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林绿地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2013-02-14张建国刘万华

天津农林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绿地昆虫

张建国,刘万华

(1.武清区园林绿化所,天津 301700;2.武清区植保植检站,天津 301700)

我们评价一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或宜居程度的标准不仅是高楼有多高,道路有多宽,更重要的是环境美,而决定环境优美的最主要元素就是绿色植物的分布。道路两侧、楼宇之间及公共场所园林绿化程度和建设水平则最能反映和体现城市品位。然而,随着许多城市园林绿地的大量增加,园林植物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现代城市人不可回避和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消灭”病虫害这个观点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要更新这一旧有的观念,就必须倡导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要容忍有害生物的存在。对有害生物不应赶尽杀绝,应通过管理进行调节,只要把危害控制在不影响植物观赏效果就可以了。

1 园林绿地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原则

1.1 病虫害发生特点

1.1.1 生态系统特殊

城市内绿化因其立地条件复杂,小环境和小气候多样化,绿地周围密集的市政灯光引诱,建筑物所提供的安全越冬(庇护)场所,使这一特殊的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种群关系常被打乱,以致造成病虫害的高密度发生。

1.1.2 防治作业有困难

绿地内园林植物品种较多,分布不均,虽对病虫害的流行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但给防治作业带来不小困难。

1.1.3 栽植养护不到位

园林绿地施工单位或承包者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在栽植养护上常常不到位,导致植物长势较弱,抗逆性降低,各种生理性病害(如黄叶和干尖等)时有发生,加重了侵染性病害及虫害的发生。根据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部分施工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像庭院级别的绿化设计,大多数都属于中型或者小型的施工工程;二是疏忽了植物对于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适地适树方面还有待改进,应尽量使植物的生态需求与本地的生态气候特点相吻合;三是地势及土质没有进行科学的植前整理;四是施工队伍不专业;五是为赶工期,违反植物的生长规律栽植;六是重栽轻养。因此,园林绿化工程必须改进施工方式,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实施监督责任制。由于监督单位在全部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上下通达,信息流畅的首要保障。

1.1.4 讲究防治方法

城市人口密集,不适合用常规的及污染性大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例如超低量喷雾能使农药雾滴漂移到很远的地方,这种方法在城市园林绿地病虫害防治中是极不适宜的。将农药根施,利用农药的内吸性,通过植物的维管束在体内传导,农药会被传到叶片和生长点部位,对防治刺吸口器危害的害虫有较好的效果。

1.1.5 城市核心区生长环境更差

处于城市核心区域内的行道树,其生长环境更加恶劣,常有人往树穴中堆放污物及倾倒污水,雨后又有来自道路和建筑物冲刷下来的有毒有害物质对根部的侵害,诱发根腐病,死亡率较高。行道树主要的虫害有天牛、木虱、潜叶蛾、介壳虫及金龟子等。近年来,在乔木和灌木中木虱危害较严重,其次是介壳虫,采用常规杀虫剂、速扑杀及介特灵等均能达到防治效果。主要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及炭疽病等,常用的防治药物有石硫合剂和多菌灵等。除了药物防治外,栽培上要经常清理枯枝落叶,保持清洁,同时要排除渍水,必要时修剪后喷药。

1.2 病虫害防治原则

1.2.1 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

城市园林绿地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强调安全环保,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栽培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1.2.2 经济安全有效

以园林植物栽培技术措施为基础,在增强植物抗逆能力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协调好生物、物理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方法,经济、安全而有效地控制病虫害。

1.2.3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药剂在使用时,要注意对人、环境、天敌及植物的安全,要采取科学的施药方法,将污染降到最低。

2 园林绿地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措施

2.1 加强植物检疫

受植物种类和自然条件影响,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具有相应的规律,但在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中,由于苗木从不同地区调运,人为地将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在异地传播,给城市园林绿化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搞好植物检疫工作对园林病虫害的防治极为重要,绿化施工前应根据检疫对象名单,严格选择无病虫害的健康苗木,严禁从疫区(国内外)调入植物材料、种子、苗木和所附泥土以及包装材料等,防止新危病虫害的传入。

2.2 栽培管理

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增强生长势,提高其抗耐病虫能力,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保护园林植物健康生长。常见方法有:一是选择适宜圃地,育苗或栽植前应先进行地下害虫调查,虫口密度过高时,须做土壤消毒,以保证苗木和幼树的安全;二是选择良种壮苗;三是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四是适地适树,合理配置各种树木和花卉;五是加强对园林植物的抚育管理,及时修剪;六是公园和绿地内的枯枝落叶和杂草等都是病虫害潜伏的场所,修剪枯枝,清扫落叶,及时除草,都可大量减少越冬病虫害侵染源。

2.2.1 合理搭配植物种类

很多病虫害都是在同品种植物间传播,若同种植物片植面积大就会加重一些病虫害的蔓延,减小同种植物片植面积,增加植物种类,给病虫害搭建传播隔离屏障,减缓传播速度。

2.2.2 施肥和灌水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科学施肥,浇水,松土锄草,可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使用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以减少侵染源;使用无机肥料,要注意各元素间的平衡,普遍应注重磷、钾肥和硼、锌肥的施用,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灌水时一定要根据不同植物的抗旱能力和天气情况制定正确浇水的方法、次数、水量和时间,不能一刀切,如给草坪灌水时,要避免同植在一起的松树受淹。

2.2.3 做好绿地卫生

花灌木修剪、草坪及模纹的修剪、清除死树,中耕除草及自然落叶等会产生大量园林废弃物,如随意丢放,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场所,加重一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应将这些园林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及时清除病虫植株残体和枯枝落叶,集中处理,可高温发酵生产有机肥,解决园林植物养管中的部分肥料供应,降低养管成本。

