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生态中的信用伦理问题研究

2013-02-19康存辉

关键词:伦理信用学术

康存辉

(武汉纺织大学 期刊社,湖北 武汉 433073)

学术生态中的信用伦理问题研究

康存辉

(武汉纺织大学 期刊社,湖北 武汉 433073)

学术生态中出现的信用伦理问题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学术信用伦理问题一旦产生,就会对学术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研究背景和学术信用伦理的分析,提出要建立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就必须要重视学术生态中的信用伦理问题。为此,必须从源头、过程、结果上进行严格、严谨、严肃的控制与管理,同时采用动态的学术信用评价体系,实现学术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净化学术空间,促进科技正常、有序发展的目的,真正推动社会进步,还学术界一片蓝天,造福人类。

学术信用;信用伦理;学术生态;学术伦理

信用作为最根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信用问题还是一个道德成本与选择问题,有利于提高人的感受能力和增强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感和凝聚力,它超越传统人情关系而成为基本规则[1]。然而,在现实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总有这样或那样不讲学术信用的现象或事件发生,这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学术信用伦理问题,其破坏了学术环境中建立起来的生态平衡,使学术信用伦理问题在学术生态环境中生根、发芽,最终打破了学术环境的纯洁性、严谨性、原创性、继承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道德平衡,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毒瘤”。

匈牙利总统施米特·帕尔因论文抄袭宣布辞职,德国国防部长卡尔-特奥多尔·祖加滕伯格因博士论文剽窃部分段落而辞职[2],德国教育部长沙万因博士论文剽窃被迫辞职[3],“汉芯”系列芯片造假事件的责任人陈进被撤销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和“长江学者”称号并解除教授聘用合同、追缴相应科研经费[4],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教授的学术腐败现象[5],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论文造假事件[6]……。这些现象仅仅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些最有代表性的案例。2010年,《自然》杂志发表社论称,撤销论文是“一场痛苦的补救”,这是因为近20年来,全球论文撤销率猛增了10倍[7]。

因此,在学术活动中,必须遵守信用,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伦理道德,共同建立一个“美丽”的学术生态环境,用自己最真实的学术成果造福人类,而不是用伪科学或是学术不端来破坏有序的学术生态环境。基于此,研究学术生态中的信用伦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研究提醒大家重视学术生态的建设,重视学术信用伦理问题,把由此可能产生的不良现象扼杀在萌芽中,使学术生态环境重回“自然”状态。

1 学术生态中信用伦理问题分析

学术信用伦理指的是学术伦理道德层面的信用问题,即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研活动中要遵循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建立在学术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道德意志与行为能力上。也就是说,科研工作要诚实不欺、言而有信,并达到使守信者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确保学术研究活动的公平、公正和效果,实现信用美德与规则、实质性与工具性、为己与为他的统一,更要让学术信用伦理成为学术交流合作的基础,使合作交流双方或是多方在互动过程中恪守承诺、讲究信用,把诚实守信视为学术研究的生命,最终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与信任。然而在现实学术生态中出现了诸如一少部分学术刊物,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见利忘义,把学术信用伦理置之不理,拿自己刊物的声誉和学术地位去冒险,最终严重损害了其他科研工作者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严重破坏了学术生态环境。一些单位科研考评只注重数量而轻质量,讲绩效轻效果,导致部分科研工作者不惜手段在各类权威、核心收录源刊上发表学术成果。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严重损害了学术信用机制,给学术生态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用伦理问题。管理体制问题导致我国学术期刊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科相关期刊相当多,而有的学科就很少。一些官员、领导,为了提高自身的所谓“名份”,不惜利用各种关系读MBA、博士等,同时还想方设法发各类文章,结果扰乱了正常的学术信用伦理机制。俗话说:“信人者,人恒信之”。要研究和探讨学术研究领域的信用伦理,就必须要弄清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对症下药,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净化学术空间。

2 解决学术生态中信用伦理问题的对策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还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面对当前的学术生态环境,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综合学术信用伦理系统,使法律规范、组织形式、技术工具和工作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以确保形成与科技发展相一致的信用道德、文化环境和学术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法律体系、监督机制、奖惩机制、等级评估等配套措施[8],最终建立健全学术信用伦理体系,形成良好的学术信用环境和规范,使学术生态正常有序,健康发展。

2.1 强化学术信用伦理教育,从源头上增强学术生态的可控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摆脱目前学术生态建设中存在的学术信用伦理问题,必须要强化对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信用伦理教育。这是因为任何职业都有基于职责要求的职业操守准则,而这些准则是人们完成本职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将诚信教育,特别是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融入到全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对即将进入学术科研行业的人员要进行学术信用伦理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养成尊重知识、尊重他人学术成果的良好习惯,从一开始进行学术研究就养成严格、严谨、严肃的科研习惯。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相应的老师特别是学术导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同时相关培养机构还应该开设诸如文献检索与知识创新、学术道德与学术伦理等方面的课程,系统地引导科研人员诚信开展学术研究,确保从源头增强学术生态的可控性。

