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画报》80年

2013-02-16程忠炎整理

中国期刊年鉴 2013年0期
关键词:印数画报科普

程忠炎 整理

《科学画报》80年

程忠炎 整理

一、创办阶段

《科学画报》是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1日在上海创办的综合性科普期刊。80年前,中国民众的文化水准比较低,社会上许多人从未接触科学,也不理解科学,因此普遍不重视科学。在此社会环境下创办的通俗科学期刊,会受民众欢迎吗?如果发行量不理想,何以为继?

中国科学社为什么要冒亏本的风险创办《科学画报》呢?原来,中国科学社是由一群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的中国留美学生于1914年在美国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1918年迁回国内。该社矢志不渝地在社会上大力提倡科学、传播科学思想。建社十几年后,该社的科学家们认识到,“要提倡中国科学化,单是提倡高深研究,还远远不够,必须提倡科学普及化,把一般群众的科学知识提高才有可能。”

那时,中国已创办了《科学》等几十种科学期刊,但这些期刊比较深奥,许多人看不懂,难以担当起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的重任。

为此,当时任中国科学社总干事、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中国科学社创办)总经理的杨孝述先生认为,要普及科学,就必须办通俗科学期刊。在《社友》1930年第6期中,杨先生提出了创办《通俗科学周刊》的建议和草案,虽因经费不足而未能实现,但引起了中国科学社社员们的关注,并引发了社员们在以后几期《社友》里展开热烈讨论。杨先生在1933年中国科学社理事会“举办民众科学化运动”的提案中再次提出创办通俗科学期刊的建议,因考虑科学通俗化需要以图释文,而将期刊定名为《科学画报》,但因经费、编辑力量和发行等问题没有得以落实而仍未获通过。

为了解决编辑人手问题,杨先生与法文报馆编辑冯执中先生协商,请他承担具体编辑工作。杨先生又与徐厚孚、周仁、卢于道等一起筹划,形成了由中国科学社负责编辑、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负责印刷发行,共同出资创办《科学画报》的提案,并考虑到杨先生所任的职务而决定由杨先生分别向中国科学社理事会和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董事会提交。这次,该提案在6月份召开的中国科学社理事会和后来召开的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董事会上分别获得了通过,《科学画报》终于诞生。

《科学画报》创办人认为,《科学画报》的办刊任务是要用科学去帮助“解决他们(务农的和做工的)生活和事业的困难”,以及用“有兴味的简单科学读品满足他们(中小学学生)知识的饥荒,引起他们对科学的兴味”。他们提出的《科学画报》办刊宗旨是“要把普通科学知识输送到民间(工农群众和中小学学生)去”。为了使科学能够为广大民众接受,他们确定的《科学画报》的科普方式是“用简单文字和明白有意义的图画和照片”,介绍“世界最新的科学发明、事实、现象、应用、理论以及谐说、游戏”。他们制定的《科学画报》办刊的目标是“逐渐地把科学变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使他们看科学为容易接近、可以利用的资料,而并非神秘不可思议的幻术。”

二、抗战前时期

《科学画报》总编辑由主要创办人杨孝述先生担任,冯执中先生负责创办后的前6期的具体编辑工作,6期以后的编辑工作基本全部由杨先生亲自负责。

《科学画报》被设计为一本12开40面的半月刊,定价“大洋贰角”。创刊号的封面是两个青少年正在憧憬美好科技未来的整幅彩色图画,后来创刊号再版时封面改为蓝底银字银框,并在银框内嵌入一张图解人脑的单色头像的图画,以后封面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模式和格调,沿用了20年,成了《科学画报》的形象标志。读者群体定位于广大民众和学生。

