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环境SWOT分析及思考

2013-02-01王桂荣

图书馆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环境

王桂荣

(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图书馆,内蒙古 扎兰屯 162650)

在数字时代,信息激增,信息传输高速便捷,新的传播媒体、新的产业和新的市场不断涌现,人们的信息需求趋向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互动化。 新信息环境的形成,既给图书馆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如何把握数字时代给图书馆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应对各种挑战,发展和壮大图书馆事业,是图书馆界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运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就数字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 并提出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准确定位自身功能,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1 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发展环境构成

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撑,尤其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对图书馆存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图书馆本身的服务、 业务管理以及人员配置等内在发展环境也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内在发展环境受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主要探讨图书馆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内部环境。

如图1所示,图书馆发展环境由内部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组成。 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环境是图书馆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数字时代,图书馆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政府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加大投资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人们对知识信息需求的大量增加,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都对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图书馆馆藏信息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图书馆内部环境的不断改造,使图书馆的功能日益丰富。

图1 图书馆发展环境构成图

2 公共图书馆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2.1 机会因素

2.1.1 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为了保障公民平等、 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而设置的公共文化设施。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 是政府保证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政府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基本方式,是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政策, 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007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 文化部于2008年底正式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制定工作,现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这部法律对图书馆的设置、权利、义务、服务等等都有相关规定,充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原则。 这些有关图书馆发展方针政策的出台, 表明了政府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极大关注和支持, 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1.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促进了图书馆的信息传播,更为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带来了新的契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的文献编目、文献采购、情报检索、流通管理等工作中。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为公众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便利;基于3G技术的手机图书馆的构建,使图书馆移动服务成为可能;Web2.0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使公众与图书馆实现了互动交流,服务更趋人性化;云计算推动图书馆自身重大变革, 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泛在平台, 提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信息服务资源的利用率。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共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2.1.3 社会文化需求的旺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市场逐渐凸显。 有关数据表明,2000年~2010年, 全民人均年消费额从3 051.60元增长到了8 734.54元,增长幅度达到286.27%。 其中:全民人均年文化消费额从214.18元增长到了629.22元,增长幅度达到293.78%。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显示,2011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10年增加0.5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3.9%,比2010年增加1.6个百分点, 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比2010年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17.7%。2011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仅有21 440万人次,2010年为32 823万人次,8年间流通人次增加了11 383万人次。 公众强劲的文化需求,是图书馆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2.2 威胁因素

2.2.1 图书馆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但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实际需要,图书馆运行经费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不同地区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差较大,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发展急需大量资金。 从表1可看出,我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图书馆总支出的需要。

表1 我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与总支出比较表

2.2.2 竞争对手的迅猛发展

谷歌、 百度等搜索引擎推出的快捷信息检索服务, 中国知网等网络服务提供商开展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面向读者提供中国学术文献、外文文献、学位论文、报纸、会议、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统一检索、统一导航、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使读者可以轻松、快速地开展数字化学习与研究。 Web2.0技术使读者不仅能从网络获取所需信息,而且可即时与网友聊天,共享信息资源,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出现较快增长。 OCLC对6个国家的396位本科生与研究生做了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把搜索引擎列为检索信息的最佳选择,只有2%的学生以图书馆网页为检索信息的出发点,53%的学生认为搜索引擎找到的资料与图书馆找到的资料同样可靠。

3 公共图书馆内部发展环境分析

3.1 优势

3.1.1 丰富的馆藏资源

收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 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2011年, 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2 952个, 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为69 719万册,较2007年增长33.9%。如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古籍善本、电子出版物、缩微资料、视听资料等,是全国的藏书中心、馆际互借中心、国际书刊交换中心。 又如内蒙古图书馆现有藏书140余万册,并且建立了《内蒙古文化名人作品图集》等数据库,除向读者提供完善的文献借阅、参考咨询服务外,还设有高标准的多功能厅、电子阅览室,为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宣传教育功能、满足读者文化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1.2 公益性服务的实践经验

