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淳安县新型桑叶病害及防控技术研究初报

2013-03-14肖建京丰洪平丰卫忠姚仙岭管圣浩

蚕桑通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淳安县桑园桑树

肖建京,丰洪平,丰卫忠,姚仙岭,管圣浩

(1 .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杭州 311700;2 .淳安县汾口林场,杭州 311719)

淳安县新型桑叶病害及防控技术研究初报

肖建京1,丰洪平1,丰卫忠2,姚仙岭1,管圣浩1

(1 .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杭州 311700;2 .淳安县汾口林场,杭州 311719)

2011年秋季首次在淳安县桑园内大面积发生一种罕见的桑叶真菌病害,2012年全县87.4%的桑园面积均有发生。据16个病害监测样方调查,平均株发病率为87.9%,叶发病率为48.6%,晚秋叶损失率为21.2%。对其田间发生规律、病原真菌种类和防控技术等作了研究与示范。

新型桑叶病害;病原真菌;防控技术

淳安县是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县之一。蚕桑是占全县农业总产值近10%的传统优势产业,2011年秋季首次在淳安县桑树上发生一种罕见的、叶上病斑特别大的新型桑叶真菌病害,唐村、浪川等蚕桑示范园区大面积发生,而且危害严重。2012年该新型桑叶病害发生呈现危害面积持续扩大,病原累积迅速增加,危害程度不断加重,是淳安蚕业史上发生面最广、危害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两年来,在中国蚕研所和浙江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对发生的桑叶病害进行了发生情况监测和病原种类、生物学特性、田间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等系统研究与示范,现将两年来的病害调查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病害发生情况

1.1 病害分布

截止2012年10月上旬,全县所有蚕桑重点乡镇和9个蚕桑示范园区,连片2 hm2以上的桑园均发生这种新型桑叶病害,全县病害发生面积约4685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87.4%,比11年增加18.6%。据16个病害监测样方10月上旬调查,平均株发病率为87.9%,叶发病率为48.6%,晚秋叶损失率为21.2%(见表1、2)。其中危害严重的唐村、郭村、浪川示范园区等333 hm2,余亩桑园叶发病率达70%,晚秋叶损失率为38%。

1.2 病害症状

病叶主要发生在桑树中下部成熟叶,顶梢桑叶较少。病菌侵染桑叶初期,叶面褪绿呈褐色水渍状病斑(图1-a),病斑少而小,进而形成灰褐色病斑,色泽变土黄色后叶肉组织失水死亡;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以同心圆状向外延伸,叶面病斑颜色由里到外逐渐变深呈现轮纹状(图1-b)。病斑可见于叶面、叶背。叶背呈现灰色圆形病斑,外观可见多个同心圆形绒毛状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图1-c)。病斑大小不等,最大病斑直径可达121 mm。发病严重时叶片病斑较多,多个病斑常相互连接,形成大病斑(图1-d)。遇阴雨天气,病斑吸水膨胀,腐败破裂;遇干燥天气,病斑中部常开裂。1.3危害程度

表1 2012年新型桑叶病害发病率调查Table 1 The eincidence rate of the new mulberry disease in 2012

表2 2012年新型桑叶病害危害损失调查Table 2 The leaf loss caused by the new mulberry disease in 2012

图1 病叶特征Figure 1 the symptoms of affected leaves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栽培管理形式确定具有代表当地病害发生实情的标准地桑园,连片栽培2 hm2亩以上的桑园至少调查一个样方(sample)[1];在调查样方内随机抽查30株桑树,调查株发病率;在调查样方桑树上每株随机抽取1根枝条,调查枝上着叶总数和病叶数,计算叶发病率;并从中抽取5根枝条上的所有病叶,调查每片桑叶上的病斑数量和病斑直径,用4级分类法统计发病指数,表示危害程度。

发病指数[2]={Σ(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病叶总数×最高级别的代表值)}×100%。其中危害程度分0~4级标准[3]如下:1级为叶上病斑小,病斑1~5个,占全叶面积的1%以下,代表分值为5;2级为叶上病斑小,病斑6~10个,占全叶面积的1%~10%,代表分值为20;3级为叶上病斑扩大,病斑10~20个,占全叶面积的11%~50%,代表分值为50;4级为叶上病斑多于20个,面积约占全叶的51%以上,代表分值为90;0级为健康叶片,代表分值为0。

2012年8月24 ~28 日开展了全县范围的新型桑叶病害普查工作,调查了62个样方的1860株桑树,其平均株发病率为11.1%,叶发病率为10.9%。10月上旬16个定点病害监测样方调查,平均株发病率为87.9%,叶发病率为48.6%,晚秋叶损失率为21.2%。其中危害严重的唐村、郭村、浪川示范园区等333 hm2桑园叶发病率为70%,晚秋叶损失率为38%。