由于《科学画报》是中国科学社的社办期刊,因而得到了社内科学家们的鼎力支持,当时的编辑力量和撰稿力量十分雄厚。

那时,西方不少科普期刊已在上海发行。《科学画报》编辑人员将它们作为提出选题、设计内容的参考资料,不少作者也将它们作为撰稿时的参考资料。

《科学画报》的文章基本上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国外材料编译而成的文章,占整个篇幅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其中最新科技知识的介绍比较及时,内容新颖,也富有趣味。图解物理和图解化学等图解式的科普内容读者易于理解,可作为学生补充读物。另一类是本国科学家原创的文章,虽仅占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大都出自知名科学家之手,有些是结合作者自己的专业撰写的通俗文章,有些是持有独特见解的重要科普社论。

《科学画报》创刊号封面

《科学画报》创刊号再版封面

《科学画报》主要创办人之一杨孝述先生

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为《科学画报》题词

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为《科学画报》题词

《科学画报》上还开设了许多专栏,成为《科学画报》的一个特色。比如,简要报道科技进展的科学新闻专栏,培育读者动手做能力的科学实验和工艺制作专栏,启迪青少年爱好科学的小玩意儿、化学游戏、物理游戏、科学杂俎等趣味性专栏。

在表现形式方面,文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让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读者就能读懂;利用开本大的优势,图画放得比较大,尽量使图片更清晰、美观。

编辑部重视与读者的互动,特地组织了80多位各方面的专家负责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并选择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刊登在读者信箱专栏中。

《科学画报》受到读者的欢迎,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东南亚和美国,印数达两万多册。

三、抗战期间

1937年冬,上海沦为孤岛。大批科学家纷纷离沪,《科学画报》与内地科学家的联系愈来愈困难,使《科学画报》的写作力量大为削弱。由各方面专家负责解决问题的读者信箱也不得不暂停。同时,作为重要科普资源的西方期刊也因海运困难而经常收不到。从1937年10月起不得不将半月刊改为月刊,虽然从1939年下半年起,每期页数又增加到60页,但全年篇幅仍较抗战前减少,到1 9 4 1年第7期起,又将每期6 0页的1 2开本改为80页的18开本。为了应对战事影响,上海编辑部在上海出版的同时,将纸型运到桂林再由那里的人员组织出版。总印数下降到1万册以内。

1941年底,上海与外地联系几乎全部中断。编辑部与国内科学家无法联系,也无法收到西方期刊。科学新闻专栏只好中断,其他专栏也相应减少。主要内容只能由留沪科学家写一些一般科技知识的文章。纸张也由薄道林纸改为白报纸。从1942年开始,每期页数不得不由80页减为68页,再减为52页,到抗战胜利前夕,每期页数仅为36页。上海印刷的《科学画报》的发行仅局限于沦陷区。由于纸型无法运到桂林,上海的编辑人员把期刊撕下来分装在几封信里寄给桂林的人员,再由桂林的人员翻印后向大后方的读者发行,总印数仅几千册。

四、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抗战胜利后,编辑部逐渐与国内科学家取得联系,不少科学家回到了上海。西方科普期刊陆续寄到,编辑力量和写作力量也有所加强。

抗战胜利后第一年,每期页数增加到48页,恢复了科学新闻专栏,对国内情况也有所报道。

从1947年起,每期页数增加到60页。针对画报的特点,又适当增加图片的数量,同时恢复用薄道林纸,提高图片的清晰度。1947年第1期至第7期又增加了4页彩色插页,这是《科学画报》最早的彩色插页。恢复了读者信箱。印数增至2万册以上,还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国家。

从1948年第6期到1949年第4期,因纸张供应紧张,每期页数减为42页,内容也有所削弱。

五、新中国成立至“文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科学画报》仍由中国科学社主办。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西方科普期刊的来源业已中断,从苏联进口的通俗科学期刊品种也不多。为此,《科学画报》除适当增加国内和苏联科技情况的报道外,主要内容仍是基础科技知识的介绍。

1950年4月,杨孝述辞去总编辑职务。《科学画报》从1 9 5 0年4月至1 9 5 0年6月和1 9 5 0年9月暂停出版。后由张孟闻任总编辑。为了贯彻科普面向工农兵的方针,《科学画报》对内容和表现方式作了很大改变,一方面注意到内容紧密结合形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适当刊登了一些科普文艺稿件,但对当代科技新成就、新动向以及基础科技知识的介绍有所削弱。印数跌至2000册。

