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型包囊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2013-01-31刘文兴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包囊药制剂微囊

刘文兴

微型包囊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刘文兴

微型包囊技术简称微囊化,它实质上就是将气体、液体或固体(囊心物)用半合成、天然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囊材)制成微型球或者微型囊的过程。本文首先分析了微型包囊技术的原理,其次,就中药微囊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微型包囊技术;中药制剂;应用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药新药的创新和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种新剂型、新制剂、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中药国际化的关键和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大力发展中药新技术和新剂型的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型包囊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1]。

1 微型包囊技术的原理

微型包囊技术简称微囊化,它实质上就是将气体、液体或固体(囊心物)用半合成、天然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囊材)制成微型球或者微型囊的过程。它们都被统称为微粒,包括纳米微粒、毫微球、毫微囊、微球、微囊等[2]。囊化药物微之后,能够将其制成各种不同的剂型,如注射剂、胶囊剂、散剂、颗粒剂、片剂等。微型包囊技术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医学界认为是提高药物靶向性的有效手段。微囊的生物利用度好,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特别适用于含有挥发油的中药[3]。

2 中药微囊化技术的应用

2.1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是指在靶区(靶细胞、靶器官、靶组织)直接定位药物,使得人体其它正常组织远低于靶区药物浓度,以此来大幅度降低全身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这种制剂称为靶向给药制剂。靶向给药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也可以大幅度减少用药剂量。将中药制成靶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尤其是对癌症之类的疑难病有较大的临床优势,也有利于让中药走向世界。

2.1.1 中药微球制剂微球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具有栓塞性、缓释性、靶向性的显著特点,微球主要由载体和药物组成。李彤晖等[4]进行了土贝母苷甲原料药和土贝母苷甲肝靶向纳米粒实验研究基础上,进行土贝母苷甲肺靶向微球制剂的实验研究。这项工作的完成将会为抗肿瘤药的减毒增效探索新的突破方向,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熊学敏等[5]以明胶作为包合囊材,采用单凝法,以适当的材料作为阻滞剂,对紫杉醇原料进行包合制备微球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可作为紫杉醇微球(囊)制备的一项新的工艺。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药微囊剂被研发出来,这样一来,就能够为中药走向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6]。黄园等[7]认为欲充分发挥草乌抗癌作用。肝器官靶向给药系统将是其抗癌制剂首选的给药系统。在乌头碱含量相当的情况下,有效部位 A 抑瘤率及毒性均高于其主要单体有效成分乌头碱,且收率仅1%,适宜于靶向微球的制备,故将中药抗癌有效部位制成靶向微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及实用性。黎维勇等[8-10]用乳化一冷凝技术首次制备出白芨微球及5-Fu白芨微球,经体外及动物、人肝动脉栓塞实验表明,白芨微球血液相容性好,能选择性栓塞肝组织中的营养供应动脉血管,有强大的栓塞血管作用。

2.1.2 复合型乳剂将药物制成复乳,能够有效地发挥出“药库”的作用,还能够达到控释、缓释的临床效果。水溶性药物(如蛋白质、多肽等)的载体可采用复乳,它能够增加这些水溶性药物的稳定性,也能够防止水溶性药物失去活性。许伟国等[11]在研究蝮蛇抗栓酶复乳的制备时,认为将药物制成口服制剂后,既可任意增进口服药物的吸收,又能够防止水溶性药物失去活性,还可以减少过敏反应、扩大临床应用范围[12-13]。

2.1.3 磁导向制剂邵礼铮等[14]将其制成了中药浸膏复合5-Fu磁性微球,经小鼠靶向定位实验证明药物在胃中滞留时间大大延长,因而药物浓度远高于其它部位,再用甲醛进行固化,最后经干燥得磁性微球,收率83%。

基于中药理论来看,复方中草药和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都是具有多靶点作用,随着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体内药效学、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等领域,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和临床意义,因此,研发中药靶向制剂是可行的[15]。