1.4 田间发生规律

2011年秋季病害发生后,全县确立了16个有代表性的病害监测点。采用大面积普查和监测点系统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以尽快掌握新型桑叶病害的田间发生规律,为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4.1病害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新型桑叶病害的发生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关系十分密切。据监测,2012年6月上旬最早在春蚕余叶养桑发现新型桑叶病害,7月底在春蚕余叶养桑旁边的夏伐桑树基部桑叶上发现有少数桑叶发生病害,进入8月份随着枝条增长,着叶数快速增加,病害开始蔓延扩大,自9月至10月中旬止,气温、空气湿度适宜,桑园小环境非常有利于这种病原的繁衍和传播,桑叶发病达到高峰期。据气象资料记载,9月份平均气温为22~26℃,10月份为18~20℃(见表3)。9月~10月份的降雨量为114.7 mm,光照时数低于历年平均值。分析认为,在这样的温度和相对较低的阴湿气象环境条件下,极有利于新型桑叶病害的发生流行。

表3 桑叶病害发生期平均气温(℃)Table 3 The average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exploding of the new mulberry disease

1.4.2 病害发生与栽培管理方式的关系

一般通风透光差、低洼高湿、树势弱、树龄长、上一年发病的桑园危害严重。发病严重的桑园多数为大田连片的成林桑园,种植密度为1.5万~1.8万株/hm2,低干树型养成,桑园通风透光能力较差。加之千岛湖特有的气候效应,致使桑园相对湿度较高,尤其是夏秋季余叶较多的桑园更是有利于新型桑叶病害病原菌的繁衍。栽培条件构成的小气候环境利于病原真菌的传播,是造成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1.4.3 病害发生与桑品种的关系

淳安县桑园栽培的桑品种有湖桑32号、强桑1号、农桑14、农桑12、丰田系列、育71-1等,调查发现所有栽培桑品种和草桑均发生这种新型桑叶病害。从大面积调查的数据统计中可见强桑1号品种危害程度相对较轻。

1.4.4 病害程度与病原积累相关

病原菌的积累也是引起该病严重发生的首要因素。这种桑叶病害最早在6月上旬的春蚕余叶桑上发现,说明桑叶菌核病菌核可能在土壤内越冬的。在自然条件下,凡上年危害的桑园,病原积累较多的桑园,次年病害发生往往病斑多危害严重,符合真菌病害流行规律。

2 病原鉴定

2.1 病症鉴定

对发病症状鉴定,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得到同一症状有2种病名与病原菌。一种称为桑叶菌核病,病原为富克尔灰葡萄孢(Botryotinia fuckeliana)[4-6];另一种称为桑轮纹病,病原为桑椎枝孢(Spondylocladium mori)[7]。

2.2 病原菌的分离与接种

2011年经过多次分离工作,得到1个菌种,为桑叶菌核病,病原为富克尔灰葡萄孢。2012年夏、秋季对富克尔灰葡萄孢病原菌分别进行2次室内和1次室外致病性回接试验,但没有接种成功。2012年秋季再次对桑叶病斑周围的病原菌进行反复的分离和纯化,得到了另一种为轮纹病的病原真菌,病原为贝氏葡萄座腔菌(B.berengeriana)(不同于桑椎枝孢)。因后期气温较低,活体桑树不能正常生长开叶,未能完成病原菌的致病性接种工作。

2.3 病原种类研究

图2 病原菌PDA平板形态特征Figure 2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ic

2012年,中国蚕研所从浙江淳安采集的桑树病叶,其病征为桑叶表面出现褐色水渍状同心轮纹斑点,较大的病斑中心出现空洞,与报道的桑轮纹病及典型症状非常接近。对病斑周围的菌进行反复的分离和纯化,得到了一株病原真菌。该分离的病原菌在PDA上28℃培养4 d菌落长满培养皿,气生菌丝呈棉絮状、白灰色,菌落背面产生暗绿色素(见图2、图3)。经培养后,提取真菌DNA,经PCR纯化,连接转化目的基因,蓝白斑挑选阳性克隆进行ITS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该菌为子囊菌纲,假球壳目,葡萄座科,葡萄座腔菌(B.berengeriana)(见图4)。

图3 ITS目的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图Figure 3 The electrophoretogram of ITS target gene

经测序,该测序该菌株的ITS基因序列全长为544 bp,进一步将所得的序列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http://www.ncbi.nlm.nih.gov/)中进行blast同源性比较,发现与已报道葡萄座腔菌(B.berengeriana)相似性高达99%。

01-40TTCCT CCGGT TATTG ATATG CTTAA GTTCA GCGGG TATCC

41-80CTACC TGATC GAGGT CAACC TTGAG AAAAG TTCAG AAGGT

81-120 TCGTC CGGCG GGCGA CGCCA ACCGC TCCAA AGCGA GGTGT

121-160 ATTCTACTACGCTTGAGGGC TGAAC AGCCA CCGCC GAGGT

161-200 CTTTG AGGCG CGTCC GCAGT GAGGA CGGTG CCCAA TTCCA

201-240 AGCAG AGCTT GAGGG TTGTA ATGAC GCTCG AACAG GCATG

241-280 CCCCC CGGAA TACCA AGGGG CGCAA TGTGC GTTCA AAGAT

281-320 TCGATGATTCACTGAATTCT GCAAT TCACA TTACT TATCG

321-360 CATTTCGCTGCGTTCTTCAT CGATG CCAGA ACCAA GAGAT

361-400 CCGTTGTTGAAAGTTTTAGT TTATT AACTT GTTTA TCAGA

401-440 CGTCTGCGTTTACTGACTGG AGTTT GAAG GTCCT TTGGC

441-480 GGCCG GAGCC GCCAA AGCAA CAGAG GTACG TTCAC AAAGG

481-520 GTGGG AGAGT CGAGC CGGAG CTCGA AAACT CGGTA ATGAT

521-544 CCTTCCGCAGGTTCACCTAC GGAA

图4 ITS基因同源性BLAST比对分析结果Figure 4 The result of homology BLAST comparison of ITS gene

