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情千古鸟语中——简析古典诗歌中的“鸟”意象

2013-02-01邓雄超

中学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飞翔诗人

邓雄超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千古鸟语,有着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参与,早已积淀成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意蕴厚重。

一、诗人以鸟的自由飞翔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鸟的自由飞翔让人类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中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陶渊明以鸟写出了自己在少年时代的踌躇满志。“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诗人杜甫通过描绘画鹰来抒发他那疾恶如仇的激情和搏击云霄的壮志。首联点明画鹰,挟风带霜,仿佛在洁白如雪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一片风霜肃条之气。颔联、颈联描绘了苍鹰严阵以待,跃跃欲试的神态。尾联顺势收笔,抒写心志:何时才能展翅云天,搏击凡鸟?何时才能搏杀平芜,大获全胜呢?诗歌借鹰喻人,发乘风思奋之心,抒疾恶如仇之志,气势磅礴。

二、诗人以鸟的自由飞翔来表现自己的孤高脱俗情趣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诗人嵇康随自由飞翔的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廖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王维有“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苏轼则有“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的词句,他们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没”是一个延续性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直至飞鸟隐没在天际,其间,诗人的精神翅膀也许随之自由地飞翔,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

而表现人鸟和谐的诗句还很多,如杜甫的“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李中的“无机终日狎沙鸥,得意高吟景且幽”(《思九江旧居》),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诗人与鸥鸟为友,向往悠闲自在,甚至要与它们定下永远相守、忘怀世事之约。北宋黄庭坚的《登快阁》可以说是“盟鸥”诗中最著名的一首:“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愿望。

林中之鸟,天性与自然和谐,灵动自由,无忧无虑。诗人通过对鸟的歌颂,表现了自己恬静淡泊的秉性气质、孤高脱俗的情趣与芳洁自由的心志。

三、诗人以鸟的自由飞翔来抒写思乡的愁绪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薄暮冥冥,鸟儿归巢,又触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在古诗中,飞鸟意象经常与乡愁主题联系在一起:“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曹植《情诗》);“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玉台新咏·艳歌行》);“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菩萨蛮》)词中主人公在白玉的台阶上久久伫立,只见鸟儿迅疾划过天空,飞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够回到故乡该多好啊!可是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一路上,不知要经过多少座长亭,多少座短亭!

而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的多是鸿雁。鸿雁,是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最易触动游子的乡愁。如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人新年感物华。”赵嘏《长安望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秦观《减字木兰花》:“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四、诗人以鸟的啼鸣来抒发内心的喜与悲

黄莺声脆,易使人喜。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描写了一个繁花盛开,鲜艳灿烂,彩蝶蹁跹,黄莺啼唱的热闹缤纷的世界。而娇莺自在,歌声动听,其实意在抒发作者满目春光,满心欢喜的情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同样表现了诗人欢愉开朗的胸怀。

杜甫的另一首诗《别房太尉墓》也写了黄莺啼叫。诗歌这样写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全诗抒发诗人悼念亡友,伤心国事的情怀。结尾两句描绘了一幅凄清幽静的图景,离别友人坟墓之际,只见林花纷纷飘落,只听见黄莺声声哀鸣,如哀乐阵阵,此时让人倍感悲伤痛苦。

而杜鹃声声,仿佛呼叫着“不如归去”,迁客却仍要远行,这令人何等伤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正是用子规的啼声,来衬托自己的愁心,表达了对友人受贬的无限同情。

叫声凄切的还有鹧鸪鸟,其声如说 “行不得也哥哥”。在诗词中,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对着江边的暮色无限惆怅,深山里又传来鹧鸪悲苦的叫声。黄昇《月照梨花》:“不知郎马何处,烟草凄迷,鹧鸪啼。”“行不得也哥哥”,是鹧鸪的叫声,也是少妇的心声,“鹧鸪啼”含蓄地表达了情系郎君,翘首盼郎归的心情。

五、诗人以鸟的神态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杜甫《南邻》)写客人来访,主人热情相接,儿童笑语相迎,天真可爱;小鸟阶除啄食,不惊不乱。这足见友人一家老小甚至包括温驯可人的小鸟多么淳朴、厚道,多么和平、友善。从这些大摇大摆,悠然啄食的小鸟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山居环境的清幽静谧和友人生活的隐逸幽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谷风》),成双成对的燕子,引起了有情人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燕子依旧,物是人非,更易使人产生时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而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对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人生感叹,北宋晏殊眼看“似曾相识”的燕子,和泪写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句。而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通过对燕子啄泥筑巢的描写,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寄寓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至于乌鸦,因其全身黑色,人们对它常常有厌恶之感,常用来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过去的事情不堪回首,今天,飞集在庙里的乌鸦争食剩余祭品,祭鼓频敲,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收复中原的不满。

而鸿鹄徘徊喻夫妻离别。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用的起兴手法为文章定下基调:写夫妻离散,抒离愁别恨。

总之,厚情千古鸟语中。鸟的灵动自由,声谐音哀,随性悠然等特点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透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猜你喜欢

飞翔诗人
飞翔吧,少年!
飞翔(上)
最帅的诗人
逼出来的飞翔
“诗人”老爸
飞翔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独自前行 迎风飞翔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