面向全体公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是公共图书馆的本质所在。 2011年1月26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 《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公共图书馆一般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告厅(培训室、综合活动室)、自修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基层辅导、流动服务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 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验证及存包等全部免费。 各地公共图书馆根据《意见》要求,积极开展免费开放服务,积累了宝贵的服务经验。 手机图书馆服务、汽车图书馆服务、 总分馆制服务在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得以实行,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使更多的读者享受到图书馆带来的 “文化大餐”。 如2003年~2011年, 广东流动图书馆设立了72家分馆,实现该省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基本全覆盖,为边远地区的读者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3.2 劣势

3.2.1 观念滞后

图书馆观念即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觉悟。因图书馆观念滞后,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现代图书馆应具有平等服务、知识自由、信息公平、民主政治、社会包容等基本理念, 但一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并没有秉持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理念,存在办馆条件差、服务主动性不强、文献资源短缺的问题。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子舟曾带领研究生对湘、鄂、豫、陕、桂5省10县的县级图书馆进行过实地调查发现, 各县政府对图书馆的经费支持力度很不平衡, 图书馆管理处于无系统、不规范状态,图书馆业务几乎处于半瘫痪,图书馆正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我国公共图书馆布局不平衡、管理体制不健全,已严重制约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3.2.2 高素质人才缺乏

人才是全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 也是图书馆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由于图书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人才聘任制流于形式,管理手段落后,我国公共图书馆工作队伍存在着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 尤其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复合型人才奇缺,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基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性别比例失调,学历层次、 知识水平差距较大。 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思想还没有彻底根除,缺乏规范化的人才培养、 引进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公共图书馆难以留住高层次人才,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4 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策略

4.1 用好政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复合图书馆

美国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一项题名“数字时代的图书馆服务”的调查结果显示,16岁以上的美国人有53%去过图书馆或流动图书馆,有25%访问过图书馆的网站,有13%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访问过图书馆的网站。 73%的人表示他们借阅的都是纸质书籍。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数字时代图书馆仍有未来。

在数字时代, 传统图书馆形态并没有消亡,建设复合图书馆, 开展图书馆文献借阅服务和数字信息服务,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复合图书馆是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并存形式。 其外在形态要在传统图书馆建筑与数字图书馆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融合, 其内在形态要在资源、 服务与管理等各个方面体现深层次的业务重组和业务升级。 因此,公共图书馆不但要加强传统图书馆的升级改造,扩大服务范围,而且应建设数字图书馆, 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近年来,各地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如火如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图书馆建筑古韵悠然,清幽雅致,成为一个集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创意空间、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于一体的“第三文化空间”。 同时,各地将数字图书馆建设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 着力推动区域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海量、分布、异构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序的整体,通过各种媒体提供友好、高效的服务。 随着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一个内容丰富、 技术先进、覆盖面广、传播快捷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由国家图书馆实施的“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已经启动,该项计划将使全国所有县级图书馆都具备了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 基层图书馆要利用这一机遇,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为依托, 利用互联网、 数字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为读者提供数字信息服务。

4.2 更新观念,以读者为根本,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面对网络信息服务商等社会信息服务机构的强劲发展势头,公共图书馆应改变“等”“靠”“要”的旧观念,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以读者为本,努力探索读者服务新模式。 一要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的馆员队伍,为图书馆服务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书馆与社会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人竞争,是目标理想、精神观念、价值取向这些“无形资本”的竞争。 加强馆员管理,提高馆员素质,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繁荣的可靠保证。 二是从读者的需求出发,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 建设图书馆服务网络,与信息服务商合作,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自助图书馆服务,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

5 结束语

在数字时代, 图书馆不再是信息资源唯一的提供者,其知识服务和信息中心的地位有所削弱。面对挑战, 公共图书馆界应认真分析图书馆外部发展环境中的机遇和威胁, 发挥内部发展环境中的优势,尽力改变自身的弱势,求新思变,积极主动向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深层次信息服务, 使公共图书馆在数字时代能保持强有力的持续发展。

[1]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12-11].http://news.cntv.cn/2013/01/16/ARTI13583001885 10619.shtml.

[2] 陈昊琳,陆行素,张幸.公共文化服务中公共图书馆发展的SWOT分析[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30-35.

[3] 刘军华.数字时代图书馆发展环境分析与评估[J]. 情报探索,2007(9):14-16.

[4] 孟博超.复合图书馆: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新趋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08-210.

[5] 史庆艳.数字时代图书馆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8):177-181.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图书馆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