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学随感

2013-01-31许宏安

中学语文 2013年9期
关键词:文学情感功能

许宏安

我们知道,文学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文学的功能可分为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其认识、教育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最为根本,最为普遍。审美功能与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相比,则表现为一种较为高级的情绪情感体验,它要求审美对象的主体——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积淀,才能进行美的鉴赏活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载、体现着文学的认识、教育功能,但作为文学的高级情感体验活动——审美鉴赏,往往被忽视,造成目前学生普遍地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更是没有兴趣去学,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偏失,这是当前我们对语文学科的误区所在。

朱光潜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纯正的趣味”就是对于真正的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即审美能力。审美是什么呢?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情感的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因此,加强语文教学的审美意识,提高语文教学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普遍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谈谈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以期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语文教育的真谛。笔者认为: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味作品语言所呈现的风格美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以语言作为传情达意、描绘形象的主要工具。我们对文学的最初感知,也就是从语言着手。语言,是作品风格的最直接的外在标志。凡是形成了风格的,成熟的作家,他们作品的语言都是独特的,因为他们作品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总是饱含着作家自己的独特感受,倾注了作家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如有的洗炼鲜明,平易流畅;有的生动形象,娓娓动人;有的清新隽永,韵味无穷;有的绮丽典雅,色彩缤纷;有的幽默诙谐,妙语如珠;有的简洁遒劲,耐人寻味……

读《诗经》,我们体会到的四字一格的活泼自然、错落有致;读庄子的散文,体会到庄子语言的奇峭富丽,精彩传神;读李白的诗,感受到的是清新和飘逸;读杜甫的诗,体会到的是沉郁顿挫;读苏轼的词,体会到的是豪迈和奔放;读李清照的词,体会到的是清丽含蓄、婉转和缠绵;读鲁迅的杂文,让我们体会到的是时而犀利,时而幽默的充满智慧的语言;读余秋雨的散文,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幽默风趣和睿智,在愉快的感受中往往又充满理性的启示……这些风格不同的语言,自然能给不同个性的读者心灵上一种愉快感,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把握作品赋予的形象美

黑格尔说:“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文学作品就是运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并且以丰富、丰满的形象打动和感染读者。如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形象,曾经激发起千万中国学童的爱心和同情心,以至出现许多小学生要给予 “小女孩”以物质上的帮助。这还不是“小女孩”那虽遭受着饥寒却又美丽可爱的形象的动人之处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葆尔·柯察金,他身上所体现的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而无悔的信念,曾经激励着千千万万前苏联青年一代,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令世界范围的青年为之感动不已。这还不是他高大光辉的形象所产生的感召力吗?还有《西游记》中代表着智慧的化身孙悟空、《水浒》中“该出手就出手”的好汉、豪杰,《三国演义》中众多的文臣武将等栩栩如生的形象无不历久不衰。

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其精神也正是肯定文字反映生活要用艺术形象。古诗词意象鲜明,意境开阔对学生有极强的感染和熏陶。既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奇幻边塞,又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山水,也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幽美田园;既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伤感,也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壮阔;既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产生这些诗歌的年代虽已久远,但这些明丽灿烂的形象,却侵润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心灵,点燃他们追寻美好与纯真的梦想,激发他们对自然、人生的热爱。

三、感知作品所传达的情感美

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则说:“情者文之经”,他们都在说明一个道理:文学以情感打动人。好的作品,无不是以情动人的。我们阅读优秀作品就不能不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哭、或笑、或悲、或喜,在哭、笑、悲、喜等情感活动中陶冶性情,提高精神境界。

在抒情性的作品中,形象的情感主要是作家社会化的独特情感:化“景物”为“情思”,这种景物就是“情感形象”。杜甫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何能溅泪?鸟何能惊心?这是作者伤时感世而“情化”的结果,花鸟尚且如此,况人乎?这就深一层地表现了人的情感。

在叙述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感染性,是通过人物形象自身的情感、相互间的情感及作者渗透于其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如《过零丁洋》,我们就被文天祥那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所感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对汉奸张弘范劝降的回答,他大气凛然,态度决绝。任何有民族气节的人读着用生命和鲜血写出来的诗,能不怦然心动,肃然起敬吗?

文学作品的这些情感感染性,对于充满激情,长于抒情,富于浪漫气息的当代中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关键看你能否挖掘、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是他们真正获得真挚感情的感染,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四、体悟作品的蕴涵的哲理美

哲理美,就是体现在作品中所蕴涵的富有个性的思想内涵和美好的精神追求。好的作品必以其深邃的思想打动人,以其向上的精神鼓舞人。如散文《过万重山漫想》作者讴歌的是那种不畏艰险、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首创精神;《我为何而生》展现的是一代文化巨人罗素对“爱情、知识、关爱”不懈的追求和那极具魅力的伟大人格,博大宽广的胸襟;还有《离骚》中屈原执着而矢志不移的理想追求,唐诗中杜甫那感怀伤心的忧患意识;更有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襟怀,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洁人格等。还有那不同时代的整体风格和理性追求,如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时期的风神和思变,盛唐的意气、功业,宋元的情趣意志,明清的世俗人情等。体味作品作家的这些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势必能启发学生的心智,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五、感受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氛围美

我们在感受文学的审美作用时,通过作品中那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情趣给人以自由快乐的享受。同时,要从中感受到理性的启示和教育。古罗马文艺批评家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又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说的就是文学审美教育的氛围美——寓教于乐,就是把感性的愉悦功能和理性的教育功能统一起来,这是文学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

优秀的文学作品创设美好的氛围,让我们在审美的享受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感觉、感情的快适中受到了理性的启示。

当然,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三者是统一的,文学作品各种功能的综合体现,不能分割开来。

总之,好的作品,必将以其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其向上的精神鼓舞人,以其美好的形象感动人,以其高尚的情操陶冶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开掘文学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审美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中小学生热爱文学的积极性,把教学落到实处,真正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弘扬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文学情感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我们需要文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情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基于PMC窗口功能实现设备同步刷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