2.2 缓释制剂从目前来看,制备中药缓释制剂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应用微型包囊技术制成的中药制剂,它能够大幅度提高药物的释放时间。宋洪涛等[16]以舒胸片(由三七、红花和川芎等 3味药材组成)为模型药物。将处方药材提取精制后制成微丸剂,然后依据人体胃肠道的自然PH值变化情况,以低粘度羟丙基甲基纤维索(Mc)和 PH依赖型包衣材料甲基丙烯酸树脂进行包衣,尝试采用多元定位释药技术开展了复方中药缓释制剂的实验研究,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许彦枝等[17]将黄芩、黄连、骨碎补等加水提取的有效成分,经浓缩干燥后均匀分散于乙基纤维素乙醇溶液中,作为缓释层,同时以含药的聚乙基醇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及药用甘油层,作为快释层。干燥后制成双黄补缓释药条,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3 展望

在中药逐步走向国际医药市场的今天,微囊化技术对于降低不良反应、改善给药方式、提高中药靶向性极为有效,已经成为了制剂领域的杰出代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难以建立药物质量的评价方法和监控指标,微粒成型工艺难度大,中药化学成分复杂。所以,可以对微囊化技术,可以边探索、边研究,还就可以深加工中药复方来研发抗癌药物,还可以将那些质量标准可控、药效成分明确的中药提取物微囊化,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 许建辰,肖莉,李宁.微型包囊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5(36):455-458.

[2] 张振秋.现代中药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6, 24(8):1045-1049.

[3] 董方言.现代实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0:356,363-364.

[4] 李彤晖,李晔,池群.土贝母苷甲靶向制剂的研究[J].陕西中医, 2004,25(3):270-271.

[5] 熊学敏,曹珏,康明.紫杉醇微球制备的初步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1,10(7): 517-520.

[6] 雷成康,郭玲.中药微囊缓释及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医药,2005,25(5):64-65.

[7] 黄园,侯世祥,谢瑞犀.草乌抗肝癌靶向制剂有效部位的浸出、纯化与确证[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11):667-671.

[8] 黎维勇,冯敢生,郑传胜.氟尿嘧啶白芨微球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后的体内药动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1):643.

[9] 黎维勇,杜端明,冯敢生.白芨微球的研制及肝动脉栓塞实验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9,28(1):62.

[10] 黎维勇,冯敢生,郑传胜.5-氟尿嘧啶白芨微球家兔肾动脉栓塞后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1,30(5):501.

[11] 许伟国,朱仕祯,吕爱琴.蝮蛇抗栓酶复乳的制备[J].中草药, 1993,24(1):13.

[12] 杨时成,朱家壁,粱秉文.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9,34(2):146-147.

[13] 邓英杰,刘素琴,韩丽梅.黄芪多糖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报,1996,13(1):1.

[14] 邵札铮,刘晓华,杜文清.中药浸膏复合5-Fu磁性微球在小鼠体内靶向定位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24(1):53.

[15] 张景勋,张志荣,钟国跃.磁质体靶向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J].2001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728.

[16] 宋洪涛,郭涛,康鲁平,等.采用多元定位释药技术制备复方中药舒胸缓释剂的研究[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5,12(3):176-180.

[17] 许彦枝,王士杰,张东妹.双黄补缓释药条对实验性牙刷组织再生中BMP2和IGF1表达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 (1):47-51.

R943.1

A

1673-5846(2013)07-0217-02

河南省禹州市中医院,河南许昌 461670

猜你喜欢

包囊药制剂微囊
微囊泡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海洋甲藻包囊及沿革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四川省若尔盖牦牛藏绵羊包虫感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图版
四川省若尔盖牦牛藏绵羊包虫感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羔羊对细粒棘球绦虫免疫抵抗力
常用妇科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静止水体中微囊藻属迁移轨迹的数值模拟
稳定性二氧化氯对水华微囊藻叶绿素a及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