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障儿童社会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兰州市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2013-03-27王明娣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2期
关键词:智障校本生活

王明娣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为了智障学生的发展,并使他们能融入社会,培智学校应开发以社会适应能力为本的校本课程,并且结合培智学校个别化教育计划,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笔者从2012年10月份开始多次深入兰州市F学校,以社会适应为主的课程开发情况为研究内容,深入课堂,通过实地观察、访谈等方法,了解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成长、变化情况,了解社会适应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了解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相关依据。

一、F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情况

兰州市城关区辅读学校是甘肃省开办的第一所智障儿童受教育的专门机构,也是全省唯一一所专门进行智障儿童启智教育与康复训练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半寄宿专业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34人,其中男教师7人,女教师27人,平均年龄39岁。全校现有教学班10个,学生142人,其中男生92人,女生50人,多为先天性智力落后,近90%为中、重度智障,10%为轻度智障。近年来,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将课程设置与智障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把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在“生活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先后开设了符合智障学生发展的生活需要课程,装备了感统室、语训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各种康复训练的功能教室,从而在补偿学生个体心理缺陷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早日融入社会。

(一)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将课程设置与智障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把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例外。在与本校杨校长的访谈中了解到F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由于我们的学生个体差异相当的大,所以在行为和智能上都有不同表现。智力障碍的学生一般都发生在18岁以前,智力形成已经定性,但是适应能力除了直接受到智力的影响外,更是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分不开,而且适应能力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与支持,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增进,使障碍得到改善。所以,我们学校的课程开发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的老师都会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学生生存需要什么知识,我们就教授那些知识;什么样的方法能把学生教会,我们就用什么样的方法教。”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满足学生生存的需要的社会适应性课程为主

社会适应训练是智障儿童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其他技能的前提,以现实、现地、现在的迫切需要和未来可能需要的技能与社会要求为参量。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是教育训练学生社会适应的最好课堂,也是教育训练他们学会生活和初步掌握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知识与技能的切入点。

现实生活是社会适应教学教育训练的最好内容。由于智力落后学生的认知、记忆、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残疾与不足,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必要求学会许多抽象的理性的东西,而应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直接有用处的东西,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尽量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教育内容。

在选用现实生活情境中的活动内容进行教学时,学校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和参与生活实践,学习知识、掌握生活的本领,组织智力落后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从而获得生活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的联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会社会适应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选择生活环境中符合功能性和生活年龄的活动与技能,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以现实生活为“单元”的教学目标,实施教育方案,社会适应教学包含现实生活的四个要素,即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活动、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邻里关系等)、规则。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社区或社会的自然环境中,参加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社会活动,了解社会之间的关系,遵守社会规则,使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学生能学会为主

笔者在F学校见习的时候,经过一周的观察,最大的感触就是“培智学校的分组教学和因材施教做的很好、很到位”。这些足以证明,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从教学方法上完全体现了王校长的一番话,“学生用什么方法能学会,我们就用什么方法教”。此外,笔者还通过访谈与观察,了解到该辅读学校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校本课程实施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是单元主题教学法。即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按照教学内容单元的划分来组织教学。在访谈五年级班主任时,她提到,“我们经常把智力落后儿童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综合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特殊课题,也就是一个单元,让他们在实际的情景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长本领。比如,我们会结合学校的安全教育月的系列活动,设计 《马路交通常识》的单元主题教学活动,还可以结合五一劳动节,设计 《劳动小能手》的单元活动。这些单元活动都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还综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从上面的访谈我们就能看出来,学校的校本课程设置不但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也渗透出学习方式的选择,都是现场教学或者是创设情景,原因就是这种方式、方法是学生能够学会的方法。下面是笔者看到的一节以学生个人适应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实录。

教学内容:教学生怎样穿衣法。

地点:F学校某宿舍

班级:一年级

时间:中午午休起床时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教如何穿衣服,大家看我示范然后一步一步跟老师学。首先提起衣服,把衣服拿好。(学生提起了自己的上衣或者外套,拿在手里,认真地看着老师。)

师:一只手伸进袖子里把手伸出来,然后将另一只手伸进另一只衣袖里,伸出小手,大家看看,现在衣服是不是就穿在我们的身上了呢?

生:是。(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把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有个别学生将衣服穿倒,老师走到跟前对其进行指导。)

师:接下来我们要整理穿在身上的衣服,拉齐前摆,翻好衣领。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整理好了自己的衣服)

师:大家做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要完成最后一步——一拉好拉链或扣好纽扣。找到自己衣服上的拉链或者纽扣,咱们把它拉起来或者把它扣好。

(学生找到了自己衣服上的拉链或者纽扣,但是有的学生不会拉拉链,有的学生扣错了纽扣)

师:大家看老师的示范,将拉链底部对齐卡好,然后朝上一拉,衣服就穿好了!衣服上有纽扣的同学呢,学老师的样子从上到下一个纽扣对一个扣眼扣好,这样咱们也就穿好了!

(学生看完老师的示范,自己拉拉链、扣纽扣,老师对不会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对已经穿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

观察结束后,笔者与该老师进行了进一步交谈,在交谈中,她提到,“就像你刚刚看到的教学生穿衣服,对于正常学生来说这是很容易的,但是由于我们这些孩子在认知、记忆、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残疾与不足,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必要学会许多抽象的理性的东西,而应该让他们在生活中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教育内容,并将他们生活的各种场景作为训练学生社会适应的最好的课堂。”

笔者还听了一节课,关于学生如何认识人民币的过程。

片断一:教师出示课题“元”的认识

师:出示钱,我这里有一叠1角的纸币(10张),让小朋友一个一个地数,看有多少个(张)?

