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学课堂追求诗意语文

2013-01-31牛予许

中学语文 2013年9期
关键词:苏轼诗意古诗词

牛予许

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在 《语文的诗意》一书中指出:“校园呼唤阅读和人文教育的回归!教育呼唤诗意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回归!把文学和童话带给童年,把文学和诗歌带给菁菁少年和莘莘学子,这是每一个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教师的天职。”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和熏陶功能。而诗意,正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和生命,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新课程实施以来,把语文课堂看成是“师生诗意地栖居”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却缺失了诗意语文的真实意义。教师的理性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直觉感悟,使一篇篇美文味同嚼蜡,美感全无;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使语文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熏陶功能消失殆尽,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水一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与纠偏,追寻有效的诗意语文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是要不断积累,不断探寻,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操作策略,激发学生潜藏在心中的诗情,优化学生的学习态势,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审美感悟的课堂

1.用优美生动的诗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引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认识到语文是一个美丽而奇妙的世界,徜徉其间,总会充满感动和欣赏。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贯串以形象生动、饱含感情的诗性语言,往往能在学生心中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深化他们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唐诗专题》之初,有这样一段开场白:“那是一个仙乐飘飘的时代,那是一个才情横溢的时代。我常想,若唐朝从中国历史上消失,我们的文学不知会黯淡多少。如果没有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疾,今日的三峡将会索然无味;如果没有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今夜的星空将不再璀璨;如果没有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奇崛,也许我们的想象力早已枯竭。这就是那个时代给予我们的财富。”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感染了他们,使他们很快进入所创设的氛围中,走进唐诗的国度。我在执教李煜的《浪淘沙》时,整节课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诗一般细腻的情感,引领学生完全沉浸在亡国之君一腔春水般纯洁而真挚的故国之思中。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诗意之美

诗意的语文应该能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使情感扎根在诗的土壤里,思维飞翔在诗的国度里。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诗歌散文部分强调要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叶圣陶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就会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所以一定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诗意之美。在教学中我会采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或配以优美的音乐,或让学生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等,或让学生个人朗读、男女分读、小组朗读、集体合作朗读等。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的诗情被感染,思维被激发,不但读出了生机勃勃的蕴涵,还领会了文本语言的深层次含义。学生在诗的国度里畅游,语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文字中孕育的诗情感染了学生,学生在诗情的涟漪里徜徉、感悟、品味,并把自己深深地植根在诗的土壤中,发挥出创造激情。

二、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平等合作的课堂

1.在平等对话中激发课堂诗情

语文教学中的诗意,更要靠师生的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得以最终的实现。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师生心灵融通。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诗意的课堂教学不是谁统治谁,谁主宰谁,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诗意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阅读,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辩论。诗意的语文课堂里,没有思想的桎梏,没有传统的约束,有的只是直率、坦诚、碰撞、争论、幽默,以及自由精神淋漓尽致的舒展。学生在诗意的语文课堂里,质疑问难大可针锋相对,兴之所至大可手舞足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学生可以思接千载,浮想联翩,让平等、自由、宽松、和谐谱写出一支快乐的“课堂进行曲”。

2.在合作探究中放飞诗意翅膀

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曾言:“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语文课堂,一个焕发着生命活力与潜力的课堂,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大胆放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放飞学生诗意的翅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或感兴趣的话题,鼓励、组织学生探究质疑,合作解决,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能力。如学习了《将进酒》后,学生对古代文人与酒文化发生了兴趣,于是在我的指导下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知识,而且还研究出我国古代文人与酒文化的渊源。他们不会饮酒,但是他们仿佛品到了酒的香醇;他们不是酒仙,但他们的确也有了“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开放灵动的课堂

1.课外拓展延伸,开放诗意空间

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使语文贴近日常生活,把生活纳入语文教学。要积极向课外延伸拓展,争取学习时间、空间上的最大范围,实现语文学习时空的开放性。为了拓宽学生视野,除了课本教学外,我们学校还开设了课外选修课程,开设了“陶渊明作品分析”、“苏轼作品研究”、“中国古代文人与月”、“浪漫主义诗风简介”等相关专题讲座,通过对作品进行多元化开放性解读,引导学生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多角度丰富学生视野。我在开设“苏轼作品研究”专题讲座时,首次发放比较全面地介绍苏轼生平、思想和个性的资料,再介绍苏轼著名的诗、词、散文,并且推荐学生阅读名人所写有关苏轼的书籍,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通过这些,使学生走进苏轼,了解苏轼,进而喜欢苏轼,欣赏他的坦然乐观与旷达。通过课外拓展延伸,学生更深刻地全面了解了苏轼,在这位接近十全十美的文学巨擘面前,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会无动于衷。

2.引导学生当老师,课堂诗情涌动

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情境的天地,更新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关键。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领学生实现与作品的对话,让学生成为诗词鉴赏的真正主体。教师应作为首席阅读者身份与学生一同走向经典,一同品味诗词构筑的美丽天地。这学期我倡议由学生来担任老师,开展讲解古诗词活动。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由一位学生来担任老师,负责讲解古诗词。先在黑板上抄写古诗词,再进行朗诵,接着进行鉴赏分析。台下二位学生评委根据课上所学的诗歌鉴赏知识,给予讲解者鼓励与评价。通过“我来当老师,讲解古诗词”这种形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审美评判,这同时也是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体现。这种互动式、民主化的课前活动在我所教的班级引起极大反响,学生踊跃参加,翻阅诗词鉴赏辞典,上网查找资料,认真备课,积极参加讲课及评审。一时间,语文课堂诗情涌动,大家吟诗作对,不亦乐乎。

3.激发学生灵感,抒写诗意心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成立诗社等,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诗歌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有成就感,展示生活语文的多样化。

诗词鉴赏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读后感是诗词鉴赏后学生的一种主观体悟和情感抒发,学生对作品二度创作中,不仅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也不停地敲击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追求着古诗词人文精神的光茫。学习了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面对着这些文质兼美、情理并茂的佳作,学生激情澎湃,写出了《相约赤壁》、《掬一把赤壁的水》、《遥望那轮明月》等习作,感情真挚,感人肺腑。

文学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其中,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语文教师应该创设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片诗意的天空,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诗意的快乐,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苏轼诗意古诗词
诗意地栖居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冬日浪漫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