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诗从对面飞来”的妙处

2013-01-31高红青

中学语文 2013年9期
关键词:含蓄思乡游子

高红青

在中国古典诗歌游子怀乡思人类的诗歌中有一种很特殊的表现手法,即诗从对面飞来。就是明明主人公思念对方,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感情表达出来,也叫“对写法”或“对面”悬想。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前两句采用“直接法”,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乡之情,迅即形成高潮。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在这里却笔锋一转不再写自己,而是写家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插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体贴。这种诗从对面飞来的表现方法,出乎常情地写出了作者心中深厚的思乡之情。

这种写法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 《诗经·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这首诗描写行走外乡的征夫思念家中的亲人,盼望回家的心情。但诗人构思别致,将自己的思念,描写为家中父母弟兄对自己的思念,想象他们的念叨和说话,这样一拐弯使情思委婉含蓄。

细心体味,这种诗从对面飞来的表现手法,我觉得就是作者故意拐了一道弯,从而创造了很多的妙处。

一、给诗歌造成含蓄美

中国的古典诗歌贵在含蓄,忌直露。诗从对面飞来,恰恰造成诗歌的曲折有致,成就诗歌的含蓄美。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的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首诗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它语言上虽然很质朴,但构思上却拐了一道弯,曲折地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它拐的弯就在于这首诗中无一“思”字,却处处含着“思”情,非常委婉;正因为采用了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使这首诗有曲折意,整首诗就沉浸在冬夜的灯影里了。更曲折含蓄的是王建的“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他先从家中人写起,已经转了一次,接着又从家中人转到“道上人”,又转了一次,可谓含蓄之至。

二、可以使感情更深沉

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一云:“从对面设想,便深厚。”各位作者在表现自己思乡怀人的感情时,单单从自己方面写似乎太单薄了,于是他们就拐一道弯,设想对方也在思念自己。王维不说自己想念家中的兄弟,反说家中的兄弟想念他,使自己的思乡之情更增一倍厚度;那位征夫不说自己想念家中的父母兄长,却说家中的父母兄长对他的殷殷叮嘱,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叮嘱中,饱含了不尽的嗟叹、叮咛、希冀、盼望、爱怜、慰藉。“真所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

古诗十九首之六——《涉江采芙蓉》,可以当作一首很单纯的游子思乡之作,它的最后一句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本来是一句很直接的浩叹,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可以说,这首诗所抒写的思乡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这种对面悬想的表现方式,便使感情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

还有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这首诗作者在孤独中心情黯淡,明明自己思念家中亲人,却硬是拐了一道弯转写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沈得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采用了诗从对面飞来的方法。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说:“由己推人,代人念己,语弥淡而情弥深矣。”高适的这首诗正是这句话的体现。

三、把读者带进联想与想象的美妙境界中

从形象上看,形象主体不再是一个而是两个或者更多。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妻小寄居在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巧用诗从对面飞来,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不写自己望月怀妻,而将相思之情幻化为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通过这种设想我们看到一个孤独、美丽、坚韧的女性形象:独自支撑破败的家,独自抚养尚不懂世事的儿女,默默支持杜甫的理想与事业,苦苦期盼杜甫的归来。这就比单写杜甫自己要丰富得多。又如《西洲曲》中有“单衫杏子黄,双鬓鸦雏色”,“垂手明如玉”等句子,通过这些句子我们是不是能想象出一个“君愁我亦愁”的美丽纯情的女子呢?

白居易在《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一诗结尾写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见月思亲,想到散居五处的兄长弟妹们,此时也正对着明月因思念而落泪吧!作者这样的写法就使诗中的形象不再是作者一个人,而是散居五处的兄长弟妹们等多个形象了。

画面更多样,更美丽。游子在外地滞留,他的心中自是充满哀与愁,无心观赏异地他乡的风景,倒是更容易想起家乡的景物。诗从对面飞来的表现手法,正好满足了游子的心境,除了想起家中的人物外,还能创设出美丽的画面。《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句子。就这一句,我们能够想象出一幅优美的画面:手拈芙蓉的美丽女子正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荷叶、红丽荷花,两岸都是妩媚芳香的花草。多么优美的画面啊!

阮阅词《眼儿媚》也给我们描述了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燕,画角声残。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早春二月杏花初绽,绣楼色彩绮丽,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幅画啊!这么美妙的画面中,一定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吧?远方的游子怎能不思念家乡,怎能不思念心中的她呢?

有美好的画面,也有充满愁情的画面。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下片写到“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上片写行人忆内。行人离家,愈行愈远,离愁如春水迢迢不断。下片却转而写闺人忆外,为送行人设想了一幅充满愁绪的画面:平芜已远,春山更远,行人又在春山之外,人去之远,不能望见。在层层递进中,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行人孤单行走在阔大的平原,越走越远,远山遮挡了行人的影子,再也看不见的画面,由此我们想到送行者内心的哀愁,以及远行人心中的悲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联想与想象中领悟到的东西,获得的审美愉悦,比诗文本身所赋予的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综上所述,诗从对面飞来这种简单而常用的方法,使游子怀乡思人类的诗歌独具了感人肺腑的力量,也引起我们现代人的共鸣。

猜你喜欢

含蓄思乡游子
昭君思乡
潮细胞
游子
含蓄三义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含蓄
思乡与蛋白酶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