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和工具并重 阅读与表达齐驱——人物传记专题阅读与写作教学初探

2013-01-31赵明发

中学语文 2013年9期
关键词:传记贝多芬品格

赵明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阅读古今中外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发,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在名人传记的专题阅读中,应十分突出地贯穿新课程标准的两大理念:1.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人物传记,是语文教学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的最好文本之一,也是提高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很好的材料。为了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阅读与表达结合的目的,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读清人物经历 编写名人故事

阅读传记,首先要读清作者写了传主的哪些事。为了让学生对传主的主要经历和发生在传主身上事件有深刻的印象,可采用让学生编写和讲述传主故事的方式,以达到阅读和表达相结合的目的。对学生提三点要求: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传主经历;2.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语言编写一个三四百字的传主小故事,并加上标题;3.用三分钟讲一个传主小故事。

如阅读《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的主要经历可概括为: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他的九十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永恒的杰作。学生编写名人故事兴趣也很浓厚,相继编出了《贝多芬的爱情》《贝多芬与侄儿》。在其它传记的阅读中,学生编出了《鲁迅踢鬼》《沈从文逃学》《毛泽东读书的故事》等等。再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如此,读写结合,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相结合。通过课堂展示,既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对传主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分析传主品格 整合写作素材

(一)阅读文本,归纳传主的精神品格

传主的精神品格作者一般不直接揭示,而是通过人物言行和典型事件来表现的。在阅读时,师生应通过作者对传主叙述、描写的分析,归纳出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其主要方法有:从事件或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归纳传主的品格;从作者引用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分析传主品格。如阅读《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可让学生用短语归纳概括达尔文身上的闪光品质:对待真理,坚韧执着;对待工作,谨慎认真;对待朋友,谦和大度;对待对手,正直诚实。

(二)根据指向,整合写作素材

每一篇(部)人物传记,都有很多好的写作素材。但如果不加整理,在实际写作中使用起来,还是很不顺手。为此,可以让学生以传主的品格为指向,整理写作素材。具体做法是,通过阅读,要求学生就传主的精神品格方面提出一个观点,然后,用传记中的事实对观点进行论述。如《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可做如下整理:

观点一: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前提。达尔文首先是对博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才最终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如果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对科学不感兴趣,那么,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观点二:学习和事业的成功贵在持之以恒。达尔文坚持博物学研究长达20年,才取得了发表《物种起源》的成就,因此持之以恒是他取得事业上成功的重要条件。

观点三:坚忍不拔的毅力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重要品质。达尔文在20年的学术研究中,期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但他却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下来,从没因风湿病痛等疾病而中断,才有科学研究的重大发现。

三、品味典型细节 适当点评旁批

(一)选一两个细节,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快速选读最喜欢的内容,然后挑选其中一两个细节作简要的分析。

如有同学对少年毛泽东逃学和跳水事件较感兴趣,可点拨提问:如何看待毛泽东的逃学和跳水经历?师生分析后明确:毛泽东八岁的时候,对老师打学生的抗议行动取得了效果;十三岁的时候,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这都表现了毛泽东的强烈叛逆性格,正是这种叛逆性格引导着毛泽东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世界,最终使他坚定地走向革命。

有的同学对毛泽东读书的一些细节很感兴趣,可就此提问:为什么毛泽东认为《岳飞传》《西游记》这些“禁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分析:这些所谓“禁书”并不是坏书,讲了一些关于造反的故事,毛泽东很喜欢,为他心里种下了反抗的种子,为他将来走上革命道路进行了启蒙教育。正是这些“禁书”,培养了少年毛泽东对旧社会的造反精神。

(二)就传记某一细节,做点评批注

就批注而言,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点评,就是最好的范例。学生对传记中感兴趣的内容关注度不一,所选的细节也可能不同。这样,一篇传记全班点评的地方也就会有很多,交流起来兴致也会很高。

教师可先把自己对部分细节的点评向学生展示。《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文中写鲁迅“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一段,教师旁批道:“鲁迅说,日本人太认真,中国人太不认真。鲁迅应该感谢日本的留学生活培养了他认真做人、做学问的习惯,认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学生对传记的点评也有很精彩的地方。如对青年毛泽东读到一本写着“中国将亡矣”的小册子后开始为祖国的将来担心一段,学生批道:“在中国被瓜分得支离破碎的那个年代,不做麻木的看客已属不易,清醒认识中国国情更为难得。不到二十岁的毛泽东,便以天下为己任,壮哉!”

点评批注时,也可就此人此事,联想到他人他事或者自己,通过对比,拓展学生思维。

四、细察生活环境 抒写理想抱负

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现。借鉴名人或顺应环境成就科学艺术事业、或改造环境成就革命伟业的事例,这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国家的复兴强大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概写传主生活环境特点

名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大多是不遂人意的。读《杜甫传》可概括为:杜甫生活在唐朝中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到衰,国力日渐下降,社会黑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时代。其它名人如:贝多芬家境的贫寒,在维也纳生活的窘迫;沈从文家乡教育的落后,文化思想信息的闭塞;青少年毛泽东所处社会的落后动荡,等等。这一环节,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二)分析传主对生活环境的态度

名人对待自己的生存环境无非是两种态度,一是顺应环境另求出路,一是改造环境另造乾坤。让学生讨论名人在艰难的环境下成才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克服怨天尤人的心理,树立良好的顺应环境的成才观。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的动荡社会,这是不幸的,但他因此而接近民众,体验了战乱的痛苦,从而写出感人肺腑的史诗,这是不幸中的有幸。沈从文少年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湘西,从小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唯一的小学教育又近似“放羊”,这是沈从文受教育的不幸,但他因此可以到处游走,凭着自己天生的好奇心和感悟力,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感知了自然山水之美,阅读了一部在学校读不到的社会和自然之书,为他日后创作湘西乡土文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不理想的社会环境未必就不能造就人才,成才的关键在于人的本身是否立志有为。

(三)抒写个人的理想抱负

今天我们的学生和名人所处的社会比较,其生存条件无疑是好了许多,但是由于家境不同,地区不同,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的成长条件未必公平,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也未必尽如人意。在分析名人对待不利环境的态度,感受他们坚韧的意志、伟大的人格、真挚的情感以及走向成功所付出艰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人生,抒写自己的理想抱负。

写作时,先表明自己的理想,然后写出如何有这个理想的,接着再用几个具体实例来论述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理想,最后写自己怎样为这个理想奋斗。通过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学生构建起自己健全、充实、美好的精神家园。

五、突出个性阅读 探究相关问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在“读字当头”、“问字当先”、“思研并重”的学习过程中,构建起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就会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问题,并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探究的结果。

如学生提出:如何看待贝多芬撞入皇族人丛,教训著名学者哥德这件事?师生讨论后明确:这是贝多芬恃才傲物、狂妄放肆的表现。他的这一行为,虽说有蔑视权贵和名流、维护自身独立人格的合理的一面,但是恃才傲物无论从自身生存,还是从他人接受来看,实在算不得一种好品质。这种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是处处碰壁的,不值得提倡。

还如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对这类问题探究,要引导学生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立足文内,捕捉主要材料,多角度阐明理由。阅读文本后明确: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他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逃学原因看,私塾、学校教育无法满足他的好奇心,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吸引着他,丰富多彩的人间生活吸引着他;从性格看,他善于观察,多思善疑,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从逃学结果看,他逃归自然,寻求本真,对其性格的形成和日后文学创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猜你喜欢

传记贝多芬品格
亦远亦近贝多芬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