1951年4月再作调整,读者对象定为具有中学水平的工业从业人员和学生,内容方面除了介绍祖国建设成就以及配合当时形势的专辑外,大大加强了辅导学习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知识的介绍,适当介绍苏联科技成就和世界最新科技知识。同时还开设了为什么、小实验、小发明等小专栏。1952年底印数达到12000多册。

从1953年初开始,《科学画报》由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办,姚允祥任主编。协会组成了编委会,由编委推荐选题和写作人选,再由编委会制订选题计划。

1953年至1955年,增加了科技新知识和保健知识。祖国建设成就和苏联科技情况的报道比较及时。专栏方面除了保持为什么、小实验外,还逐步增加了家常生活、动脑筋俱乐部、摄影之页和漫画等。1953年第3期起封面不再采用蓝底银框,而采用整版彩图的形式。

1954年起,每期由36页增加到40页。1955年起,又将开本从18开扩大到16开。这些年中,印数从1953年初的1万多册增至1955年底的5万多册。

1956年,加强最新科技知识的介绍,特设现代科学技术专栏,由各专业知名科学家分专题论述。还增设了展览会专栏。从第1期开始,每期增加4页彩图,从此彩图成为《科学画报》的特色之一。印数由5万多册增加到10万多册。1957年初至1958年初,印数保持在9万册以上。1959年初印数跌至7万多册,1959年7月印数恢复到8万多册。1959年下半年,印数降到7万册左右。1960年第二季度开始,印数有所增长。同年8月,《科学画报》因故暂停出版,1961年恢复出版。

1958年第12期起,《科学画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高孝冲任总编辑。1959年第4期起,改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61年初到1963年初,内容重点放在介绍世界最新科技知识和科技成就方面,增加了生动有趣和具有实用价值的一般知识的介绍,专栏方面恢复了动脑筋俱乐部、大家谈,开设了农牧点滴、你知道吗等,印数增加到14万册。

1963年初至“文革”停刊,增加了国内重大科技成果的报道,世界科技新知识的介绍减少。

六、“文革”时期至复刊

正当《科学画报》准备向新的高峰攀登时,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科学画报》自第8期起停止出版。直至1972年初,鉴于1971年起已有一些学校复课、一些报刊恢复出版的情况,原《科学画报》编辑部提出复刊。同年3月,无奈以《科学普及资料》的名称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原《科学画报》编辑部已并入该社)出版。当时社会上严重缺乏科普读物,已经历了将近5年“文革”的许多人,渴望获取科技知识,因此在书店门前排起长队争购。期印数直线上升,很快超越了先前的最高发行量十几万册。《科学普及资料》1972年出版了七期,1973年出版了六期。由于期刊大受欢迎,因而1974年第1期起,刊名又改为《科学普及》并按月出版,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科学画报》所起的积极科普作用,

不言而喻。

七、复刊至复刊后十年

1978年恢复《科学画报》原刊名,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延续至今。1984年第4期及之前由王国忠任主编,1984年第5期起由徐福生任主编,1989年第10期起由龚刚任主编。

当时,“文革”结束不久,许多人准备将“文革”十年的损失补回来,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高涨,非常迫切需要相关学习资料。长期介绍跨学科综合科技的《科学画报》成了人们重点选择的对象。

这段时期,《科学画报》从形式到内容有了新的提高。在形式方面,采用两色套印,增加了图的比重。在内容方面,作了三次比较大的革新。第一次革新是采取“高密度,大容量”的办法,也就是将文章尽量缩短一些,充分发挥科技内涵的魅力。第二次革新是注重“四个方面,两条线”,“四个方面”为现代科技的最新成就、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真知灼见、有助于发挥才能的科学思路和科学方法、丰富想象力的预测与展望。“两条线”是从科学到生活、从生活到科学。第三次革新是考虑在数量众多的科普期刊中如何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做到“同类”而不“类同”。