2.2 强化学术信用法治建设,从过程上增强学术生态的监管效果

欺诈、违约等失信问题并不是当代社会才有的独特现象,它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表现。同样,现在的学术信用伦理问题的出现,也是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问题的出现不可怕,可怕的是置之不理,任其滋生蔓延。这是因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灵魂。因此,加强学术信用伦理法制建设是我们应对新问题的必然手段。我们在建设学术生态过程中,要根据需要建立健全学术信用制度体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堵死制度缺陷,坚持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法治理念,使学术界形成共同认知、认可,自觉遵守相关规定的良好习惯。本文开头的案例中已经证明,调查和处理学术腐败,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后盾,才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学术的高尚和圣洁。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信用监管力度,建立对学术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科研工作者的信用管理机制,形成一个有机的学术信用伦理网络系统,实现政府对各主管机构或是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上层监管;各主管单位或行业协会对所管辖的学术机构进行管理;信用管理机构或中介机构对各主管机构、学术机构和科研工作者信用评价与管理等多位一体的信用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科研工作者的自律、自觉行为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基础的一环,是构建学术信用伦理的基石,也是建设学术生态的根本。

2.3 强化学术信用公开化,在结果上增强学术生态的实效

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信用,在目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与此紧密相关的信用伦理更是在各个国家、地区、行业和个人中广为强调和立法。作为学术信用伦理同样也属于信用伦理的范畴。在目前频繁出现的学术不端或是学术腐败案中,学术信用伦理已经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引起全球学术界的强烈地震,对学术生态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学术信用伦理档案要像国家、企业金融机构等的信用一样进行公开化,增强学术生态的实效,以此促进学术生态的良性循环。要建立健全学术信用档案,构建学术信用法律体系,确保学术信用公开的可信度和获取相关信息的对称性,使学术信用伦理在学术界成为公信力强、有权威性和感召力的信息服务途径,并以此作为对学术信用奖励和惩罚的依据,实现学术信用奖惩的实效化,最大限度地杜绝有违学术信用伦理事件的发生,以此维护学术生态的正常化。在此,强化学术信用公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相关学术机构的学术信用状态的公开。一些学术出版机构唯利是图,不重视学术水平和质量的现象要从根本上治理。还有一些学术出版机构没有与时俱进,依然采用传统的审稿制度,导致学术性很难保证。如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现象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二是科研工作者群体的学术信用的公开。一些科研工作者一味追求学术成果的数量,而忽视学术成果的水平和质量;还有一些科研工作者深陷学历门,学位论文造假、抄袭层出不穷;此外,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强求学术面子,而不惜陷入“学术门”,致使整个学术信用伦理的丧失,最终导致学术信用伦理危机的出现,破坏了学术生态平衡。所以强化学术信用公开化,可以极大增强学术生态的实效性。

2.4 强化学术信用评价机制,在动态中增强学术生态的认可度

目前,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三大检索工具SCI、EI、ISTP和人文社科的CSSCI和AHCI都采取定期对收录的学术出版物进行评价机制,但都对学术信用没有做硬性规定或是一票否决制。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术刊物敢冒风险追逐利益,忽视了学术质量。因此,要向国家信用、企业信用、金融信用和个人商业信用评价机制学习,引进动态学术信用评价机制。无论是学术出版机构,还是科研工作者,一旦发现有违背学术信用伦理的现象或事件发生,除对其进行公开化外,还应列入学术信用黑名单,规定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整改或是停止与学术挂钩的相应评价或是活动。具体来说,对学术机构,及时降低其学术信用级别,限定时间进行整顿,如果还是不能达到相应指标,坚决予以取缔;对科研工作者,及时通报所在单位并将其在学术界进行通报,加入学术信用黑名单,将其学术信用等级降到相应级别,最后进行相应的处罚。另外,对于世界性的权威学术出版机构,相应学术管理机构还要将相应的情况反映给相应国家的主管部门,强化监管并根据国家学术信用评价标准,对其等级进行相应调整,以达到全方位、全球性地对学术信用进行动态评价,增强学术生态的权威性和认可度,从而在全球建立一个互认、互信、互监、互管的学术信用伦理大环境,使学术信用意识根植于整个学术界,还学术界一片蓝天。

[1]郭建新,等.财经信用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9.

[2]高原 ,译.一个幽灵正在欧洲徘 徊[EB/OL].(2012-08-22)[2013-05-05].http://www.zhe.org/new⁃show-211.html.

[3]德教育部长论文涉剽窃“打假猎人”逼其辞职[N].环球时报,2012-6-1(3).

[4]北科.汉芯造假案:为什么举报陈进和汉芯[J].今日科苑,2007(5):46-48.

[5]教育时评:警惕身居高位者学术不端现象[N].中国青年报,2009-7-13(4).

[6]余靖静,柴骥程.院士卷入“学术造假”风波[J].瞭望,2009(7):8.

[7]学术期刊造假泛滥论文撤销率猛增10倍[EB/OL].(2010-11-05)[2013-05-05].http://www.chuanmeijia. com/2010/1108/48752.htm.

[8]王淑芹,等.信用伦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24-255.

(责任编辑:陈 旷)

B82-05

:A

:1673-0143(2013)04-0026-03

2013-07-01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Q060)

康存辉(1975—),男,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学术伦理。

猜你喜欢

伦理信用学术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