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模式实现检察工作的跨越和赶超

2013-01-30王学军

中国检察官 2013年23期
关键词:聊城检察工作建设工程

文◎王学军

创新模式实现检察工作的跨越和赶超

文◎王学军*

20 12年以来,山东省聊城市人民检察院新一届党组认真贯彻落实高检、省院决策部署,按照“干在实处、干出实效、走在前列”的思路要求,紧密结合聊城检察工作实际,创新了 “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工作模式,坚持“工程式管理、项目式推进、责任式落实”,着力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落后检察院推进检察工作跨越赶超的新路径。

一、“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工作模式解析及提出背景

(一)“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工作模式解析。“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工作模式运用工程管理学理论,将整个工程分为“决策→设计→实施→验收”四个阶段。一是决策阶段,全局中谋划整体工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工作放在高检、省院和市委工作大局中谋划和推进,提出了“11558”工作总体思路:明确争创一流的目标,突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这个重点,增强“五种意识”,提升“五种能力”,强力实施“八项基础建设工程”,推动聊城检察工作整体上台阶、上水平。其中,“八项基础建设工程”是核心,通过实施“八项基础建设工程”,优化各种资源,确保检察工作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二是设计阶段,功能化重构八项工程。紧紧围绕“争创一流”的目标,根据部门职责进行功能化重组,创新重构了“八项基础建设工程”。从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来看,划分为市院对基层院、市院对本院各部门、上级对下级对口部门三个层次,建立起了上下贯通、对口衔接、内外配合的推进机制,实现由单项抓向系统抓、由分散抓向整体抓的根本转变,真正形成了 “上下一体化、两级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三是实施阶段,项目式分解推动工程建设。“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工程项目庞大、运行机制繁多、工程标准较高,必须进行细化分解,以项目锁定目标,以目标分解任务。市院党组担任工程“指挥部”,八个工程领导小组就是“项目部”,分管领导即小组组长担任“项目部经理”,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组织施工建设,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对工期、工作量、工程进度进行科学有效地管控,建立了工程建设进度台账,实行“周督察、月总结、季通报、年考评”跟踪方法,督导落实工作任务。整个工程既有整体性部署,又有阶段性安排,既有长期目标,又有短期任务,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四是验收阶段,绩效式考核工程成效。市院绩效考核部门按照工程目标、任务完成、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的链条,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从而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总结规律,积累经验,确定奖惩,引领工作走上以绩效为导向的轨道。市院绩效考核部门年底对工程推进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将考评结果作为干部实绩评定、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推动不力、工作不实的,严格追究责任。

(二)“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工作模式的提出背景。聊城市院在“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工作模式立项之前,进行了全方位的可行性分析,深入论证了这一工作推动模式的科学性。一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工作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全面”,是指这一工作模式涵盖了检察工作方方面面,重视检察职能的全面发挥;“协调”,是指与聊城社会经济、检察工作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各项工程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可持续”,是指“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工作模式是聊城检察工作“11558”总体思路的核心,贯穿于“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创一流”争创目标的始终,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聊城检察工作的长期规划,具有可持续性。二是符合检察工作发展规律。“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工作模式准确把握检察工作规律,打破检察机关内设部门条框和各项工作界限,将检察工作统一整合为:侦查一体化建设、诉讼监督成效建设、预防职务犯罪社会化服务建设、检察服务民生建设、队伍素质建设、基层基础建设、检察文化建设、廉政建设,破除了僵化思想,用创新的思维明示了工作方法和发展方向,用“工程式”推动模式强力推进各项检察工作在求实创新中实现争创一流。三是符合聊城发展实际。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聊城地处鲁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检察工作的发展;从检察工作水平来看,聊城在全省考核位次较为落后,工作基础、工作条件与先进地市相比差距较大。通过“工程式”推动工作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力量、明晰工作责任、强力推进落实,是聊城检察工作摆脱落后面貌、实现“争创一流”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工作模式实践运行及效果

聊城市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八项基础建设工程”推进工作模式,积极创新机制制度,探索实践方式方法,形成了以“八个坚持”为中心的设计科学、体系完整、运转规范的运行体系。针对“八个工程”不同特点,实行不同方法,各个击破,各工程又互相衔接形成合力,效果初显。2012年度聊城市检察院荣获“全省优秀检察院”荣誉称号,一跃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实现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可喜成绩。2013年聊城市委作出向聊城市检察院学习的决定,省、市主要领导66次批示肯定工作。

(一)坚持“五个统一”,强力实施侦查一体化建设工程,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实现新跨越。将侦查一体化建设工程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坚持推进“五个统一”,即:统一线索使用管理,案件线索上提一级集中管理;统一立案审查把关,市院统一进行立案前审查把关;统一侦查组织指挥,重大案件统一调配办案力量;统一侦诉组织协调,实行侦监、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机制,提高决策速度,变“平面”侦查为“立体”侦查;统一结案督促监督,市院统一细化各类案件侦查终结时限,有效督促基层院加快案件诉讼进度。通过“五个统一”,打破了上下级院之间、基层院科室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整体配合”的工作格局,构建起全市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侦查协作联动格局。全市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大要案比例和逮捕率、实刑判决率明显提高。

(二)坚持“四个强化”,强力实施诉讼监督成效建设工程,法律监督能力得到新加强。认真贯彻修改后刑诉法、民诉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强化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强化刑事审判监督、强化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强化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依法监督纠正诉讼中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坚持把诉讼监督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增强实效上,努力实现执法办案力度、质量、效率和效果的有机统一,推动诉讼监督工作健康开展。

