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浅谈烛之武、触龙、邹忌的说话艺术

2013-02-01杨文标

中学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秦穆公邹忌郑国

杨文标

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深刻认识到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是开掘学生潜能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 “说话”能力,关键是教师要把“说话”教学贯穿入课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塑造的“烛之武”“邹忌”“触龙”就是学生学习说话艺术的典范。我上课时,在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字、词、句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古人说话艺术,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声东击西,示假隐真——烛之武的语言技巧

文章开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交代了事件的缘由。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这时,重耳已经流亡十九年,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果然极富政治才能,在大臣狐偃、贾佗等人协助下,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政治、经济的措施,“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穑劝分,省作足财”“举善援能”等。经过几年经营,晋国国力大为增强,称霸的欲望迅速膨胀,而楚国却成了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胸有龙虎策,一朝见光华。在十分被动、危险的情况下,烛之武克敌制胜的法宝就是高超的智慧,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之郑以陪邻?领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谈判是富有竞争性的合作。虽然不是对弈,也不是战争,不是你死我活,你输我赢,但是谈判也决不是找朋友,推心置腹。谈判虽然是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但双方皆赢的利益结果很难对等。在这种双方赢的游戏中,就允许双方施展谋略,寻获更多利益。这是规则。在谈判对策中声东击西,示假隐真也常是谈判者惯用的技巧。烛之武就是成功地运用这一谋略。

烛之武见了秦穆公说:“我虽为郑国大夫,却是为秦国利益而来。”秦穆公听后冷笑,不予相信。接着,烛之武剖析:“秦晋联合围郑,郑国已知必亡,然郑在晋东,秦在晋西,相距千里,中间隔着晋国,如果郑亡,秦能隔晋管辖郑地吗?郑只会落于晋人之手。秦晋毗邻,国力相当,一旦郑被晋所吞,晋国的力量便超过秦国。晋强则秦弱,为替别国兼并土地而削弱自己,恐非智者所为。如今,晋国增兵略地,称霸诸侯,何尝把秦国放在眼里,一旦郑亡,便会向西犯秦。”秦穆公听后连连点头称是,请烛之武坐下交谈。烛之武继续剖析:“如果蒙贵王恩惠,郑得以继续存在,以后若秦在东面有事,郑国将作为东道主,负责招待过路的秦国使者和军队,并提供生活给养。”秦穆公听后非常高兴,遂和烛之武签订盟约。烛之武之所以瓦解了秦晋联军,是因为他根据秦、晋两国势均力敌,互有威胁,且互有猜忌的局势。在谈判中,烛之武假言郑已知自己要灭亡了,因而将要灭亡的国家对什么都已无所谓,使秦穆公造成错觉,以为烛之武真是“为秦国的利益而来”。然后逐层剖析、陈述秦晋联军对秦国的利益影响,表面上处处为秦国着想,隐藏了实则为郑国解燃眉之急。示假隐真的谈判策略重点在假象要逼真,自己的真正目的要隐得深而巧妙,不被觉察,否则会弄巧成拙。

归结起来,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烛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导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军万马也在这弹指一挥间的问题,他的自信来源于对当时诸侯各国形势的洞悉,他的智慧当在众人之上,他的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他从容不迫,超然淡定。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实在是世俗世界生长出来的一株仙花奇草,异香满面,清爽可人。

二、避重就轻,迂回包抄——触龙的说话艺术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冬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开始,触龙并不急于谈长安君的问题。因为太后已经有言在先:“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所以他要选择一个太后不设防的话题,触龙首先分析情境,察言观色,他抓住老人希望与人拉拉家长里短,说说心里话的心态,见面第一事是问候太后的每日饮食情况及健康状况,一番问寒问暖拉近了两位老人的距离,消除了太后的戒备心理,当触龙观察到“太后之色稍减”之后,触龙接着采用“投石问路”。要摸准对方的情绪,则要“火力”侦察,待对方做出相应的反应后,再作对待。于是他从为少子舒祺向太后求取卫士之职入手,这充分显示出触龙的睿智。其一,这是一个安全的话题,不会激怒太后。其二,这样做极易获得太后的好感,因为对于子女的爱极易产生共鸣。其三,他还狡猾地为后续谈话做了伏笔,他准备充当太后的榜样,让太后看看他触龙是怎样怜爱幼子又“为之计深远”的。

果然,太后好奇地问丈夫也疼爱小儿子吗。看来此前全朝文武的劝谏已使她认为男人不懂得爱幼子。触龙投其所好,大胆地跟太后争论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更爱幼子,他知道这种争执只会让太后高兴。不出所料,太后在说“妇人异甚”的时候终于笑了。

最后触龙“请君入彀,直入主题”。年迈但机敏的触龙抓住这一机会评论起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不同的爱法,“长安君”终于进入了谈话范畴。危险吗?不!在这关键时刻,触龙更充分地展示了他过人的智慧,这不仅在提到长安君时,触龙仍没有暴露自己的来意。触龙没有像别人那样批评太后爱长安君过了头,他竟然批评太后爱长安君还不深切,比不上爱燕后。触龙使自己看上去像是太后的同谋,甚至比太后更关爱长安君。想想太后的反应吧,她在经历了与满朝文武的对立以后,怎么会不为触龙的话语而欣喜,何况触龙随后又把爱子的道理讲得那么深透,她心甘情愿地和触龙站在一起。太后爽快地答应“诺,恣君之所使之。”化解了赵国的危急。

三、《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谏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而引起国家政事,由己除蔽劝诫齐威王除蔽。构思上采用的是由小到大,由己及人,事实上,邹忌早已知道齐威王之蔽,但若直言进谏,很可能效果不佳。非但达不到让齐王除蔽的目的,可能还会招致不测。于是,邹忌想到了类比,而这个类比,只是从最让人有生活体验的家事甚至闺房琐事入手,才具有说服力。这才是文章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的妙处所在。

现实生活中,治国与治家有某种相似之处,故儒家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信条。邹忌之妻、妾、客因“私、畏、有求”而皆以为“美于徐公”。那么,有“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齐威王则更会因为“私、畏、有求”而把非美政说成美政。邹忌正是抓住这相似点,以己之蔽推论到齐王之蔽,从而达到讽谏的目的。无怪乎《古文观止》编者评价此文时:“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王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通过三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确好的口才如战鼓催征,雄兵开拔;如江水直下,一泻千里;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连珠妙语巧妙退走秦师;触龙以独特的劝说风格,说服赵太后,化解了赵国危机;邹忌以他委婉的讽谏使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的齐威王田齐顿然醒悟,决心任用贤才,从谏如流,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最强的诸侯国。可见,“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之于人文,譬之若刀之于刃,两者密不可分;语文所载的信息,都属于人文的范围。所以,应当紧密联系学校、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口头交际训练。

猜你喜欢

秦穆公邹忌郑国
做别人家的父母
邹忌劝齐王纳谏
爱马说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邹忌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