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古典时期高等教育哲学的当代价值思考

2013-03-27王静修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2期
关键词:古典时期哲学

王静修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191;2.中国地质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91)

现代大学及高等教育制度起源于西方,其滥觞甚至可追溯到被称为“古典时期”的古希腊——罗马时代。那时人们有组织、规模化的高等教育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遗产,其智慧之光开启了西方乃至整个人类世界高等教育实践的大门,引领后世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前进。

教育哲学是运用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的基本问题,或者将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的一门理论学科。[1]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教育,将教育哲学看成是教育科学的科学,从而将其定义为一种专门化的高级知识;二是用哲学的思维来解释或反思教育,将教育问题做为一切哲学思考的起点,从而将其理解为一种教育智慧或启迪。在教育越来越走向社会发展中心的当代,对诸多教育问题的困惑,使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即教育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实问题,并对其进行哲学思考和批判的学科。由此,高等教育哲学就是批判、反思高等教育问题的系统化总结。

一、古典时期的高等教育活动及其原初特点

西方古典时期,是个历史概念,大约包括从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文明兴起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1000多年时间。西方的高等教育活动即发源于这一时期,其最早是从古希腊的智者讲学开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于公元前6世纪成为最早进行哲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启了希腊私人讲学和高等教育组织化的先河。其后,爱苏格拉底(Isocrates)于前390年创立修辞学校,柏拉图(Plato)于前387年创立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这分别代表了古代希腊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学校,即培养职业人才(雄辩家)的专门学校和培养完人的哲学学校。这两种学校分别开启了西方高等教育的两种流派,即专业教育和自由教育。

在希腊化时期又产生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亚历山大利亚大学”。①此期间古代东西方文化有了大规模的接触与综合,成为古希腊高等教育的一个集大成的时期,总结并系统发展了古希腊时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西方的科学分科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知识的突然膨胀,也使得培养完人的古典教育变得不再可能,因此高等教育已不再是早期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逐渐变成了以智育为主的片面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对立和理论脱离实际成为其基本特征。

从希腊化时期开始,修辞学校越发受到重视,哲学学校则变得相对微弱。到了古罗马时期,以爱苏格拉底模型办起来的修辞学校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那种以通过学习哲学追求纯粹理念的哲学教育思想则被务实的罗马人完全摒弃,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最终成为国家管理者和领导者的演说家或雄辩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学校——法律学校,这种学校在原来自由科目(“七艺”②)的基础上开始专门教授法律,培养帝国需要的法律人才,这是古罗马对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贡献。这种由学校直接培养统治人才和社会所需人才的做法,也可以被看做是现代功利主义教育的开始。另外,在古罗马,修辞学校由政府资助,教师由政府任命,这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由政府干预的始作。

二、西方古典时期高等教育哲学的当代价值思考

古典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哲学观点是紧密联系的,“古希腊哲学家都是以他们的哲学观点为依据来阐述教育问题的。他们在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说明与论证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以及如何掌握知识和获得真理等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西方最早的教育哲学”。[2]对这些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许多观点仍然有值得借鉴的价值。

(一)高等教育是什么——教育的认识或性质:两种倾向,由认识论到政治论

按照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的总结,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或性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为认识论的,即将高等教育活动定义为以“闲暇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另一种为政治论的,即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暇的好奇,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3]由此,我们分析一下西方古典时期的高等教育活动可以发现,其实从高等教育最初产生时起就同时存在着这样两种对教育的认识倾向。

首先,认识论的倾向。西文中的“school”(学校)一词,即源于古希腊的“闲暇”(skhole)。这说明在古代西方,“学习”本身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人们在闲暇时的一种积极追求。人们将“爱智慧(philos-sophia)”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求知是人类的天性”。[4]他认为知识本身就是回报,闲暇并非无所事事,闲暇与深思相联系,忙碌的目的就是闲暇”;[5]而他的老师柏拉图也认为,学习科学的目的就在于知识本身,在于探究永恒的存在。[5]116根据这些思想先贤的教育观点以及他们通过创办哲学学校的教育实践表明,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本身和追求知识的态度无疑都具有“认识论”的特点。

其次,政治论的倾向。“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公民”,[5]24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治国人才,国家在处理政务时应该听取有“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2]13后来由智者学派创设的修辞学校培养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就是为了能影响国家,这种思想在古罗马时代被完全地继承下来。罗马人摒弃哲学学校,而资助修辞学校的做法,使高等教育变成直接为培养国家实用人才服务的工具。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典时期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同今人一样,存在着两种倾向,并且政治论的观点渐渐占了上风,甚至高等教育的存在就是为了国家发展,如古罗马的教育。这种认识固然有点偏颇,但也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绝不可能脱离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独身事外,它一定要同国家发展或人民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