3 病害防控技术

针对病害的发生特点和真菌病害的流行规律,新型桑叶病的防控主要从病原累积控制、防治药剂控制和环境条件控制三方面着手。

3.1 彻底清除病原

桑园冬季开展土壤深翻,上年发病严重的桑园,尤其要做好桑园清洁工作,清除销毁桑园病叶,减少次年初次侵染来源。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并带出桑园集中处理。

3.2 适时开展药物防治

七月份是夏伐桑园新型桑叶病害初次侵染的高峰期,抓住夏蚕结束后的有利时机,选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多菌灵800倍液喷雾防治,一周后再喷一次,对无病桑树起到预防作用,对发病桑树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3.3改善桑园管理,减少病原诱发因素

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密度为0.9万~1.2万株/hm2,种植方式以宽行窄株方式为宜;减少间作,特别是早春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的蚕豆、油菜等作物;适时进行开沟降渍,翻地除草,整枝剪梢,改善桑园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原的诱发因素,抑制病原孢子的产生;同时,要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桑树耐病生长能力。

3.4 合理布局,提高桑叶利用率

根据我县的气候特点和大田栽培新品种桑的生产规律,原有的全年五期布局更有利于提高桑叶利用效率,减少春季余叶和秋季桑叶老化,是抑制病原的繁衍、减少病原积累和减轻桑叶危害损失的最经济适用的防治措施。2012年新型桑叶病害防控示范桑园,不仅叶发病率控制在4.8%,比同一园区内叶发病率减少15.8%,而且667 m2桑荷种量增加了0.19张,为全县新型桑叶病的防控起到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3.5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是有效隔断从土壤越冬的病原扩散到桑叶的最有效措施,同时对抵制杂草生长、土壤保温保湿和促进桑树生长作用明显。通过地膜覆盖,达到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作物抗病虫害的目的。

4 讨论

4.1 病原鉴定有待进一步证实

由于病原菌存在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复杂性以及接种困难性问题,致使对富克尔灰葡萄孢菌的2次室内回接试验和1次室外回接试验都没能获得成功。对葡萄座腔菌虽然进行了PCR、ITS序列测定,明确了病原及其分类学上的种属地位,但未能完成病原菌的致病性回接试验,还无法证实病原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关于致病病原的研究鉴定有待进一步证实。

4.2 存在大量的传染源

在发病严重的桑园套种的玉米、蔬菜和周边栽培的桂花树上也发现有较多类似症状的病害,说明此病不仅危害桑树,病原菌还能侵染蔓延到果、蔬、花卉等经济作物,大量的传染源有可能导致更多、更大的经济损失。

[1]吴福安.桑树病虫害防控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附录B11.

[2]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树病虫害及防治药剂普查方案(讨论稿).

[3]肖建京,蒯元璋,张帆,等.浙江省淳安县发生桑叶菌核病的病原与发病规律调查[J]蚕业科学,2012,38(4)610~616.

[4]木村胜太郎.原色日本桑树病害图说[M]东京:东京建帛社,1979,96~97.

[5]远藤保太郎.桑树病理学[M].东京:东京明文堂,1929,109~111.

[6]Qi et al.,Botryotinia fuckeliana(de Bary)Whetzel。[J]. Mycologia,1945,37:679.

[7]匡英秋,叶武光,卢卫芳等.桑轮纹病的化学防治初报[J]中国蚕业,32(4)17~19.

A new Mulberry Disease Report in Chun'an and its Prevention Control Research

XIAO Jian-jin1,FENG Hong-ping1,FENG Wei-zhong2,YAO Xian-ling1,GUAN Sheng-hao1
(1.Cocoon and Silk Corporation of Chun'an County,Hangzhou 311700,China; 2.Fenkou Forest Farm of Chun'an County,Hangzhou 311719,China)

A kind of rare fungi disease on mulberry exploded in Chun'an in the fall of 2011,and it was found in 87.4% mulberry field area in 2012.Acco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16 effected quadrats,the average plant incidence and leaf incidence were 87.9%and 48.6%,and the leaf loss rate in late autumn reached to 21.2%.This article mainly researched the occurring pattern in field,pathogenic fungi specie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of this kind of disease.

new mulberry disease;pathogenic fungi;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S888.71

A

0258-4069[2013]01-

猜你喜欢

淳安县桑园桑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马桑树儿搭灯台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奶奶家的桑树
淳安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
浅谈“桑园托管”
淳安县2014年晚中秋蚕大幅度减产原因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