生:1角、2角、3角、4角……共10角。

师:10角就是1元。

生:跟着教师说10角就是1元。

师:出示1元钱,并把钱贴在黑板上,同时每人发一张1元的钱(硬币、纸币各一)。

师:告诉学生10角和1元同样多,板书:1元=10角,10角=1元。

生:反复读1元=10角。看着各自的1元钱,在教师的辅助下分别找出数字“1”和大写字“壹”元。

师:教读认“壹元”二字。

做一做换钱游戏,师生共同玩。

摆一摆,看一看1张1元钱能换几个1角,几个5角?

例:让学生左手拿出一张1元钱,右手拿出10个换成的1角币。

片断二:教学认识5角钱、5元钱

问:刚才我们在换钱活动中,用到了哪些钱?

教师启发学生回忆说出有1角和1元的钱。

问:除了这些外,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用到的还有哪几种钱?

师:边告诉学生边出示5角、5元钱,并贴在黑板上。板书:5角、5元,把准备好的5角、5元每人各发一张。

生:指着钱上的数字“5”和大写字“伍角”、“伍元”认读。

师:反复教BC组学生认读伍角、伍元。(A组为轻度智障学生,B组为中度智障学生,C组为重度智障学生)

师:辅助学生比较1角、1元、5角、5元钱上的数字、大写字壹角、壹元、伍角、伍元,并以图案、颜色的不同认识几种钱。

问:1角、5角的钱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师:告诉学生“角”作单位的有1角、5角,1元、5元的钱是用什么作单位?

师:告诉学生“角”作单位的有1角、5角;“元”作单位的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我们暂时不学它。

片断三:巩固练习

1.抽认1角、5角、1元、5元等钱。

2.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课桌上和教师一起摆一摆、换一换。问:一张5角可以换几张1角?一张5元可以换几张1元?还可以怎样换?

通过在课堂上对人民币的学习和认识,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带学生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实践。笔者有幸观察到这一实践过程——去便利超市购物。在购物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地在便利超市内选择一种自己最需要的物品,有的学生选了笔记本,有的学生选了毛巾,有的学生选了饮料等等,并引导他们学习和辨认物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在选好所需物品后学生排队在收银台结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亲身实践,对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民币的知识有了进一步深刻的体验。

以上事例都说明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从组织形式看,都是注重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将来能够回归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组织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增长了能力,受到了锻炼,也积累了经验,为学校校本课的进一步开发完善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结果的评价:以单元统整课为主

F学校实行的单元统整课是一种以年级与学科的充分融合为参与形式的活动展示课,可以作为对校本课程效果的一种评价方式。具体如下:首先将1—3、4—6、7—9年级分别分为三组,每组在学习一个月之后进行一次所学内容的展示即单元统整课。课程紧密围绕单元主题,遵循课程综合贯通原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增强融入社区生活的能力,并增强学生休闲娱乐的意识和能力。在展示过程中分为两大部分进行展示。第一部分是知识类展示,这部分展示分为实用语文类知识和实用数学类知识两方面进行,而生活课知识随机融入相关学科进行展示。第二部分是技能类展示,包括绘画与手工、实践模拟、劳动与技能、实践图片展示以及唱游与律动。这一环节展示时,将数学与生活,生活与社区,休闲与娱乐有机结合,充分展示学生能力。

三、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一)对智力落后社会适应教学总目标的重新审视

社会适应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智力落后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人际交往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能力,增强他们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为他们将来参与生活,走进社区,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总目标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形成生活自理和适应家庭、学校、社区生活的能力。适应是指个体能够改变动作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适应生活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使智力落后学生学习和初步掌握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身体和周围的事物,明白个人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掌握自理个人生活的技能,初步掌握处理家庭生活、进入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这些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初步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乐观的精神、与人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以适应日常生活和进入社会的需要。第二,培养沟通、人际交往的能力。沟通能力使智力落后学生得到基本的生存。通过沟通,可以表达自己的要求,理解社会或他人的要求: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关系,成为社区中的一员或扮演种适应的社会角色,最终融入社会。对智力落后学生,社会适应教学具体目标还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环境支持与潜能开发等方面。

(二)提高教师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以本校教师为研究的主力和骨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开展校本教研的教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强调的就是教师的校本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体系的基础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在整个教育活动体系中是以课程观为核心形成的一种整体认识。教师有无课程开发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才会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站在课程编订者的角度,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去理解课程目标的涵义、课程方案所要达到的要求以及如何课程设计方案;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根据具体的课程实施情境对课程设计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弥补和完善,使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同时,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要统筹协调加强教师同伴互助机制的建立,使教师在与其他高校研究者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高校研究者与培智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的教学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为高校与培智学校共同发展提供一条重要的现实途径。

(三)将个别化教育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中

个别化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操作必须通过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订与实施来实现。F学校的确按照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个人计划表,从沟通、居家生活、社交技能、适应社区、自我管理、适用性科学、休闲娱乐七个领域分别设置了长期目标和实施科目,并安排了实施人员;但是只是将每个人的个人计划表装进档案束之高阁,并没有真正作为每个人的发展计划来进行实施。显然,F学校并没有将个别化教育贯穿于校本课程中。

[1]徐云,施敏英.弱智儿童教育经验精选[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

[2]陈云英.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

[4]Kathleen Teague Holowach.中、重度障碍者有效教学法[M],李淑贞,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7:5.

[5]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社,1997:6.

[6]黄显华.强迫普及教育:制度与课程[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7.

[7]王晓柳,邱学青.特殊教育研究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8]智能障碍协会AAMR.智能障碍[M].杨梅芝,倪志琳,译.台北:财团法人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1998:9.

[9]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0.

[10]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9:11.

[11]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9:12.

[12]张福娟,马红英.特殊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

[1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智障校本生活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