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能阻击多联机

2013-03-06盛学章

机电信息 2013年10期
关键词:联机冷水机组产品

文/盛学章

盛学章

在未来多联机产品市场,空调产品的专业性和应用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客户将选择和信任更专业的品牌。如何利用好产品,进行最佳的方案组合,才是多联机品牌未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多联机产品在中央空调市场上的表现令人“叹为观止”。据《中央空调市场》杂志历年年报统计显示,2002—2011年10年间,多联机市场容量年增长率均保持在25%以上;并且,其在2007年整体市场销售额首次超过冷水机组市场后,与冷水机组市场的差距正逐年拉大,即便是行业整体下滑的2012年,冷水机组市场下滑近5%的情况下,多联机市场依然增长了3.8%,可见,多联机产品的行业冠军地位已坚如磐石。

另外,在行业TOP10品牌中均有多联机产品,而在行业排名前50名的暖通设备生产厂家中,70%以上的厂家拥有多联机产品,并还有投资者源源不断涌进来,似乎多联机已经成为设备厂家的必备产品。不仅如此,多联机产品在各品牌销售额的占比也越来越高,甚至有品牌要求,宁可牺牲其他类别产品的销售额,也要提升多联机的市场份额。

到底是什么魔力让市场如此青睐多联机产品?多联机市场“疯狂”增长的背后有怎样奥秘?

疯长基因

近年来,在中央空调领域,从数百平米到数十万平米的建筑中都能见到多联机的身影,而在家庭、餐饮、办公楼、酒店、机场等各行各业项目中也少不了多联机产品的应用。可见,无论是从建筑面积还是项目应用方面,多联机似乎成为了一款全能产品。

多联机果真的是一款全能产品吗?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早在2005年,清华大学已故教授彦启森就发表了一篇引起业内广泛关注的文章——《漫谈多联机》,当时还引发了2万m2以上建筑使用多联机是否节能的大讨论。对此,《中央空调市场》杂志特别邀请了暖通空调行业最有发言权的近20位制冷专家、设计院总工组织了一个《2万m2多联机的禁区? 》的专题讨论,专家一致认为,从现实角度分析,建筑空调设备的选用由于建筑类型的差异,设备的需求也不一样,对甲方和设计师而言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单纯用面积来决定能使用什么产品,不能使用什么产品。

2011年,《中央空调市场》专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顾问总工钟朝安时,钟教授旗帜鲜明地表示,多联机产品的鼻祖在日本,而日本单体面积1万m2以上建筑很少采用多联机产品,而在我国多联机产品不限面积、不限环境的大规模采用现象较为严重。

多年来,关于多联机在2万m2以上建筑中使用是否节能的争论一直没有休止。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多联机产品不限面积、不限环境的大规模采用肯定不合理。在公用大型项目中采用多联机产品有几个很明显的弊端:首先,从能效比方面,多联机的COP值远不及大型冷水机组;其次,随着配管长度的增加,其制冷效率随之下降,多数专家认为多联机的配管长度应该控制在50 m以内;此外,多联机应用于大型项目,室外机太多,安放困难,安置不好还会互相影响。不仅如此,还存在喘震、新风等诸多问题。总而言之,多联机并非像宣传的那样适用于任何建筑,至少它不适用于公用大型建筑。即使在非公用大型建筑中,多联机同样存在着很多缺陷或局限,并非所谓理想、完美的方案,充其量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

本刊认为,多联机产品市场疯长的原因主要有4点:(1)多联机产品系统操作简单、设计灵活,安装简便,可靠性高;(2)水机市场施工不规范、运行管理落后,给多联机带来了广阔的契机;(3)经过多年的发展,多联机产品应用已经十分成熟,设计师贪图便捷,不愿意设计水系统产品等,引导甲方选用多联机产品;(4)厂家不遗余力地推广,将多联机产品优势过分夸大。

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多联机市场正遭遇挑战。

速度危机

多联机市场之火在中国已经阻挡不住了。数十年前,多联机产品因其设计要求高、核心部件掌握在少数外资品牌手中,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是制冷界公认的高端产品。当时,活跃在市场上的也仅仅只有以大金等日系品牌为主。

然而,10年过后,绝大多数暖通空调设备厂家都加入到多联机阵营,以往大金等品牌引以为豪的看家产品似乎已沦为“通路货”,少数品牌闷声发大财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可见多联机产品技术含量着实一斑。

显然,多联机企业快速增加,代表了中国产业资本对多联机产品发展趋势的认可。同时,多联机产能的快速提升,也成为了暖通空调行业颇为头疼的问题。

其实,一些企业上马多联机项目时,对市场的调研并不充分,对行业的发展并不十分了解,冲动中带有几分盲目,投资时不管不顾,对潜在的风险不加评估,对未来的结局不加考虑,其结果很可能是,项目成功之日,也许就是企业关门之时,淘金的梦想只能变成一个“美丽的神话”。

