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补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言文“体味”教学探究

2013-01-31任方菊

中学语文 2013年9期
关键词:渔父体味文言

任方菊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这样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高考有关文言文的试题也就是按这个要求出的。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么一个感觉,平时教文言文要比教白话文轻松,只要落实这些基本要求就可以了。可是如果要求一个语文教师拿文言文来上公开课,往往是避之而不及。一怕文字和语言难以结合落实,二怕上不出新意。所以平常教师教学时就把一篇文言文的知识点越弄越细,学生要记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样的教、学文言文,学生能有强烈的兴趣吗?

《课程标准》在“感受·鉴赏”这一块里写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本人认为不仅白话文具备这些功能,文言文更具备这些功能,学生学好文言文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更何况高中教材里的文言文都是编者在优秀的文言文长河里精心挑选出来的,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备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由此,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只注重文言的基本知识点和翻译,也要按照“三维目标”教学。

怎么教好文言文,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探究能力,方法是有很多种的。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走出学习文言文的困境,本校的语文教研组正在进行着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究,即文言文的“三味”教学模式探究。所谓“三味”教学模式,即课前“知味”,课上“体味”和课后“玩味”。本文主要从文言补白的体味点对课上“体味”这一教学环节进行探究。

笔者最近教到苏教版必修五的几篇文言文,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文中有留白。说到“留白”,马上就会想到诗歌,似乎这只是诗歌独特的艺术形式,因为诗歌受到文字等限制,诗人或有意或无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诗歌的“留白”艺术。那么读者必须借助这个空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诗的国度里自由翱翔,实现欣赏过程中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美感。其实文言文也具有留白的艺术,只不过它不像诗歌那么明显,想象的空间也不那么广阔,常被我们所忽视。不同年代的文言文,它的留白空间都不一样,可以这样说,年代越久远的文言文,留白空间就越大,这与我们祖国语言的发展变化有关。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通过各种途径引领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补充,对激发学生的文言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探究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文言补白能激起学生丰富文章内容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模山范水”的典范之作。读起来是如诗如画,但行文又是如此简约,给后代的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白。如果不引领学生补白,学生不一定有较深的感受,那么对理解后文的游玩之乐不一定到位。所以对文中的写景之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笔者采取的不是让学生翻译,而是展开想象对文本进行补白。以下是学生补白的个例:

(1)阳春三月,这儿有高大的山岭、茂密的树林。远远地山头上飘荡着薄薄的雾,好似一缕轻纱。高高的竹子青翠欲滴,那儿有一座亭子架在水上。亭子四面环水,那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里自在地游动,和煦的春风扶着岸边的花儿、草儿,它们迎风舞蹈,让人心旷神怡。

(2)春天到来,一个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舒畅的天,人们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祈福活动。这里有高大的山岭,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郁郁葱葱,时而又夹杂着悦耳动听的鸟叫。又有流逝很急的清澈的流水,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犹如一条银色的丝带,清脆的流水声叮咚作响,使人心旷神怡。

(3)兰亭坐落在山脚下,当时已是农历的三月三,并且快要步入到夏季了。周围万物复苏,高大的山岭显得这里特别幽静,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就遍布在不远处,它们都换上了新装,显得格外鲜艳动人。风柔和地吹着,吹得树叶“沙沙”只响。天空中响起了鸟鸣,十分清脆。一旁清澈的流水十分湍急,似乎在追赶,奔向它们的去处。这一切组成了一曲优美的乐章,透露着大自然的蓬勃生气。水跟着弯曲的河道流入亭的四周。阳光从树缝里漏下来,格外明媚。空气清新,和风温暖舒畅。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宁静。

(4)兰亭的环境十分清幽,最是适合名士们进行吟诗、把酒言欢和祈福活动。站在兰亭望向远处,天蓝得如琉璃般层叠变换,远处的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郁郁葱葱。山间又有茂密的树木和高高的竹子,眼前顿时浮现出一个“绿”字,那清幽,那令人神气清爽的景色完全不是万水千山中的惊鸿一瞥,也不是浮光掠影中的雁过无痕,而是真真实实地映在脑海中。阳光照射其间,回应环绕在亭子的四周的是那清澈的水流,流水叮咚,不停地向前奔,永不停息。面对此景,名士们尽情畅饮赋诗,好不痛快!

