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个层面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2013-03-27包雷

学理论·上 2013年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民主价值观

包雷

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部分时,有一处创新的点睛之笔。即强调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申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还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种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都是有源可溯、有根可循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接着,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重要论断,并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出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文化建设之精髓,是兴国之魂。党的十八大再一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其第一位的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此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一、充分认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主心骨、精气神,是形成民族共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基石,也必将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应当看到,这些年来,无论是实际工作者,还是理论学术界,对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声很高、期待热切,但是这一问题一直处于讨论、探索之中,没有定论。党的十八大报告集中了全党的智慧,终于圆满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重大理论问题。

明确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并提炼界定其层次结构和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这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任何一种社会政治形态,都需要提出与其自身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地主阶级统治的封建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统治的资本主义社会,都总结提炼出了适应其自身政治理想和社会制度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撑。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诞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先进社会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当然也需要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社会共识和稳定社会发展的精神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在价值层面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科学回答,这本身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创新理论成果。

第二,这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现实需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变动和调整,人们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方面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于是各种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变幻。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实现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团结的范围越广泛,就越需要在思想认识上“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要以“主流文化”引领多元价值和各种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拧成一股绳”。这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要素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这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推行西化、分化我国图谋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发展全球化,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西方腐朽的价值观与精神文化更是乘虚而入。我们同西方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上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苏联的解体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当时,苏联的经济和军事“硬实力”不仅可以和美国“叫板”,而且常令美国和西方寝食不安。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家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战略,所运用的主要手段就是西方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的渗透、冲击。由于苏联执政党在价值观上的迷失和意识形态防线的坍塌,最终导致这个“超级大国”迅速改旗易帜、崩溃解体。因此,我们党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通俗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活动,使之走进群众、引领群众,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当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共同的社会理想、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时,就可以有效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就能够保证思想的交锋、价值的角力、利益的博弈,不至沦为撕裂社会秩序的负资产,而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正能量。

二、提炼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则

总结提炼出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我们党确立的“三个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尽管精炼地表述为三组词语、24个文字,却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所坚持的一些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先进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的原则。社会要进步,无疑需要先进阶级的政治主张来引领。当代中国要进步,无疑需要以先进的、科学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和引领。“先进性”是方向,是旗帜。但是先进性必须扩大为全体人民、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提炼必须坚持先进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的原则。比如,马克思主张的理想社会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我们党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提倡自由、民主、富强、文明等先进理念,并将它扩大为整个国家的发展目标,引导为全体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又如,个人、家庭、种族、社会的基本价值冲突,往往是“公”与“私”的矛盾,提炼“核心价值观”不能不涉及这个问题。我们党要求共产党员树立大公无私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如果以这一先进性要求作为全体人民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显然是不合适的,是过高的道德标准。所以我们党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即承认小“我”的利益,并引导大家把小“我”的利益融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大“我”之中,这是多数普通人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这就充分体现了把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与个人对现实利益的合理追求对接起来,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

二是坚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世界文明进步理念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党在总结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这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充分尊重,并在理性分析后加以区分,对精华部分坚守继承,对糟粕部分批判扬弃。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仁善、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文化血脉。对于这些精华我们党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加以采纳。同时,对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理念,我们党并不受政治制度的左右而一概排斥,相反采取包容和借鉴的科学态度,对其中适应人类社会进步趋势的理性价值和伦理精神等,比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都给予肯定和吸收。

三是坚持彰显现代性普世价值和突出中国现代化特色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民族共识,引导人们团结奋斗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价值理念,所以它必须具有现代性的普世价值,充分体现时代特质,闪烁着走进新时代人类的生命力之光。同时,我们必须正视,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我国迈向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我们所提炼的价值观应反映中国当下现代化进程和小康社会的特色,将现代性普世价值与中国现代化特色相统一。所以,我们提倡的核心价值观既有当今世界现代化发达国家普遍认同的富强、文明、自由、民主、法治等理念,又有针对我国现代化特征的和谐、平等、公正、诚信等理念,以期解决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分配不公、金钱至上、信仰物化、诚信缺失等问题,实现“厚德载物”,构建公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与其相适应的道德及行为规范。

总之,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提炼中,正确地辨是非、权利弊、明善恶、察优劣、扬正气、振精神,从而开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

三、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既是国家整体、民族整体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公众价值追求,还是每个公民个体的价值的追求。它就像绚丽的阳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展现为三个层面的基本价值观。

第一,从国家发展目标和整体建设层面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目标和整体建设上的愿景和追求,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基本价值要求。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必将创造出比以往社会形态条件下更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主张。在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符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始终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比如,富强,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人民享有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民主,这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次把民主与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列宁有句名言:“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也就是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把为人民争取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建立人民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把充分发扬民主,发展民主政治作为国家政治建设的目标。因此,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文明,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尺,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精华集成。和谐,是社会发展状态是否协调、健康、稳定、可持续的标志。当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全社会更需要理性思维与和煦关怀,从而使社会少一些矛盾、多一些和谐。所以在国家基本价值观层面强调和谐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既包括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第二,从社会政治建设和民众公共生活层面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政治不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民众的事。这里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国家如何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努力营造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二是如何培育民众的公共精神,懂得在公共生活中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该采取怎样一种介入社会生活的基本态度和方式?讨论问题时,该如何对待别人?坚持某种理念时,又如何反思自己?上述问题所涉及的就是社会政治建设和民众公共生活的基本价值理念。面对阶层分化、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当下社会,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追求公平正义,在扩大民主的氛围中坚持法治公正,成为老百姓的共同心声,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途径。所以,我们党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既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又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政治建设和民众公共生活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当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看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是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才能够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民主政治与公共精神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用这一价值观引导培育广大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使公众懂得自由、平等的实现需要民主、法治做保障,从而对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对公共规范努力维护,促进公共利益,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从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层面理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常言道,人以德立,国以德兴。中华民族历来有重德、尚德、倡德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针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早在2001年,党中央就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来中央在多次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中都论及公民道德规范方面的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公民个人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它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各个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集成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成为有效的道德规范。有了自律的基础,相互的他律——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有实施的可能。所以,当前我国公民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紧迫、实在的课题,就是开展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爱国尽责、勤勉敬业、诚信光荣、友善待人的良好道德风尚。

归根结底,上述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其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实现了国家理想、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圆满统一。这一核心价值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了国家社会的发展目标又张扬了每个公民个体的价值追求,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既符合国情民情实际,又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它必将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理论学术界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度阐释、解读和研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要深化群众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广泛运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传播载体,运用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运用贴近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运用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等,使广大群众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注重实践养成和文化熏陶,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精神和规范要求内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并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渗透影响,营造“润物细无声”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浓厚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要强化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要求体现到国家的制度设计、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来保障落实。

作者系哈尔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雅莉)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民主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中国式民主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尼日利亚 民主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