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和县肉牛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2013-02-20罗嗣红薛文佐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泰和县养牛母牛

罗嗣红,薛文佐

(泰和县畜牧兽医局,江西 吉安 343700)

泰和具有养牛的传统习俗,养牛业是该县的一项传统产业,自1976年开展牛改工作以来,尤其是1980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商品牛生产基地示范县后,农户养牛积极性空前高涨,大部分农户掌握了养牛的科学技术,积累了丰富的饲养管理经验,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基础,尝到了甜头的农户纷纷扩大规模,种牧草,建牛舍,规模养殖户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肉牛产业,近期,笔者深入到有关乡镇和规模养牛户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述如下。

1 现状与特点

1.1 现状

泰和县位于赣中南吉泰盆地腹部,井冈山脚下,全县国土面积2680.69km2,辖22个乡镇、2个垦殖场,总人口54.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65万人。县内大广高速、泉南高速、105、319国道纵横交汇,京九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气候温暖,阳光充足,饲草资源丰富,是全国首批商品牛生产基地县。泰和县从1976年起就开始引进外来良种公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是全省开展牛改工作较早的县,也是全省为数不多的牛改工作长期坚持从未间断的县。1996年被列为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和全省肉牛产业化重点县,2007年又继续被列为全省“三大产业”推进计划的12个肉牛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2008年列为全县四大“富民产业”。据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全县肉牛饲养量达30.88万头,出栏肉牛11.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8.05%和25.4%。

1.2 特点

泰和县肉牛生产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饲草资源和扎实的工作基础,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2.1 政策扶持成效明显。一是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泰和县肉牛产业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一系列建设肉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优惠政策,在用地、资金、税收、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二是资金扶持。县财政每年安排肉牛产业化资金1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冷配点和示范村建设、杂交母牛保护、专业合作社、人工种草、规模养殖场以及创品牌产品等方面的奖补,养牛业逐步实现由散养传统粗放型向集约育肥商品型转变,肉牛养殖基本实现了由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圈养方向转变。

1.2.2 牛改冷配量大面广。自1976年开展牛改工作以来,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全县19个乡镇63个冷配点的肉牛改良技术服务网络,建立了一支专职牛改技术队伍,专职牛改输精员达70多人。为切实加快牛改步伐,一方面强化牛改输精员管理,实行年度考核,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劣汰,提高牛改输精员业务技术水平,确保母牛受胎率达85%以上;另一方面,在牛改重点乡镇设立流动冷配点,公布牛改输精员联系电话,极大地方便了农户牵牛配种,扩大了牛改冷配面,提高了牛改冷配量。多年来,全县每年冷配母牛达5万多头,连续多年荣获全省牛改工作先进县、肉牛生产先进县和牛业生产先进县。

1.2.3 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按照“突出引进、注重示范、加快推广、积极创新”的思路,大力推广畜禽良种、配方饲料、青贮氨化、人工授精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畜牧实用技术,草食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1.2.4 品种结构逐步优化。多年来,该县不断加大牛改工作力度,通过引进德系西门塔尔冻精改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同时,动员和鼓励农户卖公牛留母牛,特别是保护好杂交母牛,扩大良种母牛群。全县三元杂交肉牛繁育比例达到50%以上,四元杂交肉牛繁育比例达20%以上,优质肉牛的培育,进一步提升了养牛效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杂交母牛保护工作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普及,农民养牛为耕田的意识逐渐降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导致许多农户将杂交母牛宰杀或卖掉,母牛保护难度加大,犊牛供应严重不足,犊牛繁殖已成为肉牛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2.2 肉牛生产标准化水平低

现有的肉牛养殖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生产标准化水平低、粪污排放随意性大、疫病防控意识不强、自身抵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其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影响了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3 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养殖小区建设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技术培训、科技推广、饲料种植和畜产品监测等配套技术服务同样需要政府资金投入,而目前政府对产业扶持的资金投入数额有限,产业发展壮大亟需大量资金。

2.4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泰和县肉牛产业加工龙头企业少,目前仅有和泰实业一家,只有屠宰生产线,缺少研发生产加工附加值高的适销对路产品,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的品牌企业和产品,难以形成对产业发展有效带动的作用。在本地市场,以手工屠宰销售鲜牛肉为主,区外市场以销售活牛为主,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延伸,缺乏高附加值产品,抑制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3 发展肉牛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做大做强肉牛产业,一方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区域比较优势,强化科技推广应用,加快肉牛改良步伐,做大母牛群基地,改良母牛品质,提高肉牛个体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小区,着力整治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排放,做到粪污处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最终实现无害化,同时建立和完善肉牛专业市场,培植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订单生产,积极开拓外销市场,搞活市场流通,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升肉牛产业化经营水平。

按照肉牛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着眼于全县养牛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发展肉牛产业过程中,必须把握重点、抓住关键。

3.1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产业推进力度

一要成立组织机构。县、乡两级要成立“肉牛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一系列扶持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肉牛生产列入新农村建设和乡镇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内容,真正把肉牛产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县富民工程来抓。二要加大资金扶持。国家、省、市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建议启动肉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项目,县财政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肉牛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示范基地建设以及新增牛改冷配点和器械设备购置;县农业综合开发、老建扶贫、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要向种草养牛倾斜,特别是对人工种草和杂交母牛保护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3.2 坚持合理布局,创新发展方式

要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来审视肉牛产业的发展,建设肉牛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必须按照畜禽清洁生产要求,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相对集中、人畜分离。要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引导养殖户向可养区和优势区集中,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切实提升肉牛产业发展水平。

3.3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肉牛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要注重肉牛产业关键技术的引进、组装配套和综合输入,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根据养殖户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科技攻关,加大对肉牛育肥、饲料加工调制、人工种草、草场改良利用和栏舍设施设备的优化配置建设等生产技术标准化研究与推广力度,加大技术培训与推广服务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畜牧兽医部门科技入户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

3.4 强化繁育体系建设,加大肉牛改良力度

一要扩大基础母牛群。母牛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肉牛繁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建议出台能繁母牛补贴政策,积极开展能繁母牛保险工作,努力探索并制定出一套适应能繁母牛的保险制度和保费补贴办法,建立保护母牛发展的长效机制。二要保护杂交母牛。要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和扶持资金,强化肉牛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增加牛改冷配点,狠抓劣种公牛淘汰工作,切实选留和保护杂交母牛,积极开展三元杂交和四元杂交,推进良种繁育工作进一步开展,逐步实现全县母牛全改良。

3.5 大力推广人工种草,提高肉牛饲养水平

发展肉牛产业,饲料须先行。要广辟饲料来源,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一方面,要切实抓好草山草坡的改良和综合开发利用,引导养牛专业户承包荒山、荒坡,建立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引草入田”,重点抓好利用荒田和秋冬闲田种草工作,大力发展草粮轮作,推广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生产模式,加快饲草饲料资源的利用步伐,大力推广青贮甘蔗梢、稻草等农作物氨化养牛。同时,要加强质量监管,确保饲料安全,提高肉牛养殖综合水平。

3.6 加大疫病防控力度,推进肉牛产业化经营

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是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把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摆在首要位置,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切实抓好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和日常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另一方面,要着力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性,提高畜产品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和泰实业肉牛加工龙头企业的作用,重点扶持和泰实业开发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品牌产品,将其作为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同时,引导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肉牛生产模式,推动肉牛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无害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泰和县养牛母牛
母牛分娩前管理要点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脱贫攻坚图片展·泰和县
泰和县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措施与成效
泰和县活立木拍卖销售关于森林资源调查评估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