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弼北部湾滨海诗作遗存考略

2013-03-20宋坚

梧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海角合浦钦州

宋坚

(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陶弼北部湾滨海诗作遗存考略

宋坚

(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北宋诗人陶弼在广西北部湾钦州履职期间,写下了大量优美的滨海诗作,至今仍留有大量的历史遗存,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发展广西海洋文化和旅游事业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考察沿海一带的天涯亭、海角亭、还珠亭等著名景点,品读诗人当年在此留下的优秀诗文,见识当年的南国风光、古亭姿影和诗人登临时的情景,探寻钦州“五湖”残存的历史遗迹,心中不禁升起一股历史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对陶商翁的北部湾沿海诗作遗存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

陶弼;滨海诗作;历史遗存;考察

陶弼(1015-1078),字商翁,湖南永州人,是唐宋以来较早将中原先进的汉文化带进广西八桂大地并对当地文化造成深远影响的诗人和军事家。在他的仕宦生涯中,有20多年是在广西度过的。广西各州县的山山水水,大都留下他的足迹和文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1062-1065年,陶弼来到今广西北部湾滨海一带,连续担任了3年的钦州知州,从此与广西北部湾滨海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徜徉于山海之间,看日出日落,观潮涨云飞,并由此兴寄感怀,先后留下了30多首滨海诗作,代表作有《天涯亭》、《三海岩》、《五湖》(五首)、《海角亭怀旧》、《钦州书事》、《三山亭》(三首)等。尤为可贵的是,他当年的许多滨海诗作至今仍留有遗存,这是我们今天发展广西滨海文化和旅游事业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可惜的是,对于陶弼的滨海诗作遗存,从来没有人去考察研究,正如对其北部湾沿海诗作完全忽略一样,除了本人发表的《北宋陶弼滨海诗歌创作研究》[1]一文之外,至今无一人一文论及,更不用说对其滨海诗作遗存进行学术考察了,这对今天北部湾海洋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缺失。鉴于此,笔者试图以文化考古的视角,对陶弼在今广西北部湾履职期间的诗作遗存溯本探源,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并将最终的考察成果成文,希望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以便为当今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关咨询和理论依据。

一、陶弼《天涯亭》诗及其历史遗存考察

据《宋史》和明林希元编撰的《钦州志》,北宋仁宗执政时期的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陶弼任六宅副使,到钦州任知州,当即在钦州建造“天涯亭”等著名景点,并写下了有名的《天涯亭》一诗:

雨色丝丝风色娇,天涯亭上觉魂消。一家生意付秋瘴,万里归心随暮潮。兵送远人还海界,吏申迁客入津桥。山公对此聊酣饮,怕见醒来雨鬓凋。

天涯亭为陶弼任钦州知州时所建,至今仍然为钦州市区的著名景点。天涯亭初建于城东平南古渡头,明洪武五年(1372年)同知郭携迁城内东门口重建。天涯亭最后一次重建,是1934年由时任县长的章萃伦开辟街道,迁建天涯亭于中山公园南湖畔龙墩上,故又称“宋迹三迁”。据《明统一志》所载:“(陶弼)仁宗时知钦州,重葺旧城,濬治濠堑,群治愈固,政暇吟咏甚丰。”[2]在钦州任上,他安抚少数民族,修整破旧的州城,疏浚护城河流,兴办学校,编修州志,建筑天涯亭等有名景点。因政绩不凡,受到宋仁宗的诏书褒奖,这些在《宋史》都有记载。为什么此亭称为“天涯亭”?其意为“天涯海角”、离中原很远的地方。清朝的董绍美在《重建天涯亭》中说:“钦地南临大洋,西接交趾(今越南),去京师万里,故以天涯名,与合浦之称为海角者一也。”这里是“天涯海角”,当然离家很远,所以就有了后面自然生发的情感,写出了“一家生意付秋瘴,万里归心随暮潮”的高远意境。

