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3-04-02纵艳芳童锦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1期
关键词:课外校园体育

纵艳芳,童锦

(1.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41;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安徽蚌埠233000)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纵艳芳1,童锦2

(1.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41;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安徽蚌埠233000)

本文以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作为切入点,分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探讨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从四个方面作为突破口:首先加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其次加强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再次加强学校体育环境文化建设;最后加强体育理论知识传授.

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思考

1 引言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学校体育实践活动经过长期积累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更快、更高、更强为终极目标,体现校园特色和青春健康气息的一种校园文化现象.同时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特定的范围内,是学生在校园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的人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 解读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会折射人们的心灵,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又是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是在校园空间内,由学校全体师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三个层面内容:表层是体育物质文化层,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等与体育有关的物质实体;中层是体育行为制度文化层,包括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内层是体育精神文化层,包括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意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内容.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中物质文化层面是基础,它为校园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行为制度文化层面是主体,这一切都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来体现;精神文化层面占据主导地位,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制度和物质层面的一切活动.

3 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3.1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成果,也是师生体育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创造过程.在运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必须符合运动竞赛规则和规程的制约,在规则允许范围内进行合理竞争.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确立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理想与信仰;同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校园体育文化意识的丰富和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建设和发展作用,二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

3.2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合作的意识和健康和谐发展的意识

竞争与合作是现代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体育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对全民族都起到振奋和鼓舞作用;在社会体育中,也能培养人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此,学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实质,以竞赛文化为载体,以学生体育行为为手段,激励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敢于竞争,善于合作,不断进取去赢得胜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学生的希望和号召.通过开放式、活跃式、主动参与式的锻炼,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与组合,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

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4.1 加强学校体育环境文化建设

4.1.1 切实做好学校体育环境文化建设的规划

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未来发展的规划,除了使用的现实意义外,也是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结果,更是聚集新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场所,具有校园体育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未来发展性.

4.1.2 认真搞好学校体育环境文化的创建

学校体育环境文化建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为此,我们可通过挖掘校园体育环境文化潜力,通过体育专栏、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环节来营造.

4.1.2.1 体育专栏.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各种体育知识专题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以吸引众多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另外,利用标语、板报、广播等宣传媒体,可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

4.1.2.2 体育竞赛.举行各种体育竞赛,能使参加者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特有的规律和气氛的感染,在激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得到良好的锻炼,观众也可以得到健康的娱乐享受,形成场内、场外互动,更能培养一种团结一致的群体气氛.

4.1.2.3 体育表演.体育不仅展现人的形体美和肢体美,还展现出运动美和技巧美.通过体育表演,可以宣传和推广某一运动,使广大学生由赞叹、欣赏到亲身参与、运动表演,达到促使学生参与运动锻炼,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

4.1.2.4 体育课.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在体育课程建设上注意体育理论、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注意增加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4.1.2.5 课外体育活动.校园进行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课外体育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能力、观念和体育文化素养,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4.1.2.6 校园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节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艺术等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舞台.它使体育成为一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

4.2 加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文化主体的精神、道德观念、知识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把体育精神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应注意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求真求实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和教育学生.

4.2.1 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与人格的完善

要实现强身健体、报效祖国的理想,就必须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目前,在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烙印,生活环境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青春的活力和张扬的个性,又担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为此,学校应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优良意志品质,使他们在体育行为中树立崇高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确立健全的人格.

4.2.2 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追求

体育即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体育活动必须遵循身体发展的规律,以科学锻炼的方法为指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4.2.3 注重引导学生对体育道德的追求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过程中,体育道德精神的教育是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游戏,有它的活动规则、活动要求,人们在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相互尊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

4.3 加强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4.3.1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形成以课外体育为主体的学校体育新体系

学校体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树立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课外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战场,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仅靠每周的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这就需要课外体育活动来补充.通过开放式、活跃式、主动参与式的课外体育,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组合,不断丰富体育知识结构体系,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修养.

4.3.2 形成以竞赛为主导,课外体育训练为内容,课内体育为导向的竞赛文化体系

我们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组织,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多项体育运动竞赛,将之纳入学校体育竞赛计划之中,体育部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这样,久而久之将会形成以体育竞赛为点,体育课为线,课外体育训练为面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

4.3.3 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以竞赛为点,课外训练为面的学校体育制度

体育竞赛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催化剂,学校完善的体育竞赛制度,对学生维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活跃学校体育文化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以竞赛为点,课外训练为面的学校体育制度,使学生的各项活动有制度保证,确保体育活动计划得到落实,按时开展,把学校的体育工作落实到位,不断创造和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4.4 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体育文化素养,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绝不能仅局限于体育理论课堂教学,应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余体育中来,形成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锻炼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局面.同时体育理论知识还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体现时代特色;体育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指的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延续着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独具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出自觉、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届届学生的努力参与、创造和传承延续,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必将通过学校体育文化途径延续,逐渐成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并成为一个鲜明的特色.为此,学校应积极利用自身的体育资源,组织各种体育活动,使学校永葆年轻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5 结束语

校园是文化教育发展的摇篮,在校园开展集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体育文化活动,对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而且对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均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学校应重视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着力建设具有传递性、鼓舞性、渗透性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充分利用自身的体育文化资源,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构建发展模式,从整体上把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未来与发展方向,努力开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1〕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5).

〔2〕刘铮,滕炜莹.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史,2001(4).

〔3〕朱礼才.试论高校体育校园文化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2006(6).

〔4〕龚德贵.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

〔5〕林仙萍.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9).

〔6〕童锦.浅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G807

A

1673-260X(2013)11-0112-02

猜你喜欢

课外校园体育
小满课外班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