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多联机市场正遭遇挑战。

首先,鱼龙混杂,产品品质得不到保障。目前国内生产多联机产品的厂家众多,其中多数是拼凑型企业。很多厂家缺少研发实力,贴牌销售,没有长期的发展理念。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企业为了短期利益,在原材料上弄虚作假,导致产品质量差,使用寿命短。

其次,产品升级缓慢,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事实上,多联机作为一项较为先进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多数厂家没有潜心研究,一味抄袭模仿,导致了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

此外,价格竞争白热化。不同品牌之间竞争激烈,企业相互压价,搞恶性竞争,甚至出现多联机产品卖出单元机产品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档次和质量,在市场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行业的美誉度,从根本上也阻碍了多联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在多联机市场竞争混乱不堪表象下,行业洗牌大幕已经悄然开启。对于空调用户而言,更加在意的是产品的美誉度、品牌知名度,价格因素并不是主导。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多联机市场上高、中、低端产品竞争格局才泾渭分明。事实上,高端消费群体不会因为价格而轻易改变消费习惯,因此,低价策略等对定位高端品牌的影响甚微,竞争还是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市场。

记得多年前三菱电机家用空调营销部长胡纪与某知名家电连锁的一次谈判,对高端品牌有非常经典的诠释。当时,家电连锁要求三菱电机方面多出点费用可以争取到好的展示位置,被胡纪一口回绝了。他表示,在卖场只要有位置放即可,哪怕是边角,甚至放在洗手间旁边都可以,理由是,即便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不是三菱电机的消费群体也不会考虑选购三菱电机品牌,反之,如果是三菱电机的消费者则更不会因为位置而放弃选择三菱电机产品。

当然,在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市场环境下,胡纪的观点并非完全正确。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未来市场如何变化,品质永远是制胜市场的最重要砝码。在未来多联机产品市场,空调产品的专业性和应用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客户将选择和信任更专业的品牌。如何利用好产品,进行最佳的方案组合,才是多联机品牌未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谁与争锋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见证了多联机发展对行业的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多联机在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诟病。那么,未来几年其发展前景如何?是否继续引领着行业的发展?高歌猛进的态势能够保持多久?

判断多联机产品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从分析多联机产品市场的竞争对手着手,延续以往的分类,冷水机组(包括离心机、风冷螺杆、水冷螺杆、模块机)、多联机(包括变频多联机、数码涡旋多联机)、溴化锂机组、水/地源热泵机组(包括分体式水环热泵机组、整体式水环热泵机组)、单元机组,不难发现,5大类产品中,单元机组、溴化锂机组、水/地源热泵机组3大类产品市场容量在市场中的占比相对较小,对多联机构成的影响不大,仅有冷水机组产品市场容量与之接近。因此,在未来产品阵营的博弈中,冷水机组依然是多联机的最大敌手。

分析人士认为,在项目实际应用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空调系统没有好坏一说,只有哪种空调系统更加匹配。大的方向上,尤其是大型建筑方面,从空调系统节能等因素综合考量,冷水机组优于多联机产品。对此,钟朝安教授持赞成意见。

钟朝安认为,冷水机组市场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有3点:(1)施工不规范。冷水机组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施工一定要规范。现在工程公司普遍做法是,这边买个主机,那边买点配件,过多的考虑经济利益,怎么划算怎么操作。(2)监理缺失。2000年以前,项目验收都要有项目验收合格报告,而如今90%以上项目简化了这一程序,不验收空调就开始进行工作,隐患显而易见。(3)运行管理落后。冷水机组好比相机中的单反机,多联机好似相机中的傻瓜机,正是因为多联机简单方便才广受青睐。在国外有很多专业水准的管理公司,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起步。

“冷水机组如果能够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规范施工,严格监理,其市场前景广阔,市场容量也不会逊于多联机产品市场容量。”钟朝安表示,“冷水机组的出路在于设备供应商要实现机电一体化,格力中央空调提出的系统解决、一步到位的思路符合水机产品的发展方向,值得借鉴。”

尽管行业对冷水机组市场充满了期待,但是,冷水机组市场没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奋起直追的可能性似乎变得渺茫,就连欧美系冷水机产品大佬们也开始热衷多联机产品的推广了。如此看来,多联机产品在未来数十年内的行业霸主地位依然无可撼动。

猜你喜欢

联机冷水机组产品
多联机安装施工技术探讨
水冷磁悬浮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
高温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式研究
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的授权影印书规范著录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克莱门特冷水机组系统节能应用会议顺利召开
分析Automation技术在Word联机考试系统中的作用
河南精蜡厂新增冷水机组降耗效果好
基于性能曲线的冷水机组配置和运行优化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