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安县马铃薯晚疫病重发原因及防控策略

2013-02-19马天骥

甘肃农业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秦安县陇薯晚疫病

马天骥

(甘肃省秦安县植保植检站,甘肃 秦安 741600)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秦安县马铃薯年种植面积达1.5万hm2左右,已成全县农业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马铃薯晚疫病也逐年加重发生,2011年和2012年连续2 a严重发生,在中山、魏店、王甫、云山等乡(镇)造成马铃薯大面积提前枯死,部分田块绝收,产量损失达60%以上,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调查分析马铃薯晚疫病重发原因,总结晚疫病防控策略,对今后秦安县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 发生危害情况

秦安县马铃薯晚疫病在2005、2006、2007年中度至中度偏重发生,发生面积为0.5万~1.2万hm2;2011、2012年大流行,发生面积1.3万hm2和1.8万hm2,分别占当年马铃薯播种总面积的71.5%和75.0%,一般发病田病株率达10%~20%,造成减产损失15%~20%,发生严重区域病株率高达60%以上,减产损失在60%以上。

2 重发原因

2.1 气候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流行病,气候条件与发病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的不到15 d。秦安县正常年份7、8、9月份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3、22、17℃,在发病季节,温度条件一般都是具备的,因此水或湿度条件则是影响流行的关键因素。2011年秦安县7—9月份降水较常年偏多20%~30%,马铃薯晚疫病中度偏重至大发生;2012年7—9月份总体降水偏多,8月中下旬出现了连续阴雨天气,9月上旬天气时雨时晴,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大发生。

2.2 病原菌广泛存在

一是由于秦安县农户自留种薯种植面积占60%以上,而农户自留种薯普遍带菌。据秦安县植保植检站调查,自留种薯种植的大田中心病株出现的时间较良种种植田早15 d左右,发病株率高12.5百分点,病情指数高1.2百分点。二是农户随意扔弃的病薯在田间形成自生苗,也往往成为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中心病株。三是个别种子经营户从外地引种中缺少必要的质量检验和监督,调入带病种薯的可能性较大。四是部分田块连作重茬造成土壤带菌,采收贮藏不当造成种薯感病或烂窖导致种薯带菌。

2.3 品种抗性较差

目前秦安县马铃薯种植主要品种有青薯168、小白花、陇薯1号、陇薯2号、陇薯3号、渭薯6号等,这些品种抗性普遍较差。近几年虽然引进了抗(耐)病品种庄薯3号、陇薯6号等,但单一品种连片重茬种植的现象较为严重,加之近年晚疫病生理小种的变化,侵染力增强,为晚疫病的传播和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4 栽培管理粗放

秦安县马铃薯重茬现象极为严重,据秦安县植保植检站调查,在同一区域,重茬中心病株出现的时间较轮茬早6 d左右。氮肥施用量过大,导致植株徒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大,田间通风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个别种植户田间杂草丛生,病虫害疏于防治,导致马铃薯长势弱,抗性差,易于发病流行。

3 防控策略

3.1 树立“公共植保”理念

马铃薯晚疫病是重大爆发流行性病害,一旦条件适宜就会迅速蔓延、爆发流行,造成产量及经济的重大损失。长期的实践证明,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和防治需要政府组织跨区域大面积统一进行,应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树立“公共植保”理念,将技术措施提升为政府行为,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建立持续控制的长效机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统防群治才能收到显著的防控效果。

3.2 大力推广抗(耐)病品种

引进种植抗(耐)病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并合理布局,从而使品种抗性得以相对持久化,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频率和流行强度。目前应大力推广抗(耐)病品种庄薯3号、陇薯5号、陇薯6号、陇薯7号、LK99、K299、ZY-168等。

3.3 建立种薯生产基地

选用健康种薯,建立无病生产良繁基地,繁育优质脱毒种薯,杜绝病害侵染源,对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非常显著。应采取非常严格的病害防治措施,良繁基地与大田种植必须相距3 km以上。

3.4 狠抓药剂拌种,严格切刀消毒

实践证明,播前药剂拌种对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用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5~100 g加水2~3 kg,均匀喷洒种薯125~150 kg,避光晾2 h以上,待药液吸收后播种。也可用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5~100 g,加细土或细灰2~3 kg混合均匀后拌种薯125~150 kg,用麻袋或塑料布覆盖闷12~24 h后播种。严格实施切刀消毒措施,一般准备切刀2把以上,浸放在盛有10 g/kg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等消毒液的器皿中,用其中1把刀切块,当切到病薯(或可疑病薯)、烂薯后,立即换另1把切刀。

3.5 加强病虫监测预报

为了准确预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趋势,秦安县植保植检站应建立马铃薯晚疫病智能化预警监测系统,并在全县不同区域的马铃薯晚疫病早发、重发区设立20个定点观测点,通过系统监测和普查分析,准确掌握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动态,提高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为及时防治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服务。

3.6 早防早治,统防统治

要调整防治策略,坚持“预防为主,早防早治”的方针。当田间发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及薯块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深度1m以上),病穴撒适量石灰进行消毒,并对病株周围50m2范围内的植株喷施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封锁控制,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同时应在3 d内组织机防队开展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力争做到“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在马铃薯晚疫病普遍发生前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动员、早防治,普发期尽快开展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危害。

3.7 积极推广健身栽培

一是积极推广高垄栽培,尤其在降水多、墒情好的地方。要按行距起垄,一般垄距为60~80 cm,垄沟深为8~10 cm,垄高为20~25 cm,可采取垄上播及平播后起垄等方式,降低薯块带菌率。二是合理密植,因地制宜确定种植密度,干旱区种植密度为30.0万~33.0万株/hm2,半干旱区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二阴区及阴湿区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三是优化种植模式,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增加磷钾肥施用量,提高马铃薯自身抗病力。四是有条件的地方要采取不同地方3 a以上轮作,或同一田块不同小区轮作。五是科学合理用药,轮换用药。

猜你喜欢

秦安县陇薯晚疫病
省直及中央在甘单位在秦安县召开帮扶衔接会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几个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在甘肃省夏河县高寒阴湿区的对比试验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2020 年山旱地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品比试验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庄浪县山旱地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甘肃省秦安县桥楠初级中学学生书画作品选登
共享教育资源 促进均衡发展——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推广可行性研究
马铃薯主食化品种筛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