(二)高等教育为什么——教育的目的或终极追求:从认识自然到培养完人再到服务社会

在古典时期,最早的教育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然,这一点可从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育活动中看出。他们把追求世界的本原作为自己的职业,聚在一起研究探讨世界由什么构成,建构了以“数”为世界本原的原初知识体系,认为音乐是自然的语言,世界是一个由数构成的和谐整体。[6]后来随着人们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培养完人的观点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如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则认为教育的最终归宿就是要培养完人——哲学王,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7]亚里士多德也支持了这种教育论的观点,他一方面认为教育是培养“自由人”的教育,另一方面又高度关注政治,由其开创的“逍遥学派”不仅教育修辞学,还开设政治学的课程。至于智者学派的修辞学校,其教育论本身就是政治论的,其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以上这些论述体现了古典时期高等教育活动的发展历程,也丰富和完善了那个时期人们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古代先贤们对高等教育目的的原初论述,已经大体勾勒出现代高等教育的三个主要功能,即科学研究(认识自然)、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而且从其发展路径上我们还可以大体看出,这三者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即“认识—培养—服务”的具体过程。这是伴随古典时期人们认识观变化的一种自然的、朴素的教育哲学思想,当然不能用来直接评判当代问题。但是,其对高等教育作用的积极思考却可以很好地启发我们当代人应该如何更清楚地认识高等教育的作用。

(三)高等教育有什么——教育的精神和内容:从自由学科到实用学科

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英文“自由”(liberal)一词是从拉丁文liber(自由的意思)发展而来的,它是指一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3]82这种思想最早由亚里士多德进行系统论述,他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教育正是为了获得这种理性。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七艺)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这种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为了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教育主要是教授能使人增强理性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等基础课程,而专业的发展则应留待以后职业生涯中的具体实践。这种思想对后世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授人以“渔”而不是“鱼”的思考,对当代普遍存在的由追求各项考核指标而异化了的教育观来说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专业教育(professionl education),这是智者学派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他们并不想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样试图培养完人,其从事教育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传授一种“政治的艺术”。因此从一开始,他们就把社会实用作为其追求的基点,教育内容主要是辩论术、修辞学和文法三科,必要时才学习一些自然科学和音乐。当然,所谓“七艺”的内容也总包括在其课程体系里,但他们所追求的根本目的与亚里士多德是不同的。这种思想发展到古罗马时期就变得更为明显,罗马人在实施高等教育时补充了更加实用的法律、医学和建筑学,其目的就是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以求实用。

现在看来,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教育造就了大批实用人才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另一方面,由于狭隘的教育观又限制了人们对更高理想和终极问题的探索,因此古罗马时期的哲学是贫困的,其自然科学也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发展,这样就为其最终被基督教神学统治埋下了伏笔。反观现在的高等教育,尽管专业门类更加繁复和多样,但那些能执牛耳者却无不都是注重自由(通识)教育的,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改革也把通识教育作为发展方向,并将对人的全面培养作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

(四)高等教育谁来办——教育的责任和属性:由私立到官办

关于这个问题,经常的思考是教育是否一定会受其办学主体的影响?或者说教育的性质同其举办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考察一下西方古典时期的教育情况就会发现,这其实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在那时,无论是私立的“学园”还是官办的“学校”其宗旨都是为当时的奴隶主阶级服务,从而都是为国家的统治需要服务的。

古希腊的教育最早是从私立的“学园”讲学开始的。这些“学园”无论是靠收取学费的智者学派修辞学校,还是靠自己的庄园供俸的柏拉图式哲学学校,其办学宗旨从来都不是为自己或某个人服务的,同样那些教育大师们也从来没有要求来参加学习的学生必须要忠实于自己,他们的目的是社会性的,因而也是国家性的。相反,他们一直积极呼吁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如柏拉图在 《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在 《政治学》中都曾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负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很明确,“教育应该订有规程(法制)以及教育应由城邦办理这两点已经明白认定”。[4]395因此,到了古罗马时期,修辞学校几乎全部变为了国办或官方支持,其他如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罗马大学”③、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大学等也是这样。当然这也是完全符合官方需要的,因为务实的罗马人,一直希望通过国家控制教育来达到培养实用人才的目的,这一点与当今国家举办教育的宗旨是完全一样的。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认识:即,教育就其本性来说是大众的、社会的或国家的,它不属于任何人,也不应该属于任何组织,它的“老板”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或代表人民的国家,它的根本属性都是由其时代特征和阶级意志决定的。如果教育与人民的需求相一致,它就会繁荣和发展;相反,它就必定要枯萎和消亡。因此,举办教育的责任当然也就应该是代表人民的国家,不过,因为教育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所以多种形式的办学都应该是允许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只有丰富的办学体制,才能有多彩的办学特色,从而文化也才会兴旺发达。古典时期高等教育活动的兴衰荣辱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古希腊教育多样的办学体制孕育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而古罗马尽管也曾经雄伟,但在文化上却始终稍逊风骚。反思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所欠缺的可能也正是公众对高等教育的热情和支持,国家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我国公众或社会对教育考虑最多的仍然是国家应该做些什么,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责任,这也许是为什么在我国教育领域公众或社会投入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高等教育怎么做——教育的手段或方法:从注重思辨到自然实践