2.3 生物防治

广义的生物防治除释放天敌,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和保护天敌外,还应涵盖使用性诱剂、生物农药、仿生农药以及植物性农药。生物防治技术的共同特点是对人和环境安全,污染小或无污染,持续时间长,病虫害不易产生抗性,不足的是速效性差,库存期短。园林绿地多分布在人们生活居住区周围,应大力推广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3.1 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及昆虫病毒等。我国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面积较大。

2.3.2 天敌昆虫

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及异色瓢虫等。

2.3.3 益鸟

在杨树人工林中利用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鸟和灰喜雀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据观察,一对啄木鸟可控制20~30 hm2杨树林中的光肩星天牛。猫头鹰对林鼠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3.4 性外激素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开始用于一些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我国应用白杨透翅蛾性信息素和舞毒蛾性信息素制作的诱捕器,捕杀杨透翅蛾和舞毒蛾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2.3.5 生物和仿生农药

BT乳剂(HD-1)也称苏云金杆菌乳剂。BT乳剂对多种鳞翅目幼虫和叶蝉有致病和毒杀作用,如桃小食心虫、黄刺蛾、枣尺蠖蛾和棉铃虫等,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施用期一般比使用化学农药提前2-3 d。对害虫的低龄幼虫防治效果好。高温天气施药时效果最好。BT乳剂经国内外在农林、果树、蔬菜和园林植物上大量应用证明,可防治180多种鳞翅目食叶害虫,是目前世界上应用量最多的微生物农药。

灭幼脲属苯甲酰脲类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为昆虫激素类农药。通过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酶和尿核苷辅酶的活性,来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从而导致昆虫不能正常蜕皮而死亡。影响卵的呼吸代谢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DNA和蛋白质代谢,使卵内幼虫缺乏几丁质而不能孵化或孵化后随即死亡;在幼虫期施用,使害虫新表皮形成受阻,延缓发育,或缺乏硬度,不能正常蜕皮而导致死亡或形成畸形蛹死亡。对变态昆虫,特别是鳞翅目幼虫表现为很好的杀虫活性。

2.4 物理防治

采用器械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如立杀虫灯、挂粘虫板、地膜覆盖树穴、涂粘虫环、扎草把、扎薄膜隔离圈及修剪有病虫枝条等。物理防治可有效减少病虫侵染源,不产生抗性,易于在园林绿地病虫害防治中推广使用。以杀虫灯为例,它是根据昆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利用昆虫敏感的特定光谱范围的诱虫光源,诱集昆虫并能有效杀灭昆虫,降低病虫指数,防治虫害和虫媒病害的专用装置。波长320~400 nm人类看不见的长波紫外光对数百种害虫有较强的诱集力。各种害虫的视力有差异,为了保证杀虫灯的使用效果,一般都把杀虫灯的有效范围确定为1.5~2 hm2(20~30亩)。波长320~680 nm覆盖长波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光谱范围的光源称为宽谱诱虫光源。宽谱诱虫光源诱杀害虫种类多,效果好,数量大。宽谱诱虫光源对于鳞翅目类各种成虫有特效,如菜蛾、棉铃虫、地老虎、食心虫、蒂蛀虫、吸果叶蛾及美国白蛾等等。有显著诱集效果的其它主要害虫包括:鞘翅目类的金龟子、天牛、步甲、跳甲及象鼻虫等;双翅目类的蚊子、蝇、蠓及虻等;同翅目类的飞虱和叶蝉等;直翅目类的蝼蛄等。据各种环境中的不完全统计,诱杀害虫超过1 500种,宽谱诱虫灯对于常见的各类害虫绝大部分都有效。

2.5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是在上述防治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那些突发性和防治难度大的病虫害,如迁飞害虫“粘虫”和钻蛀性害虫“天牛”等,作为应急防治措施,但应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和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农药品种交替使用,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目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

根据实地监测,常规喷雾时药液量120L/667m2以上,喷洒出去的药液只有不足一半能着落在植物叶片上,大部分都流失到了周围环境和地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农药浪费严重,时有人畜中毒事故发生,还污染环境和土壤。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倡药液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病虫害大发生和消灭虫源基地的主要措施。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约占整个防治面积的70%左右。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前提下,正确使用农药适时进行防治,一般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国内常用的杀虫剂有爱福丁、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及辛硫磷等;杀菌剂有百菌清、多菌灵、粉锈宁及甲基托布津等。主要施药方法有喷雾、底施、撒毒土、涂茎及注射等。近年来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防治效果,节省了劳力,降低了成本。在生产中还推广了在树干上用毒笔涂环,捆扎毒绳或药纸带,往蛀孔中插毒签或塞药片,注射药液,撒毒土或毒饵等简便易行的施药方法,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毒性较低的农药,如杀虫脒、苯来特、甲基托布津及溴氰菊酯等部分依靠进口。由于药价偏高,飞机防治费用不断上涨,地面喷雾防治喷雾器射程不够,影响了防治效果。一些地方长期单一使用溴氰菊酯,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影响了化学防治工作的进展。

总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管理,在日常的园林植物养护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植物生长规律科学栽培,使植株生长健壮,抗性增强,病虫害发生程度降到最低,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病虫害预测工作。防治中以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把病虫害控制在景观效果允许的范围之内,实现环境、人和植物的和谐共存。

[1]徐明慧.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7.

[2]赵怀谦,赵鸿儒,杨志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4.

[3]迟德富,严善春.城市绿地植物虫害及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

[4]宋瑞清,董爱荣.城市绿地植物病害及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5.

[5]张连生.北方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防治手册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5.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绿地昆虫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借昆虫上课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昆虫的冬天
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