天涯亭是钦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历来就有“合浦有海角亭,钦州有天涯亭”之说。现在,静静地伫立于钦州中山公园南湖畔的天涯亭,像一个历史老人一样,诉说着千百年来所经历的风雨沧桑。亭柱、飞檐及琉璃瓦已略显斑驳,陶弼的诗刻字迹也模糊不清,但“天涯亭”3个字仍显得苍劲有力,潇洒飘逸。天涯亭的形状为六角形,亭宽4米,高5米多,石柱木梁构架,琉璃瓦盖,虽经3次迁移和无数次修葺,仍保持原古亭风格。亭南北两面檐口各悬挂有“宋迹三迁”和“天涯亭”的木匾,显得古朴高雅。亭周围古木参天,树木掩映,风景秀丽,是行人探古访幽的好地方。后来的许多骚人墨客,每当来到钦州的时候,都会到天涯亭游览一番,或吟咏言志、或赋诗遣怀、或缅怀先贤,尔后留下千古传唱的诗文,与陶弼的《天涯亭》诗一起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如出生于钦州的清朝大学士冯敏昌写的《天涯亭》:

不信愁边也有涯,茫茫飞月但西斜。诗词易起流亡怨,肝胆难为是跨越。山外几黄茅岭瘴,亭前空白沸桑花。儿童不踏长安路,莫到长安更忆家。

在天涯亭北面3米处,刻有1962年当代剧作家田汉题的《天涯亭》一诗的石刻:

运河滚滚入湖来,没字危亭草满阶。词客分明怀故土,钦州何必是天涯。这样的风景名胜和历史遗迹,又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引起多少人来这里瞻仰先贤,诵读诗文,凭吊怀古,从而发无穷之联想,获绵缈之情思。这是我们当今开发北部湾滨海旅游事业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1982年,天涯亭被钦州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地级市文物保护单位,是省内外游客来钦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二、陶弼《五湖》诗及古越“五湖”景区历史遗存考察

陶弼任钦州知州期间,政声日隆,天下承平,边疆无战事,百姓生活幸福安康。诗人乘着画船,与民同乐,尽情游览钦州城区的五湖风景区,饮酒赋诗,挥洒才情,写下了著名的《五湖》诗:

北湖

宁越佳山水,城楼枕北湖。

丘陵助形势,沟洫借膏腴。

晚景群峰会,春流众壑趋。

自知千载后,歌调有农夫。

东湖

宁越佳山水,东湖带郡城。

月天高寺影,春雨一桥声。

石上青蒲合,沙中白鸟横。

天涯睚寥落,独往若为情。

南湖

宁越佳山水,南湖水浅清。

有禁鱼常乐,无机鸟不惊。

远蕃船舶至,海角暮潮平。

西湖

宁越佳山水,西湖似浙城。

桂多天竺子,潮次海门声。

路向林梢转,天随野色横。

从兹栖泊者,无复渡江情。

中湖

宁越佳山水,中湖赏称心。

环流随郡暂,倒影动禅林。

李小树把大黑猫送给我后,我每天从画廊回来,都要绕着道去宠物用品店买些标有lite或light的猫食回来。大黑猫不算年长,大部分时间它都喜欢静静地卧在窗台上发呆,只有听到我用钥匙在锁孔里旋转的声音,它才从窗台上跳下来,然后守在门口迎接我。它用圆滚滚的头揩拭我的裤管,后又撒娇似的“喵喵”叫几声。我把买回来的猫食搁在墙脚专供它进食的瓷钵里,它并不急着去进食,而是用它粗糙的舌头沙啦沙啦舔舐着我的手指,直到我把它揽到瓷钵旁边,它这才不急不躁斯斯文文地去吃着那些食物。吃完之后,它又跳到窗台上温文尔雅地慢慢梳理自己的皮毛,而后就盯着对面的寓所发呆。

