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病方法与思路

2013-01-24周文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0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病机西药

周文明

四川省万源市中医院,四川 万源 636350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病方法与思路

周文明

四川省万源市中医院,四川 万源 636350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血管、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疾病。但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西药虽然起效快,但副作用大;而中药药性温和,起效较慢。因此,在高血压治疗上,应中西医结合发挥各有的特点和优势,以期达到治疗高血压的最高目标——防止心、脑、肾血管病的发生或发展,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辨证施治;方法与思路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血管、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疾病。随着现代基础医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证明了降压治疗主要在于血压降低的本身和保护心脑肾等免受损害。中医学没有高血压的概念,而是根据患者所伴有的头痛、头重、眩晕、失眠等自觉症状及舌脉等体征,多将其归属于 “眩晕”、“头痛”、“肝阳”“中风”等范畴,但不能概括和把握高血压病的共同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发生发展趋势、预后。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具有消除症状快、毒副作用小等特点,显示出中医药治疗的较好趋势,现归纳如下。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不外乎风、火、痰、瘀、虚,总的病机应为气血阴阳失调、痰瘀互结。

1.1 肝与高血压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恶抑郁,其一是其气升主动,故对人体气血疏通畅达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如肝的疏泄失常,气郁日久及血可致血瘀;气滞则水行必不利,可致水湿潴留;如疏泄太过,亢奋上逆可致肝阳上亢。其二是促进脾胃的消化动能,若肝病横逆犯脾胃可致脾不能升清胃不能浊降,出现眩晕、头痛等症。其三是调畅情志,若因长期忧郁脑怒或素体阳盛,日久气郁化火,风阳升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头痛。

1.2 脾与高血压病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损伤,则气虚无力行血,导致气虚血瘀,血阻气滞,可致血压升高;脾虚水液不运,痰饮内生,痰浊中阻,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使阴阳气血紊乱,血压升高;或痰湿郁久化热,痰热中阻,上蒙清窍使脑络血脉阻塞可致血压升高。西医学认为,排钠障碍是高血压一重要发病机理,血压升高关键在于高血压患者有水钠潴留倾向,它造成细胞外容量增加,通过全身血流自身调节机制导致总外周阻力增高而引起血压升高[1]。

情志失调伤肝,饮食失节过劳或过逸伤脾是高血压病病机的起点[2]前者致肝郁气滞,继而肝郁化火致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进而发展成肝肾阴虚,最终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后者脾虚失运致气虚,痰湿阻络,痰瘀交结,阻滞心脉可致胸痹、心痛。肝阳化风挟痰瘀阻滞脑络导致中风。

2 辨证分型及论治

2.1 肝火亢盛证 头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方药:龙胆泻肝汤。心火旺加黄连,相火旺加黄柏。

2.2 阴虚阳亢证 眩晕头痛,腰膝酸软,烦热,心悸失眠,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方药:镇肝息风汤。眩晕重加天麻、钩藤,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

2.3 痰湿壅盛型 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治法:燥湿化痰,平肝息风。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痰多加胆南星,脾虚湿困加豆蔻、砂仁,胸闷加瓜蒌、薤白。

2.4 阴阳两虚证 眩晕头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法: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方药:地黄饮子。眩晕严重加天麻、钩藤,夜尿频多加益智仁、桑螵蛸。

2.5 瘀血阻络证 眩晕头痛,胸闷胸痛,痛为刺痛痛处固定,心慌心悸,四肢发麻,口舌青紫,舌暗或有紫色,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葛根、丹参、地龙。

3 临床体会

3.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 应提倡对高血压病首先辨病 (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期 (根据有无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分3期);然后再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发现病证之间、分期和分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应为气血阴阳失调,痰瘀互结。一般早期以阴阳失调为主;中期以痰瘀互结为主;发展至第3期,出现中风、冠心病、心衰和肾病、肾衰则痰瘀胶结、凝滞尤甚。从宏观上说明 “痰”、“瘀”是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病机。我们在治疗高血压病时,配合使用活血化痰的药,取得了比单纯辨证治疗更好的疗效。对于临床无证可辨者,我们给予辨病治疗。而关于活血祛痰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也已见报道[3]。

3.2 降低血压,防止靶器官损害 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的治疗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在降压的同时,对高血压病的靶器官的损害进行干预。

3.3 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 中药和西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各有所长。西药的优势是:降压作用较强;对某些器官受损有逆转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心肌肥厚有减轻的作用;对高血压病急症,西药降压药如硝普钠、酚妥拉明等作用迅速。其不足之处是,副作用相对较大,如影响水、电解质代谢,影响血脂、血糖代谢,有的药物长期使用还可影响性功能;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大,特别是早期或老年人高血压,症状改善作用不如中药。中医中药降压的优势: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压作用温和,稳定血压效果好,对早期老年轻度高血压以及较严重高血压配合治疗,均可防止或缓和血压的较大波动;中药副作用少,与西药合用能减量减毒增效。防治并发症,中西药需携手合作。运用中药时,除依据中药的性味归经之外,还要结合其现代药理作用,例如,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丹参、钩藤、淫羊藿、山楂、益母草、川芎、泽泻、葛根等中药均具有降压作用,它们还分别兼有镇静、利尿、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聚、强心、扩张冠状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以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可在不影响中医辨证施治的前题下,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分别选用。

3.4 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 高血压病疗法很多,药物疗法占主导地位,其他疗法作为非药物疗法也应充分发挥作用。饮食疗法也很重要,要及时纠正高血压病人高盐、高脂、高蛋白、低钙、低纤维素、低维生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节制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降压。提倡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1]刘治全,牟建军.高血压病诊断治疗学 [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76-177.

[2]邓旭光.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探讨[J].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3]严灿,高敏,邓中炎,等.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P物质水平的变化及活血祛痰治法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6):336-338.

R544.1

A

1007-8517(2013)10-0047-02

2013.04.15)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病机西药
西药和中成药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应分析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我国高血压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辨证论治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0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
扩心宁煎剂联合西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