术已经被频繁地应用于各个学段的教学活动中.

1.2 经典国学

“国学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本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研究的总和就是国学,而狭义上指的就是封建社会中主流文化的儒学.”[2]经典诵读的范围包括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所产生的一切优秀文学作品,如先秦文学、汉唐文学等.对学前儿童来说,相关的经典主要有《诗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中华经典典籍融会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开发幼儿智力和促进幼儿非智力发展的良性素材.

1.3 情绪情感及其发展特点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感受.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易变性、易感性和外露性,其发展主要表现为,各种情绪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3].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出生后,立即出现原始的情绪反应,1-3岁的幼儿处于情绪情感的萌芽时期,3-6岁的幼儿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等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幼儿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和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并且幼儿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

2 情绪的培养

2.1 克服情绪的易冲动性

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且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例如,想要一个玩具而得不到,就会大哭大闹.5~6岁时,幼儿开始逐渐控制情绪,在成人合理的引导与相应的专项训练下,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调节控制能力逐渐加强.

经典诵读通过引领幼儿诵读,学习经典,从而培养幼儿善于思考的习惯,“慎思笃行”.读经的过程本身就需要较强的意志努力,可以缓减易冲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经典内容设置不同的背景图像、声音效果等,更能够吸引幼儿的投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读《三字经》时,可能比较枯燥、难以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动态效果吸引幼儿,使其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身心会渐渐稳定,情绪也会趋于稳定型.再如读“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加入多媒体的效果会更加形象、逼真,要比只让幼儿读的效果要好,可利用这一点感染幼儿的情绪,平和其浮躁心理,为耐心品质的发展打好基础.

2.2 平和情绪的易感性

由于个性不成熟、不稳定,认识水平不高,模仿性强,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和感染,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快速转换,如当幼儿喜欢其他小朋友的“小汽车”,因为得不到而哭闹时,成人递给他一个喜欢的玩具时,他就会马上笑起来,这种“破涕为笑”的现象,在小班尤为明显.

卡根指出,儿童性格的稳定性和环境的影响有关.周围环境影响着儿童情绪的变化,诵经过程要求幼儿稳定情绪,静心学习,能够更快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长久以来对控制儿童情绪的不稳定性效果显著.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而经典诵读需要幼儿的意志努力,二者的结合可以吸引幼儿较深入、较长时间的从事学习活动,有助于使幼儿获得较稳定的情绪体验,从而会自然地有利于平和情绪的易感性.

2.3 缓减情绪的外露性

由于自我控制的能力差,幼儿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一旦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情绪都表现在脸或形体上,这种外漏表现会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内隐,但是如果这种外露性过度扩张可能会有任性倾向,不利于幼儿塑造完整人格.3-6岁是幼儿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的正确引导,缓减幼儿情绪的过多外露.

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适当的经典材料,借助于平缓舒快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双重作用正确引导幼儿,使其形成善于思考、真诚坦荡的习惯,从而缓减情绪的过度外露、抑制任性的发生.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卧冰求鲤”等经典故事,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就能引起幼儿精神上的共鸣,启发儿童进行细致思考,从而有助于抑制情绪过度外露而导致任性.

3 情感的培养

3.1 促进幼儿道德感的发展

“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4].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如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评价自己乖不乖.进入幼儿园以后,特别是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孩子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步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如知道打人、咬人是不好的;中班孩子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幼儿在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表示出愤怒或谴责的同时,还对弱者表现出同情、对好人好事表现效仿.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演绎着中华几千年来的道德经典,若选择能为孩子所理解的素材,激发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对幼儿的发展会有积极的良性作用,促使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良好的道德行为表现.而多媒体技术的采用,无疑会更加有利于经典道德启蒙作用的发挥.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国学经典和多媒体的特点,笔者以培养幼儿爱家人的情感为例进行说明.