从学生补白的内容来看,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对文中的写景句子都作了欣赏和再创作,不仅合理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是深入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为后面深入理解“畅叙幽情”和“信可乐”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文言补白能激起学生对文本再创作的兴趣

《渔父》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年代久远,语言尤为简洁。整篇文章主要由对话构成,在第一节的开头只用“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在文章的最后一节用“渔父莞尔一笑,鼓枻而去”,分别对屈原和渔父的动作和神态作了意味深长的介绍,而在这“意味深长的介绍”里又给世世代代的读者留下了怎样的空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和学生一起补充这里的留白。为了激起学生补充这个留白的兴趣,笔者当时设计了这么一个教学环节:让我们都来做一个编导,把《渔父》改编成一部微电影,本文可以剪辑成几个怎样的镜头,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个镜头的情景。学生一听这样的活动马上就来了兴趣,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之后,出现了四个“不约而同”的结果。一、各组不约而同地把全文剪辑成三个镜头:第一个镜头是屈原出场时的情景,第二个镜头是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第三个镜头是渔夫逍遥地离开和屈原孤独的情景。二、各组不约而同地给情节配上了环境。三、在环境描写过程中又不约而同地加入了瑟瑟的秋风和夕阳。四、各组不约而同地把电影的主人公换成了屈原。然后笔者和学生对环境描写中的“瑟瑟秋风和夕阳”又进行了深入探讨。学生给出了这么几个有代表性的理由:1.夕阳有暗示的作用。夕阳暗示了屈原特立独行的个性;也暗示了屈原心中美丽祖国的陨落。2.如果把“瑟瑟秋风”换成猛烈的西风,似乎赴死之前的屈原内心怨恨很大,这与屈原以死明志的内心不相符。3.“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丽环境能衬托出屈原之死的悲壮之美。另外学生陆续补充了渔父离开之后,最后的镜头是定格在屈原身上,在广阔的背景下,孤独的瘦弱的屈原久久凝视着深不可测的江面,耳边传来渔父不绝如缕的歌声。

对于渔父,学生主要补白了这么两点:1.渔父有着满头白发,精神矍铄,与屈原的精神有着鲜明的对比。2.渔父是“驾一叶之扁舟,凌茫然之万顷”,非常地逍遥。同学们通过补白明白了文中的渔父不是一个在湘江边上打鱼为生的普通的渔夫,而是一个有学问的高人,是一个在世道不清明时躲避人世隐居山林的高人,是道家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在文中对屈原这个儒士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从而使屈原的形象更为高大。

这个教学环节的成功之处,通过补白这一体味点对文本进行了再创作,不仅激起了学生当一回剧本编导的兴趣,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文本进行了深度欣赏,从而对文本主题的理解起到了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文言教学时,激起学生探讨文本的兴趣只是手段,深入浅出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才是目的,而这个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三、文言补白能激起学生质疑文本的兴趣

读庄子的《逍遥游》如果从“有所待”三个字来把握选文,不难知道作者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唯有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才能说是逍遥的。可是平凡的世人又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如果仅理解到这里,那这篇文章不是叫我们凡人“一死生”、“齐彭殇”吗?所以教这篇文章时,如果我们老师没有能做好准确导引,学生就有可能产生这样的误解。由此,文本的留白功能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笔者和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产生了好奇,激起了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的兴趣,与文本有了别样的对话。

鉴于本文的语言理解难度较大,笔者和学生补白的体味点是抓住了文本的一个细微处,即选文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南冥者,天池也”。当时笔者设计了这么一个教学环节:这一句话能否删去,如果不能删,请描述作者讲这句话的语气和心理反应。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明白,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判断句,而是包含了作者的深意,有着作者深深地感慨之情。“在古人的观念中,南方是代表太阳的光明地区。《易经》上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可见,飞往“南冥”是鲲鹏的向往,尽管鲲鹏飞往南冥的行为是非常不逍遥的,但不难看出,庄子对鲲鹏的追求行为是支持的,只是他把这个深意不动声色地蕴含在一句普通的陈述句中,不愧是一个高明的思想家。再看下文庄子对蜩与学鸠安于现状的嘲笑态度,也能补充论证这句话的作用。经过这样的补白理解之后,笔者和学生对文本的质疑也就豁然开朗了,尽管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写的文章,但这篇文章并不是在体现道家“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思想,而是鼓励人们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通过这样的试验和实践,确实说明了文言补白式的“体味”教学和常规的翻译比较,更能激起学生深度探讨文本的兴趣。这个方法也能运用到较多的文言文篇章中。比如有教师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这一节,补白了秦伯的心理变化,显得既形象生动,又很真切,收到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所以文言留白是文本蕴含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文言补白恰是课堂教学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然“三味”教学模式下的“体味点”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教师积极探索研究文本,找到自己所教学生的“体味点”,不仅能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而且能激起学生深度探讨文本的兴趣,从而达到对文本再创作的欣赏目的。

猜你喜欢

渔父体味文言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班级特色 体味数学,收获精彩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