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词中的人格美

2013-01-31宋保印

中学语文 2013年9期
关键词:旷达词作东坡

宋保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东坡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形成了他旷达洒脱的生命情怀,这种情怀反映在词作中就形成了清旷的艺术风格。他笑对人生厄运的旷达洒脱态度感动着一代代读者,其富有清旷风格的词作也使读者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慰藉。

苏轼文思敏捷、多才多艺,在诗、词、赋、文、书、画等艺术方面均取得惊人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极富理趣之妙,与江西诗派“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之一的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打破“词为艳科”的传统,作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赋体方面,《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尽人皆知、流传甚广;在散文方面,与其父、弟合成“三苏”,与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并居“唐宋八大家”之中;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又擅长绘画,尤工水墨,以墨竹开文人画先河。

就是这样的一位天才作家却屡遭横逆、命途多舛、饱尝人生艰辛。“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在位期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受贬谪”。然而,苏轼是伟大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险境中,苏轼没有一味徘徊沉溺于痛苦悲哀之中,而是力求超越,以一种寓意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旷达洒脱态度对待得失祸福。最终排遣了郁闷,把自己从悲观失望中解脱出来,超脱了世俗得失的羁绊,洋溢出了最有底蕴的旷达洒脱。这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讲,苏轼在天性中既有欲以天下为己任的“用世之志意”,也同时禀有不为外物得失荣辱所累的“旷达之襟怀”。正因如此,苏轼获得了人生哲理与文学艺术的双丰收。

《东坡乐府》三百四十多首词作,相当一部分作品都直接或婉转的体现其旷达洒脱的人格。基于上述简单概括,下面试结合苏轼富有代表性的词作加以详细阐述。

其一,直接抒写豪迈昂扬的斗志或淡泊明志、洁身自好的情趣

熙宁三年,西夏大举入侵环、庆二州,熙宁四年,占抚宁诸城。熙宁八年(1075)七月,辽主威胁宋王朝“割地以畀辽”。是年冬,苏轼与同僚会猎之后,满腔豪情喷薄而出,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篇著名词作:“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全词的感情积淀于一个“狂”字,塑造了一个性格张扬的太守带着“千骑”出猎的场面。词人借打猎的盛况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极尽雄浑跌宕之妙。作此词时,苏轼正值盛年,他朝思暮想能报效国家,但却受朝廷改革派排挤而志不得申、宦居密州。纵然如此,词人依然旷达,在身处“江湖之远”的逆境中仍然表现出强烈的期待:期待着能像魏尚一样重新得到朝廷的信任,期待着能重新“致君尧舜”为国杀敌。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一个“会”字则更加显现了词人的乐观旷达、自信豪迈!

后人评价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之所以有如此境界,这与其词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淡泊宁静、向往归隐、洁身自好的清空旷达心理密切相关。也正如此,词人实现了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超脱。

其二,通过咏物写景而引申出哲理性思考,从而寄予清旷的意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这样一首把人生观与自然物象(月)、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月的阴晴圆缺)融为一体的寓意高远的旷达之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词的内容是咏月而兼怀人,但咏月却不局限于月,怀人却又不露悲伤。词的上片写对月饮酒,思融于景。起句陡然发问,奇思妙语破空而来。既是面对明月思绪万千而不得不发,更是激情神涌而显阔达。词人虽然向往琼楼玉宇,期待与明月相伴,但人间才是真实的,无论天上多美,还要回到人间。在上片,词人朦胧月下的清舞,似真似幻的境界,出世入世的迷茫交织回合,形成一个迷离飘渺的世界,给人以无限遐想。词的下片转写对月怀人,情景交融。夜阑人静,思念亲人之情油然而生,如今抱负难展,月下徘徊,进退于出世入世之间,更加深切怀念亲人。但苏轼是脱俗飘逸的,他由月有圆缺而想到人有离合,将物理的变化与人事的迁移联系起来,把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宇宙人生的哲理统一起来,摆脱了自我而产生一种融入自然宇宙,融入自然物象的旷达之情。由此,在时空的永恒中完成了对内心的超越而归于平静,进而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旷达洒脱的个性在词中显现得淋漓尽致,确实称得上“有神仙出世之姿”(刘熙载《艺概·词概》)。

其三,描绘日常生活场景以表达其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理性的风范

元丰二年词人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三月,东坡在友人陪同下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买地,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独东坡杖篱徐行,心定气闲,并引以为乐,写下了《定风波》一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既真实的记录了一次遇雨过程,又进行了一次人生体验的哲学思考。全词采用比兴象征手法:“风雨”“萧瑟”“料峭”“微冷”既是自然界的实际状态,也是险恶政治的缩影;“也无风雨也无晴”则尽含人生大境界,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傲人生的乐观豪放,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洒脱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这也正是苏轼追求的理想的执着人生。

总之,苏轼词中往往渗透着一种旷达洒脱情怀,真正走入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精神家园,达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高度,从而让自己在喧嚣的尘世中真正做到心如止水,从容自若。

猜你喜欢

旷达词作东坡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