(三)坚持“五个转变”,强力实施预防职务犯罪社会化服务建设工程,职务犯罪预防展示新成效。在预防工作中,实现由“坐等”向“主动”、由“单位”向“系统”、由“项目”向“园区”、由“机关”向“公众”、由“同级”向“基层”服务等“五个转变”。八个基层院全部成立了职务犯罪预防局,大大提升了预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宣讲团,重点针对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开展法律宣传,打造“全方位覆盖、无缝隙渗透”的廉政教育宣传平台;充分发挥预防建议的重要作用,参与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化预防对策研究,全面推行预防调查、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制度,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四)坚持“六个延伸”,强力实施检察服务民生建设工程,服务保障民生延伸新触角。以“民生检察”、“民本检务”为核心,深入推进检察工作“六个延伸”:向党建工作延伸,成立“白云党员工作室”,充分发挥白云等先进人物的模范效应;向基层延伸,将热线延伸至派驻检察室,打造检察工作新的增长极;向农村延伸,建立民生联系点和热线联络员,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向企业延伸,热线主动走进企业,帮助协调解决涉法难题;向学校延伸,从源头上防范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向监所延伸,维护在押人员合法权益。通过强力实施检察服务民生建设工程,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民生能力。

(五)坚持“三个重点”,强力实施队伍素质建设工程,检察队伍呈现新面貌。坚持“向培训要检力,以人才求发展”的工作导向,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领导班子建设、队伍专业化建设”三个重点,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打造铁的队伍,全面提升检察队伍素质。2012年以来,两级院共有45个集体、54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临清市院公诉科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东昌府区院念以新同志荣获第二届“感动齐鲁政法人物”荣誉称号,并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讲团四名成员之一。

(六)坚持“三个层次”,强力实施基层基础建设工程,检务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健全“省院主导、市院主抓、基层院主责”的基层建设工作机制,坚持基层院“两房”建设、基础保障建设、派驻检察室建设“三个层次”齐头并进,确保三年内全部完成高检院要求的“两房”达标的硬性任务,年底前全面完成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化派驻检察室建设任务,检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检察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对派驻检察室工作进行集中报道。

(七)坚持“四个特色”,强力实施检察文化建设工程,检察文化建设打造新特色。充分利用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检察文化建设纳入检察工作整体部署来思考和筹划,研究制定《全市检察机关检察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突出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检察特色、聊城特色等“四个特色”,努力创新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谐文化、网络文化、廉政文化、环境文化等“七种文化”,探索出了具有聊城特色的文化育检新模式。

(八)坚持“三位一体”,强力实施廉政建设工程,廉洁执法水平有了新提升。深入落实省院“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打造铁的队伍”的要求,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全市检察机关廉政建设工程的指导意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不断提升公正廉洁执法能力,以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统筹决策能力,以队伍专业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业务素能,全力构建起“廉政教育、机制建设、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廉政建设工程,切实提高自身反腐倡廉建设水平。省院、市直机关工委分别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

三、“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工作模式的探索启示

(一)只有找准定位点,才能实现检察职能的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要真正发挥好职能,必须找准定位。聊城市检察机关站在全局看检察找准定位,立足检察想全局用心服务,把服务大局、保障民生与履行职责紧密结合起来,彰显检察机关的价值和作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研究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加强和改进服务聊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惩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等职能作用,以执法促发展,以办案保稳定,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市检察机关找准定位,把握主线,求真务实,用心服务,检察工作不仅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而且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2012年以来共收到感谢电话、感谢信620余件,锦旗56面。

(二)只有明确切入点,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深入分析聊城检察工作原有基础,薄弱环节就是检察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经过前期科学论证,市院党组以“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基层基础建设”三项建设为切入点,运用工程管理学原理,功能化重构检察工作,构建起了“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工作模式,实行“工程式管理、项目式推进、责任式落实”,通过制定详细的推进规划、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落实主体的职责分工、加强工作的协调配合,提升了工程推动的科学化水平。实践证明,只有搞好顶层设计,选准切入点,抓重点,重点抓,才能以重点带动全局发展,实现整体工作的争先进位。

(三)只有把握关键点,才能确保工作落实的切实成效。“八项基础建设工程”成效明显,关键在于领导带头。聊城市院严格按照省院“五个表率”的要求抓班子,带队伍,把握好中层干部、基层院领导班子两个关键点,从上到下逐级分解任务,明确从领导干部到每个干警的责任目标,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市院党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的哲理。从工程模式的论证到任务目标的分解,从基层院“两房”全面建设到派驻检察室投入运行,两级院党组展现出了带头示范、亲力亲为的表率作用。市院中层干部、基层院领导班子以市院班子为榜样,恪尽职守,用心做事,不畏难,不等待,不观望,自觉将各项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到位,形成了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良好局面,确保了狠抓工作落实的成效。

(四)只有寻求突破点,才能保持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动态思考,不断寻求推动工作创新的突破点,才能真正实现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保持检察工作的长久生命力。2013年,聊城市院党组结合落实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提出了新的工作总要求:明确“一个定位”(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科学发展、争创一流),实现“五个新突破”(在服务大局上实现新突破、在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上实现新突破、在强化诉讼监督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三项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强力推进“八项基础建设工程”,全力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做出新贡献。在落实新的工作要求、深化“八项基础建设工程”过程中,全市检察机关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断明确新目标、赋予新内涵、提升新标准、细化新措施,在新起点上全力开创了聊城检察工作新局面。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52000]

猜你喜欢

聊城检察工作建设工程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努力实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新跨越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以文化建设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电网建设工程通用造价管理模式探讨
检察文化与检察工作协调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