我们现在了解到西方古典高等教育的教学大概应是从哲人们的“思辨”活动开始的,由苏格拉底开启的“产婆术”教学是西方最早,也是最成功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互动,提倡启发式教学,通过问答的方式指引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然而,“美德可以教授吗”这个问题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了否定。他认为,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想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除了进行必要的思辨以外,还必须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只有“效法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善——成为一个理性的人。由此,开启了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育方式的实践。

古罗马的西塞罗也是一位重视实践教学的教育家,他指出,教育一定要让学生多加练习,只有“实际训练”才能使学生得到真知,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说家。他明确提出,“雄辩术必须从家庭中的阅览室般的练习场地走出去,走向实际行动,走向喧嚣的尘世,走向军营和公共争辩的战场……”[8]昆体良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教育家,也是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他是教育史上大大发展完善教育方法的先驱,其论著 《雄辩术原理》一书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培养演说家的教育思想,概括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论。如“集体教学”、“因材施教”、教学要“适度”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教学中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张赞许、表扬以及激励学生进步的方法等,这些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西方的教育哲学宝库。

这些西方先贤对教学方法的科学论述,当然也正是当前我们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所必须要坚持的方法,但关于这一部分,我们所能够借鉴的却不只是那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还有古典时期人们对待教育问题的那种认真的态度和精神。通过他们对教育手段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启示我们,对待先人的智慧应该是批判的和辩证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正是这样一种对待先人和真理的态度,加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教育方法,才使得西方古典文化能够不断发扬光大。

(六)高等教育会怎样——教育的效果或影响:辉煌的希腊和雄伟的罗马

这个问题大概是西方古典时期高等教育哲学所要回答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教育起到预期的效果了吗?从西方古代自然主义哲学家开始的高等教育,将人类对自然以及未知世界的好奇通过理性不断地思考和建构,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维。他们把这种执著地探索世界本原和一丝不苟地对待知识的精神通过教育传给了后人,通过这种教育和传承,西方的哲学思想不断深入和发展,创造了逻辑推理和分析世界的朴素方法,开启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己的先河;通过教育研究活动,古代西方人发展了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学、动植物学等科学,为人类认识自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 “教育是廉价的国防(亚里士多德)”,[9]正是通过教育,西方保存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使其能在后世中不断发扬光大。

智者学派建立的修辞学校及其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为古希腊和罗马培养了大批政治人才,促进了古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还开创了专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并由此在罗马人那里发展出法学(jura)教育。罗马法律是罗马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最卓越贡献,这是一种强调秩序的治世思想,它与古典民主思想一道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构建。

今天,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教育。我国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出台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都表明我国政府对教育和文化的高度重视。“强国必先强教”,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不仅由西方古典时期的教育实践所证明,还被近代民族国家的强盛更迭所进一步阐释。可以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文化,谁实施了最成功的教育,谁就必然会走上世界之颠。因此,如何加强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加强代表其最高文化成就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我们应该永远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注 释]

① 史家常常将“亚里山大里亚博物馆”称为“亚里山大里亚大学”。

②“七艺(seven liberal arts)”:辩证法、修辞学、文法、天文学、算术、几何、音乐。③ 史家通常将奥古时丁时期在罗马和平庙附近仿照雅典教育模式建立的教育组织称为“罗马大学”。

[1]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6.

[2]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3]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15.

[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

[5]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9,130.

[6]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8,39.

[7]柏拉图.理想国[M].郭德阳,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15.

[8]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任钟印,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32.

[9]冯宪光,马林贤.外国名人快读[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66.

猜你喜欢

古典时期哲学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菱的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怎样读古典诗词?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