夏簟一般冷,春瓶相对深。

使君少仁智,赖得会高吟。

在诗人陶弼的笔下,南国的滨海风光确实让人流连忘返,构成一幅幅生机盎然的优美画卷,或壮阔雄浑,或清新秀美,或深刻隽永,各自显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和品格。诗人反复咏叹“宁越佳山水”,如写秀色可餐的西湖景象:“路向林梢转,天随野色横。从兹栖泊者,无复渡江情”(《西湖》);写风光旖旎、春水荡漾的北湖风光:“晚景群峰会,春流众壑趋。自知千载后,歌调有农夫”(《北湖》);写鱼跃鸢飞的东湖风景:“月天高寺影,春雨一桥声。石上青蒲合,沙中白鸟横”(《东湖》);还有雄浑空阔的南湖景色:“有禁鱼常乐,无机鸟不惊。远蕃船舶至,海角暮潮平”(《南湖》);那流光溢彩,清澈澄凉的中湖风光:“环流随郡暂,倒影动禅林。夏簟一般冷,春瓶相对深”(《中湖》)。那么,“五湖”景区今何在?为什么古代的钦州称为“宁越”呢?让我们去考察一下这段历史遗迹。

在《五湖》诗中,诗人反复吟咏“宁越佳山水”,表达了对钦州山水的喜爱之情。“宁越”是钦州的古称,隋文帝时将钦州划入他的行政管辖区中,称为宁越郡。据考证,钦州的“五湖”最初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原先是作为护城河起到对钦城区的屏障作用的,修到公元1056—1063年(仁宗嘉佑年间)时已逐渐成形。陶弼到钦州之后,修城浚濠,将护城河改扩为东、西、南、北、中五湖,使之成为景区。他在湖中成片种植莲荷菱角,微风过处,荷叶飘香,沙沙作响,风光独好。每当海水涨潮,与湖中水域连成一片,烟波浩渺,无际无涯,放眼望去,煞是迷人。陶弼又在湖上建起五湖亭、南湖亭、潮月亭、三山亭、天涯亭等,让亭台楼阁与五湖水区连成一片。诗人常常与文士同僚等人坐着画舫游船游弋湖中,然后登船上到亭中饮酒赋诗,观月赏景,欢娱游乐;有时与民为乐,持竿垂钓于五湖之上,达到了乐而忘返的地步。有诗为证:如“多谢南亭湖与月,醉中相送画船回”(《南湖亭》);“坐看月从潮上出,水晶盘里夜明珠”(《潮月亭》);“酒尽月斜潮半落,山翁不省上船时”(《三山亭》);“守边无一事,坐石钓东桥。水色连山叠,泥痕上海潮”(《钓石》);“七堤环绕四城隅,限隔烟波作五湖”(《五湖亭》);“半载持竿野水东,山翁心不类渔翁。何须巧饵悬钩上,会使奸鳞落鼎中”(《直钩亭》)。徜徉于五湖的山光水色之中,诗人享受着人与自然的相亲共融所带来的快乐,让现代人看来都艳羡不已。

下面分别对陶诗所写的“五湖”景区的历史变迁进行考察。陶弼所写的“北湖”,就在今钦州一中镇龙楼前面的一片开阔地上。《北湖》一诗开头写道:“宁越佳山水,城楼枕北湖”,已表明了北湖的位置所在。这里曾经是一片水域开阔、众流汇聚之地,周边丘壑纵横,土地肥沃膏腴,湖畔边上是一座镇龙楼,与镇龙楼相对峙的是龙岗高地。越过北湖,拾级而上镇龙山岗,登高望远,群山逶迤,湖水浩茫,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向北回眸群山,但见山川毓秀钟情于龙岗之地,祯兆此乃山川毓秀之地,人杰地灵之所,为此,晚清民族英雄冯子材曾在北湖湖畔的龙岗地上修建楼阁,供游客前来观赏。解放后,北湖逐渐变成了一片沼泽地,后改造成为蔬菜地和水稻田。上世纪80年代,它被填平建成市总工会和南区、北区法院;90年代末被开发为协盛商业区和城西街区,北湖景区已不复存在。

