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蛇年话蛇等

2013-03-11

中学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蛇类月球

蛇年话蛇

蛇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动物之一。除了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的作用,它在人们生活中还有着除草、灭火、摆渡等作用。

除草 印度尼西亚的伦贝岛上有一种白圈蛇。这种蛇长约l米,因特别喜欢吃田里的稗草,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食稗蛇”。稗草因酷似水稻且生命力顽强,常使农田水稻的地盘受到侵占,还好当地农民发现了白圈蛇这一好帮手——用此蛇来清除田中杂草。让人放心的是,该蛇不仅毫不伤害农作物,亦从不伤人和畜禽。

灭火 在南美亚马孙河畔的密林里,一种名叫“苏鲁库库”的毒蛇擅长灭火,一见到火光便奋不顾身地冲上去,用身体拍打火焰。难道它不怕被烫伤吗?原来这种蛇的表皮分泌一种黏液,能起到隔热的作用,因此不怕扑火。但如果火势过旺,蛇又在火堆上待的时间过长,一旦隔热黏液被烤干了,灭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摆渡 非洲桑给巴尔西部地区的许多内河渡口,渡船常常不用人划船,而是借用蛇来拖船。这种被称为“复庚乞德”的摆渡蛇性情温顺、水性好、力气大,能拉动载有10多个人的渡船,其速度也不比机动船慢,更重要的是,此蛇从未伤害过人或蓄意拉翻渡船。

经研究发现,近十年间的蛇类数目急剧下降,个别种类的蛇数量甚至下降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若是蛇类消亡,必然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重视对野生蛇类的保护,合理利用与开发,给它们尽可能多的生存空间,让它们为人类的幸福做出更多的贡献。 (尚 磊)

行星撞月球

约占1/3的月球近地面被火山岩覆盖着,而月球的远地面却少有火山岩的结构。长期以来,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都试图解释这一迥异的地貌特征。但直到最近,一个日本研究团队的发现才使这一谜团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认识,差异很可能缘自于一次重大的宇宙撞击。

根据日本“月亮女神”探月卫星获得的最新数据,研究人员分析了月球表面的成分,表明在月球近地面的海洋风暴区域(即一个宽达300千米的暗点)和陨石坑附近存在大量低钙的矿物辉石,而这种辉石与月球地幔物质的融化和挖掘有关。这极可能暗示着风暴海洋区域曾经遭遇过一场灾难性的宇宙撞击。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同时还根据月球地表的地貌特征,判断应该是月球受到小行星的强烈撞击,而且与之相撞的小行星直径至少达到300千米,撞击时间大约在39亿年前。也正是此次撞击改变了月球近地面的地貌特征,导致其与远地面地貌的巨大差异。

(乐 姗)

植物大战

植物世界看似平和,其实也是“战争”不断。植物们为了争夺地盘,上演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洋槐“袭”杂草 如果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在洋槐树下,往往都是寸草不生。其实,这是因为洋槐树的叶片、豆荚和种子,甚至是茎皮内层都含有毒物质,并且这些有毒物质具有较强的挥发性,人站在洋槐树下,都会闻到一股让其头晕的气味。洋槐树正是通过这种“空袭”方式来形成大气污染,将树下的杂草“熏死”。

牛鞭草“战”豆科牧草 牛鞭草可谓是植物世界“地雷战”的第一高手。它的根部分泌一种酚类化合物——石灰酸(学名为苯酚),大量排放到土壤中。这种石灰酸在医药上是专门用来防腐杀菌的特效药、根瘤菌的天敌,有了这些预先安放在土壤中的“地雷”,等待那些妄想在附近抢地盘又要依靠根瘤菌获取生存必备氮肥营养的豆科牧草的命运,就只能是全军覆没了。

(乐 姗)

动物伪装术

躲灾难 叶虫是叶状茎虫科的动物,但无论怎么看,都像是片叶子。大多数叶虫都拥有着通体的绿色,但之所以常被误认为叶子,还在于其翅膀上的翅脉像极了叶脉,而其腿脚又恰似那叶片与植物间连接的细枝。不仅如此,即使在爬行时,叶虫也来回晃动,十足一副树叶随风飘动的自然形态。然而,有的叶虫还不放心这“高仿树叶”的形象,还要在身体边缘“伪造”出被虫害咬过的痕迹,进一步迷惑捕虫者,躲避被捕食的灾难。

比目鱼的伪装术在动物界可算是一流的。它通过神经系统迅速改变自己的肤色和纹理,别说是捕食者了,就是告诉你它在哪儿,你也未必认得出来。在遭遇敌人追捕时,它会通过大脑细胞接收来自周围环境的颜色和图案信息,并立即向自身皮肤色素细胞发出信号,皮肤色素细胞会依据大脑所提供的信息在数秒内改变,使自身皮肤与周围环境一致,从而达到伪装的目的。

觅口粮 石鱼的行动非常迟钝,不得不依靠其惊人的伪装能力来捕食。石鱼大多生活于岩礁和珊瑚间,它们善于伪装成礁石,静静地、耐心地潜伏在海床上,直到猎物主动靠近,猎物一旦碰到它背上的棘刺,就会被其释放出来的剧毒击倒,即使遇到像鲨鱼这类海上霸主的袭击,石鱼也不担心,它们背上棘刺的剧毒,甚至能够抵御这样的进攻。

(田 恬)

猜你喜欢

蛇类月球
到月球上“飙车”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月球眼
蛇类发酵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蛇类食性及其对农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概述
经济蛇类养殖与开发利用
勘误
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