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细辛的用量

2013-01-31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散剂丁香酚成份

杨 岘

浅谈细辛的用量

杨 岘

本文论述了细辛用量不过钱的来源出自宋代《本草别说》,不具备科学道理。通过现代药理及毒理分析,安全用量可控制于3~15克。不可一味追求疗效而肆意扩大极量而产生毒副作用。

细辛;用量;毒性

无论中药、西药使用中都有一个用量问题。合适的用量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使毒副作用降到最低,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西药由于有较为客观的生理、病理、生物化学,药理、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等的支持,使用时指征明确,疗效客观,毒性反应都在预料之中,能及早处理、预防,对剂量有较为明确严格的规定界线。

中药由于成份复杂,单味和复方中作用不同,由于历史的原因单味药研究较多,复方成份研究较少,有许多剂量参考历史剂量。在现实处方中往往超过规定剂量使用。有研究表明,现有中药处方中60%的药味剂量与规定剂量相违。有毒中药在超剂量使用后出现明显毒副作用甚至死亡,带来不小医患纠纷。笔者就中药细辛的用量谈点个人看法。

1 古时剂量

《神农本草经》载列细辛为上品,味辛,性温,主咳嗽,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未标剂量。上品“主养命以应天。”“多服久服不伤人”。汉代《金贵要略》《伤寒论》广泛应用,剂量在“一到六两”(汉制)。唐代《千金方》《千金翼方》细辛亦广泛应用,少则一两,多则数两。至宋《开宝本草》,孙用和《传家秘宝》等皆未论述细辛量之多寡。沈括《梦溪笔谈》仅论其真伪,未论及剂量。至宋成承《本草别说》始论限量,其云:“细辛若单用不可过半钱,多则气闭不通者死。”后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亦载《本草别说》之论。明《本草纲目》又只字不差重复成承之说。至此细辛用量被限制在“不过钱”的学说中。

2 现代剂量及研究

我国先后颁布了九版《中国药典》,第一版未收载细辛,第二版记载为三分到一钱(1~3克)第三版到第八版均记载为1~3克。2005版在细辛条下“用法与用量”中把此剂量列为水煎剂量,使1~3克的剂量限制成为无论散剂或汤剂的国家标准。此剂量不为临床医师所接受,周氏统计细辛的用量与此量不符合率达62.16%。

细辛据《中国药典》规定药源来自于北细辛、华细辛、汉城细辛为正品,其它尚有30多种细辛不为药典规定。细辛的主要成份为挥发油,其中甲基丁香酚、黄樟醚、榄香素三种成份为主,前者为有效成分,毒性成份为黄樟醚,可致呼吸麻痹。动物实验表明,三种细辛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抽搐、惊厥,甚至死亡等毒性反应。但剂型不同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差别亦大。散剂无毒剂量是无毒剂量的6~210倍,水煎剂为50~1200倍,挥发油剂量为160~400倍。无毒剂量远远超出现有规定剂量。由于挥发油中甲基丁香酚,黄樟醚挥发性不同在充分煎煮后黄樟醚含量已很低,部分甲基丁香酚得以保留而发挥临床作用。

3 临床剂量

细辛的剂量随剂型不同而不同,散剂不过3克应遵循,水煎剂在3~15克是安全的,主张多用水煎剂;部分临床报道超极限剂量应区别对待不盲从。

[1] 周贞祥.关于科学界定细辛临床应用剂量的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6).

[2] 魏新智,付勇强,王珲,等.北细辛、华细辛、汉城细辛的急性毒性评价[J].亚太传统医药,2010(12):23-25.

[3] 李荣荣,杨勇,丁嘉信,等.细辛不同提取物对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2(6):321-324.

[4] 刘沛然.细辛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

R286

A

1673-5846(2013)07-0377-01

云南省楚雄州中医医院,云南楚雄 675000

猜你喜欢

散剂丁香酚成份
散剂源流探述*
水产品流通环节丁香酚类麻醉剂残留现状及评价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制备工艺及药效学研究进展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对血清IL-6、PCT水平的影响
丁香酚吸嗅对MCAO模型鼠神经行为学影响
绩优指数成份变更与一周表现
两市主要成份指数中期成份股调整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for Rotating Machinery Condition Monitoring Using Vibration Signals
GC法测定蒙药其顺通拉嘎胶囊中丁香酚的含量
气相色谱法测定肉豆蔻-8散中的丁香酚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