幼儿往往是被关爱、被爱护的对象,关心和爱护幼儿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作为合格的教育者应该在爱护幼儿的同时更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尊重他人、热爱他人的情感.培养幼儿的这种情感,可以从教育幼儿热爱最亲近的家人开始.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简单、易于接受的经典内容,利用多媒体表达出来,引起幼儿的效仿,培养幼儿爱家人的情感.如《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等.把这些经典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感染幼儿的情感并引导其效仿,培养幼儿爱亲人的情感.

3.2 促进幼儿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是与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兴趣、解决问题等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体验”[5].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对谬误的批判和讽刺、解决问题后产生的喜悦感和幸福感等.幼儿大约在五岁左右,求知欲与认识兴趣开始有了显著的发展,同时理智感也迅速发展起来,这表现在儿童探索兴趣的发展,对什么都想看一看、动一动,特别是表现在爱问上.他们的问题如能得到满意的解答,就感到极大的满足与愉快,否则就会产生懊恼、不满意甚至烦躁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对周围事物就会形成冷淡、漠不关心的态度,或以捣蛋、恶作剧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与烦闷.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利用多媒体进行经典诵读发展幼儿的理智感,可以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求知欲望,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产生兴趣,得到满足与愉快的体验,为儿童理智感的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以王维的《画》为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大班幼儿呈现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隐藏画卷,设置问题情境—猜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使儿童产生求知欲望,进而进行思考、探索、回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最后获得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从而发展了幼儿的理智感.

3.3 促进幼儿美感的发展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标准而产生的”[6].幼儿对色彩鲜艳的艺术作品或物品容易产生喜爱之情.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中期能从音乐、绘画作品中,从自己从事的美术活动、跳舞、朗诵中得到美的享受.幼儿晚期,儿童开始不满足于颜色鲜艳、搭配协调,而且有了一定的审美观,在形式和内容上对美的评价标准日渐提高.

利用多媒体进行经典诵读发展幼儿的美感是完全可行的,主要体现在节律和内容两个方面.国学经典朗诵起来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韵律十足、脍炙人口,富有美感,配合多媒体技术效果更好:如《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再如古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另外在内容上也能给幼儿审美的体验,将经典内容以多媒体画面的方式形象的呈现给幼儿,能够使幼儿获得良好地美感体验:如《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鲜明的色彩,传神的动作,传递着经典独有的美感.

在实践中,二者相互融合对儿童的影响是综合的,教师应全方位的培养幼儿的情绪情感.例如,选择简单的经典诗句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然后制作形象生动的幻灯片,绘声绘色的反映大明湖的佳绝之处:悠久的历史,优美秀丽的景色,杨柳荫浓、荷花满塘,其间点缀各色亭、台、楼、阁,远山近水与白云晴空融为一色,为幼儿呈现一幅诗情意浓的美景画卷,再配合声音音响技术和老师的引导进行教学,能够培养幼儿的美感体验,同时能激发幼儿热爱大明湖、热爱济南、热爱家乡的情感.

经典诵读如同一把“双刃剑”,只有取其精华、选择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内容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与之融合、培养幼儿的情绪情感应着重注意:第一,经典的选择必须适合儿童,即“读经必须确保对幼儿天性的尊重”[7];第二,多媒体的设计与制作应从儿童的发展与兴趣出发,防止“动漫媒体可能劫持童年精神”[8]的弊端;第三,二者是形式和内容全方位的融合,不能死拼硬凑.

〔1〕王承.多媒体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现代农业科技,2008(3):191.

〔2〕李国胜.国学是什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6.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94-305.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12.

〔5〕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13.

〔7〕丁海东.读经必.须确保对幼儿天性的尊重[N].中国教育报,2011-04-22(9).

〔8〕丁海东.儿童动漫:幼年精神之旅的“魅”与“劫”[J].西南大学学报,2010,36(5):142-146.

G642

A

1673-260X(2013)11-0206-03

猜你喜欢

道德感多媒体技术情绪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公德自在人心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外媒:研究证明狗和猴子跟人类一样有“道德感”!
正义的别样寻求:古代“母杀子”叙事中的悲情与道德
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