此外,《科学画报》还摆正了广大读者的“共同爱好”与部分读者的“特殊爱好”、读者的“潜在需要”与“显在需要”、激发读者学习兴趣的“稳定激发”与“强化激发”的关系。

《科学画报》重视与读者的互动,比如,1980年举办的智解三道世界难题竞赛,吸引了全国10多万读者参加。

《科学画报》的内容特色可归纳成五个字:“新”(题材新,及时报道科技的最新成就)、“精”(精心选材和精心设计)、“博”(内容广泛,题材丰富,门类俱全,信息量大)、“活”(借助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挖掘科技内涵的魅力)、“实”(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在此新形势下,《科学画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满足人们渴望学习科技的需求,期发行量高达近150万册,并且还是因纸张供应紧张而限额发行的。

八、复刊后十年至复刊后二十年

此时,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更加繁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

如何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呢?《科学画报》顺应社会需要,将自身打造成一座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科学画报》经常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和产品,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一批文章搞活了一批企业。

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人们首先要了解科技成果。《科学画报》将自身打造成一个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平台。在读者心中,“当代科技”这个栏目已经成为品牌,要了解科技进步,去看《科学画报》。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科学画报》将自身打造成一块宣传思想方法与人文精神的园地,尤其注意有关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普及,通过剖析一个热门事件,向读者展示“换一种思维方式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观念。

针对社会上有时出现伪科学、邪教等现象,《科学画报》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反伪科学、反迷信的战场。《科学画报》发表了大量反伪科学、反封建迷信的文章。

九、近十多年

这个阶段前期,仍由龚刚任主编。2001年第4期至2009年底,由胡大卫任主编。

此时,期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媒体异军突起,读者阅读兴趣转移和读者分流,一些学校未能有效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受到严峻挑战的《科学画报》审时度势,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为使图片更清晰、版面更美观,自1999年起,《科学画报》全部采用铜版纸,全部彩色印刷。为了扩充容量,自2000年起,《科学画报》页数从48页增至64页,但纸张由铜版纸改为胶版纸。2001年起,页数不变,纸张由胶版纸改为铜版纸。为使图片能够放得更大一些,2002年第7期起,开本从标准16开改为大16开。

在选题方面,针对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及时捕捉读者关注度高的话题,深入开发适合纸质期刊的科普题材,并通过变换视角、广度、深度等将某个许多媒体都可能介绍的事件转化为与众不同的选题,以独一无二、难以替代的特色赢得读者。在内容方面,加大原创力度,及时介绍具有引导性、标志性的科技最新成果,不懈追踪最新发现的自然界和科学上的奇闻轶事,深入讨论最新出现的社会科技热点并提出全新的观点,努力推动科学与人文和艺术的融合,迅速传递科技生活新时尚。在栏目设置方面,主要考虑科技传播的特点、读者阅读的方便等因素。在表达方面,探索符合新时期科普规律并适合现代读者阅读口味的文字表达方式,并增高图解式文章比例。

封面设计讲究美观、风格、识别度和视觉冲击力;图片创作讲究构图、色彩、内容和风格;版式制作讲究丰富而不单调、有序而不杂乱,达到形式与内容、局部与整体的完美统一。

开设了官方网站、博客、微博等,借助数字化力量传播科技,并借此建立与读者更多的互动,拟定了“科普多媒体数据库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

2003年和2004年,《科学画报》获得中国科协科普专项资金支持,着力加大科普图文内容的原创力度。

2008年1月起,《科学画报》获得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大力支持,《科学画报》的发展目标放入社会“大科普”格局中进行重新调整和定位,图文内容进行重新策划和组织,社会活动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全力配合相关机构实施科普规划并反哺自身,使《科学画报》更好地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工程之一,帮助民众理解科技的科普平台之一,启迪青少年创新思维的优秀课外读物之一。

(作者系《科学画报》编辑部主任)

猜你喜欢

印数画报科普
《新华字典》1953、1954、1955年版实际印数考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陕西画报航拍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数字
春的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