“东湖”在今钦州城市东面,陶弼在任时湖水盈盈,到处亭台楼阁,岸边古木参天,周围绿树掩映,景色十分宜人。湖东有一个沙洲叫飞鱼洲,又称鸿飞洲,沙洲上建有三宝亭、鸿飞亭、崇宁寺、止善庵、水月阁等。湖中水草丰茂,白鸥翔集,锦鳞游泳,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如陶弼在《东湖》诗中写道:“月天高寺影,春雨一桥声。石上青蒲合,沙中白鸟横”。陶弼那时常常与友人一起,来到湖中亭阁宴饮作诗,谈笑风生,留下了许多文坛上的佳话。可惜解放后此湖被逐渐填平并修建为街道,现称为沙尾街胜利路,大概从白沙街入口经广州会馆到江滨狗肉铺一带,现如今已是熙熙攘攘的居民区了,昔日东湖的倩影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南湖”位置处在钦城南面,从钦江河堤边的一马路沿着原市邮政局至文体局和体育场一带。南湖原来与连接大海的钦江一水相连,海潮上涨时,海水与钦江水一起漫入南湖一带,形成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正如陶弼的《南湖》诗曰:“有禁鱼常乐,无机鸟不惊。远蕃船舶至,海角暮潮平。”海潮来时,舟楫云集,鱼鸟不惊,南湖水面生机盎然,景色醉人。那时的南湖,湖水清澈,荷花飘香,游鱼嬉戏,船帆停泊,景色清新优美,是陶弼及当地居民最喜欢游玩的湖泊之一。可惜现在已经变成了一马路居民区和一马路一条长长的街道了,只余一部分在中山公园内成为一片有限的水域。

“西湖”在钦城西面,处在今市二医院经西营村到市三小一带。西湖一带湖大水深,看起来像杭州的西湖,景色异常优美。湖中莲荷密布,湖畔修竹吟啸,环境清幽静谧。从城西门出,有一座西平桥横跨西湖。湖的西北岸设有兵营,军队驻扎于西门的叫西营,驻扎于北岸的叫北营,西、北兵营各倚湖中一隅,与钦城成犄角之势,显得凛然不可侵犯,西湖因此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可惜西湖一带已变成今天的文峰南路、二医院、三小及街道居民区,昔日之景已不可再。

“中湖”何在?中湖即在今钦城中山公园至龙墩到市二医院前面。中湖的北面靠墙处有一古寺,那里禅林深深,倒影水中,似乎远绝尘寰。清代废寺建庙,称红西庙,也叫关岳庙。庙旁古榕参天,枝繁叶茂,倒影水中,风吹影动,婆娑可爱。现在中山公园的湖水中,还依稀看到昔日“中湖”的影子,可惜已不可能是其全貌了。

历史见证了钦城“五湖”的兴衰成亡。陶弼到钦任职时,致力于山光水色的园林城市建设,还颇有成就,使得人民有了诗意栖居的美丽家园。百姓在享受陶知州所带来的幸福安康的富足生活时,怎不感念这位父母官的好生之德和先进的生态理念呢?考察这段历史遗迹和诗作遗存,品读诗人当年留下的诗词华章,对于今天致力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城政建设来说,是十分值得重视和借鉴的。

三、陶弼《海角亭》、《还珠亭》等诗作遗存考察

陶弼在钦任知州期间,还兼任廉州团练使,时常到合浦廉州履职、视察和观光,写下了著名的《海角亭怀古》、《合浦还珠亭》、《题廉州孟太守祠堂》等诗作,至今仍留有遗存。其诗如下:

