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使学生找到源头活水——作文教学的一点感悟

2013-02-01孙晓芬

中学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读报中考作文

孙晓芬

作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找米下锅”。按实践论的观点,任何认识都来自实践。作文的材料,也就是对“生活的认识”,也必须来自实践,因此积累素材、扩大视野成为首要任务。在有效的时间里,怎样才能做到扩大视野、做到有话可说呢?

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手勤

生活的宝藏是丰厚的,从生活中截取的材料是鲜活的,是富有蓬勃的生命力的,但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自觉认真的观察,同时自身又由于年龄的问题而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于生活中的种种美好也就难以发觉,进而出现写作无素材的情况。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让学生尽量练习写作,通过仔细观察生活,认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抓住实实在在的东西并做到“静思默察,烂熟于心”,才会使学生在凝神沉思中“一挥而就”,才能真正从一粒沙子上悟出其“个性”来。凡文不无病呻吟,力图有事而叙,有理而议,有感而发,有情而抒,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通情达理。

二、每天必须要读报纸,看电视,在其中积累——眼勤

读报要备读报笔记,随时记下自己喜欢的标题、美的词汇及新观点,记下社会和自然科技知识以及人文典故等等,分类做笔记,或做成卡片,分类剪帖。初中三年可积累读报笔记数本,常翻常读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读报积累习惯,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能力,而且还拥有一个中考作文的百科资料库,何愁考场无话可说,把报纸当作“第二语文教材”,以报纸为师,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捷径,久而久之,写好中考作文就不是一件头痛的事情了。比如,《中国青年报》曾用大篇幅宣传“保护母亲河”活动,并且印有《别无选择》这首歌,还有一些文字宣传口号 “增强环保意识,共创美好家园”、“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的祖国做出贡献”、“保护环境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等等,把这些不起眼的文字宣传收集起来,可以用来写 《生存与环境》,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了。

虽然中学生活节奏比较紧张,但每天可以抽出一些时间来看新闻,因为近几年中考形式变化多样,但总的方向是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具有时代感,要求考生观点鲜明,材料准确,忌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新闻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广阔领域。只有掌握最新的材料,了解社会焦点和人们对焦点问题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有“用”的资料。常听新闻,能刺激思维的活跃,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从而能使作文鲜活起来,丰满起来。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趣浓

兴趣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能力源泉,从心理上讲叫做内驱力,对推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写作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己乐写,才能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感到写作文是一种自我倾吐,是一种真情的发泄。

首先,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学生成功意识,畏难情绪是一种消极情绪,在学生作文中所起的作用是抑制作文中感知的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对作文持一种消极态度。所以,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消除这种心理障碍,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只有相信自己,才有可能成功。

其次,作文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情趣、爱好等实际,只有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使他们有表现的欲望,产生如哽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比如,作文题为《竞选班长》,有的学生写出了想尝试但又胆怯的心理,有的则表达了由于过于羞涩、过分看重结果而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而后悔,决定今年积蓄力量,明年再大显身手。还有的题目《有家真好》、《珍惜所拥有》、《让自己奔跑起来》、《每一种草都会开花》、《牵动心灵的力量》、《门其实是开着》、《一道风景线》、《大爱无声》、《因为有了你》、《留住那份纯真》等等,让学生能够听到自己的心声,从中找到自己的性格,铸造自己的人品勇于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感受亲情。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希望诸位记住写作材料普遍来源于整个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得心灵的积累,大量获取感性认识,通过对生活中点滴的联想、对比以及分析,从平凡中感悟到伟大,从淳朴中获得闪光,使那些美好的景物、事物、人物、情感化作具体生动的材料,如汩汩清泉从心中流出,任自己汲取,如一幕幕镜头在脑中闪现,凭自己选用。

猜你喜欢

读报中考作文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读报一得》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读报有感
中考“三数”大扫描
榕树下的时事宣讲读报会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