合浦还珠亭

合浦还珠旧有亭,使君方似古人清。

沙中蚌蛤结胎满,潭底蛟龙睡不惊。

海角亭怀古

骑马客来惊路断,泛舟民去喜帆轻。

虽然地远今无益,争奈珠还古有名。

题廉州孟太守祠堂

昔时孟太守,忠信行海隅。

不贼蚌蛤胎,水底多还珠。

诗中写到的还珠亭、海角亭和孟太守祠等都是合浦著名的景点,至今仍留有遗存。它是后人为了纪念清廉的孟尝太守,在合浦县内建造了还珠亭、海角亭和孟尝太守祠等,以表达思念之情。据史料记载,“还珠亭”始建于宋代,大概在1020年以前,当时的“还珠亭”及其周边是一个建筑群落,规模巨大,颇为壮观,由“还珠亭”、孟尝风流坊、孟太守祠和孟尝衣冠冢等四个景点构成。这是人们为了纪念孟太守的清廉正直而建造的,其中包含了“珠还合浦”的动人故事。据《后汉书·孟尝传》记载:“(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地,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3]这就是“珠还合浦”成语典故的出处。后来,为了纪念孟尝太守的清正廉直,合浦人民在县城东北修建了“还珠亭”,以纪念合浦南珠“去而复得”,表现对孟尝太守的尊敬。明代景泰五年(1454年),由于年久失修,又经兵火摧毁,还珠亭已面目全非,所以当时的知府李逊将其迁建于原址的南面。对此明·李骏的《合浦还珠亭记》记载:“景泰五年,郡守江右李君逊,构地于稍南而新作之,既建亭其中,又立祠其后。”还珠亭重建之后,明朝万历年间又在亭的后面修建了孟太守祠。对此,明·林锦作诗《还珠亭》赞曰:“合浦还珠世所称,危亭移建事更新。若将物理论孚感,一代恩波一代人。”诗中对还珠亭的重建和孟太守的为人进行了赞颂。为了纪念孟尝君,人们又在还珠亭前建起一个石雕牌坊叫“孟尝风流坊”,牌坊有一副流传千古的对联是:“孟尝何处去了,珍珠几时飞回”,充分表现了当地民众对孟尝君的怀念以及对“珠还合浦”的喜悦之情。

如今的孟太守祠已难寻踪迹,但“孟尝风流坊”依然伫立于风雨之中,见证着历史的辉煌。这座牌坊精雕细镂,两边门柱镶嵌着熠熠生辉的对联,瓦顶梁柱刻有逼真的雕花和飞禽走兽,牌檐角上雕刻有丹凤朝阳,瓦当上镂有双龙戏珠。整座建筑精妙绝伦,无论是当时还是在今天,它都是当之无愧的建筑精品。“还珠亭”经多次搬迁,原迹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改革开放之后,在现在的合浦还珠宾馆内有一座还珠亭,但已不是当年的历史遗迹——还珠亭了。

陶诗所写到的“海角亭”,自古以来就是合浦郡的著名景点,至今仍留有遗存。“虽然地远今无益,争奈珠还古有名。”这是陶弼《海角亭怀古》所写的诗句,他以“怀古”来点化诗意,表达了他对“合浦珠还”的赞叹,对孟尝高洁人格的敬仰。关于合浦“海角亭”,宋朝的钦州教授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就有“钦州有天涯亭,廉州有海角亭”之称,说明了当时的合浦海角亭与钦州天涯亭是一样齐名的。元代海南海北道肃正廉访使范梈《重建海角亭记》载:“钦廉僻在百粤,距中国万里而远,郡南皆岸大洋,而廉又居其折,故曰海角也。”海角亭的名称由此而来。海角亭位于合浦廉州镇西南面,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是为纪念东汉孟尝太守而建的,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古海角亭原址为廉江出海口,海水涨潮时,海面上百舸争流,舟楫云集,两岸风景如画;每逢春秋佳日,文人墨客多来此登楼赏景,饮酒赋诗。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多次重建、修葺,隆庆年间才迁移至现在的廉州中学校园内。如今的海角亭虽经多年风雨侵蚀,依然气度不凡,古朴高雅。当我们走进这座千年楼阁,迎面而来的是大门正中镶嵌的“海天胜境”四个赫然大字,两旁雕刻的“澄月”和“啸风”两行大字十分醒目,古亭正面的石柱上有一道气势非凡的对联:“海角虽偏山辉川媚;亭名可久汉孟宋苏。”古亭后面立有“古海角亭”的石碑。后面匾额上悬挂着“万里瞻天”4个大字,是苏东坡当年经过合浦时所书。亭内墙壁上雕刻着满满的碑文,其中最醒目的是陶弼的《海角亭》诗:“骑马客来惊路断,泛舟民去喜帆轻,虽然地远今无益,争奈珠还古有名”。还有海门书院山长鲍俊的《海角亭晚眺》诗:“天南地尽海溟蒙,海角亭远锁远空。树色连云围郭绿,波光浴日射桥红。清歌渔叟惊沙鹭,终古才人感雪鸿。安得坡仙瞻万里,同敲铁板唱江东。”这些碑文既表达了对古代先贤如孟尝太守、苏东坡大文豪等的景仰之情,又抒写了海角亭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观。

每当我们来到北部湾沿海地区,考察陶弼当年留下的历史遗迹,品读他在山海之间挥毫写下的诗词华章,总是久久盘桓,不愿离去。昔人已去,江山依旧,遗存还在,诗人的笔迹仍历历在目,以此见证了陶弼当年对北部湾沿海的文化影响力之深远。登临天涯亭、海角亭、还珠亭这些历史古迹,缅怀文化先贤当年登高望远、饮酒赋诗的地方,让我们顿然有一种历史的自豪感和文化自尊心。经过实地考察才知道,北部湾滨海地区并非一直以来都是一块文化荒漠,它的物产之丰、风景之美、诗文之盛,是当今人们很难想象的。文化考古的目的,不仅是重拾历史的碎片,而是让我们一起见证北部湾曾经的辉煌。钦州北部湾的明天,不仅经济要腾飞,而且在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和文化建设方面都要同步起飞。因此,恢复和保存陶商翁当年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对陶弼北部湾沿海诗作遗存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唤醒大家的文化保护意识。

[1]宋坚.北宋陶弼滨海诗歌创作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12(4).

[2]明统一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A Research into the Remains of Tao Bi’s Coastal Poem s for the Beibu Gulf

Song Jian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 535000,china)

When holding his office in Qinzhou,Guangxi,which is located alongside the Beibu Gulf,Tao Bi,a poet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wrote a lot of beautiful coastal poems,many of which,as historical remains,can still be found today.These are valuab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for developing guangxi’s ocean culture and travel industry.Visiting the famous coastal scenic spots such as Tianya Pavilion,Haijiao Pavilion,Huanzhu Pavilion and so on,reading the fascinating poems by the poet at that time and on the same spots,imagining the southern scenery in that dynasty,the pretty images of those ancient pavilions and the poet’s sightseeing in them,seeking the historical relics of Qinzhou’s“Five lakes”,people could not help feeling in theirmind the pride of history and the pride of our nation.The purpose of investigating,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remains of Tao Bi’s coastal poems for the Beibu Gulf is to draw people’s intensive attention to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s.

Tao Bi;coastal poems;historical remains;investigating

I207.22

A

1673-8535(2013)01-0068-06

宋坚(1963-),广西钦州人,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文艺与诗学。

(责任编辑:高坚)

2013-02-06

猜你喜欢

海角合浦钦州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奖证书
合浦绒螯蟹研究进展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加强钦州水上消防建设的思考
采珠业的发展与合浦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钦州坭兴陶艺造型设计初探
“钦州大蚝”豪气崛起
好望角:美好希望的海角
桌山,海角之城
时代的宿命(1945)
——电影《海角7号》主题曲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