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空间联系及城市国际化水平测度——以东北城市(组)群为例

2013-01-23王红霞张素景

对外经贸 2013年5期
关键词:组群国际化经济

王 枝 王红霞 张素景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一、引言

本文的研究区域包括辽中南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组群、哈大齐城市组群。辽中南城市群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抚顺、辽阳、营口、丹东、盘锦、铁岭、本溪十个城市;吉林中部城市组群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通化六个城市;哈大齐城市组群在地域上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四个城市。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本省的87.99%、50.70%、71.80%,人口分别占全省的74.45%、77.42%、63.94%,建城区面积分别占各省建成区面积的85.51%、60.47%、55.38%。

城市(组)群内部的城市之间主要借助交通廊道和信息网络使个体城市之间发生内在联系,在空间形态上,以点域和廊道空间连接为主,点轴发展模式较为显著,区域经济地理网络特征出现雏形。经济空间联系的研究包括地区联系、中心地联系、城市等级联系、商品流联系和相互作用联系等。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城市的支配性网络中存在的联系模式以及与这些联系有关影响因素的性质和程度。空间动态则是地理分布的运动轨迹以及支配这种运动的原则。本文以图示方法展示了城市空间结构,并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结构洞”和“桥点”理论来分析网络结构中起支配作用和桥接作用的城市。

针对该地区国际化水平,本文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定性研究主要是关于我国东北地区在东北亚地区以及国际上的定位分析。针对东北亚经济圈的构想、东北三省与朝鲜半岛“三角形物流交通网”构想、中俄建立珲春—哈桑跨国经济合作区、区域节点城市国际化的研究。但其中研究经济空间联系和国际化水平依存关系方面内容较少。

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经济等级,对不同等级城市间经济联系及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在MapInfo软件中绘制出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图,将经济联系量可视化。旨在识别东北三省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格局、空间导向以及空间结构发育状况,为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际化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城市经济等级

本文用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建立多指标体系的强度指数,综合分析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具体公式如下:

式(1)中:Xi为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指标,Kx为该指标的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指数,i为研究区域中不同的城市,n为城市总数量。KE为是城市的所有指标中心职能强度指数,j为不同指标,m为指标的总数。

(二)城市间经济联系

经济联系量,是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既能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Rij为经济联系量,Pi、Pj为城市,i、j的人口数,Vi、Vj为城市 i、j的地区生产总值,Dij为 i、j两城市间的时间距离。

(三)经济隶属度

经济联系量指某经济中心对某低级经济中心经济辐射能力的大小。用城市经济隶属度来反映各城市对下级城市的辐射强度。

式(3)中:Rij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m为次级城市的数量,Fij表示经济联系隶属度(单位为%),指各城市相对上一等级城市的经济隶属度。

三、计量结果

(一)经济等级

本文选取八项指标:非农人口数量、地方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工业产值、客运总量、科学支出、高等院校在校人数。由公式(1)计算东北城市(组)群的经济等级得分,大连、沈阳得分为34.24、26.26,远高于其他城市,列为第一级,哈尔滨、长春为第二级,吉林、鞍山、大庆列为第三级,其他分别为第四、五级。哈尔滨和长春综合职能得分比其他地级市得分要高。第三等级的吉林(7.3)和鞍山(6.8)比长春(17.1)又低很多。第四等级分别是营口(4.9)、齐齐哈尔(4.2)和铁岭。东北城市(组)群经济等级得分总体特点是:1.大连市值最大,辽源市最小(1.5)。得分差距大,大连市约为辽源市的30倍。大连、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第一增长极。2.省会城市得分高于地级市,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得分高,沿海及边境城市得分高于一般城市。3.各城市(组)群得分城市处于第五等级的比重分别为20%、25%、66%,辽中南城市群整体水平最高、哈大齐城市组群次之、吉林中部城市组群最低。

(二)经济联系

由于东北三省密集的铁路网,选用时间距离能更好地体现“流”空间分布的差异。查询铁路客户服务网,若省际和省内有火车直达的城市,时间距离以历时均值表示;没则用“列车时刻表查询”中转查询,取平均值作为时间距离。部分城市间的铁路线运行时间远超过其余部分的均值且票价高出一倍时,考虑到人们选择时的偏向性,剔除这一部分时间来避免夸大时间距离,如长春至齐齐哈尔。综上,得出时间距离分布,以开口向渤海湾“∧”形分布,呈现出哈大交通带沿线城市时间短而两侧时间长的规律,这样的分布规律使得“流”的分布过分集中,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极化现象。由公式(2)、(3),得到经济联系模型中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筛选前三等级数据列表1。

表1 东北城市(组)群间经济联系和经济隶属度

绥化市 3850 8.90 6642 15.35 20342 47.03 7262 16.79 2823 6.53 2337 5.40辽源市 2287 10.95 5668 27.14 3500 16.76 5783 27.69 1961 9.39 1686 8.07

对经济联系度数值进行解读,沈阳经济等级得分居第二,但沈阳对于整个辽中南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均高于大连,平均高于4.8倍。且显现出的圈层结构紧密,标志着地域分工与合作更协调,资源互补型更强,产业关联度更高,产业发展的梯度性更明显,区域城市群的集聚辐射能力更强。

对经济隶属度分析,各城市对沈阳的隶属度大于25%的有13个;大于40%的有6个;大于60%的城市共有3个,即抚顺、铁岭、鞍山。省会哈尔滨,突显出对于下属地级市的控制能力,值均大于25%。第三等级次级城市对吉林的隶属度只有松原为13%,其余均在10%以下。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整个东北三省空间联系的一体化程度不够密切,行政分割现象明显。

综上,空间规律表现为:1.城市群和城市组群之间缺乏良好的契合,呈片状发展。2.辽中南城市群省会城市的综合实力、内部交通结构使得圈层结构紧密,集聚辐射能力最强;哈大齐城市组群省会城市位置较为优越,位于两省中心位置,综合实力较强,区域联系较为密切;吉林中部城市组群省会城市的中心性较强,区域经济联系较弱。

(三)网络图分析

图1 东北城市(组)群经济联系网络

用MapInfo软件绘制网络图,如图1。分析表明:1.在SNA理论中,社会角色的分析能够较为清楚地认识点结构的对等性,确定在结构上对等的行动者类别就可能成为区分正在各种突显角色的一个基础。分析各城市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大连作为第一等级城市且作为东北地区最大港口城市,是东北地区了国际化交流中资源和信息的“源头”;沈阳从整个网络中的位置来看,是东北整体经济联系网的枢纽地区,是经济活动最核心的参与者。长春处在局部中心位置,是局域网的中心,其通达性和经济等级相对较高,起到承接作用。哈尔滨处于哈大齐城市组群与其他两个城市组群“桥点”,突显出其作为省会城市的优势。2.按线的属性来计算,将“<10%”记为1,并依此类推,得出排序分别为: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沈阳展现出对东北强有力的控制能力。同作为第一等级,大连和沈阳的作用在区域和国际尺度上是有区别的。

(四)国际化水平测度

测度东北城市网络结构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这种结构下各城市在等级和作用方面存在差异,用国际化水平来测度这种差异大小。选取17个具体指标,构成城市国际化水平指标体系。在这些具体指标中,有代表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指标,也有代表国际化水平的核心指标。其中基础指标分为:城市规模、经济水平、服务业水平、劳动力素质。核心指标分为:经济国际化、国际交流水平、政府国际化三部分。具体指标分为:人口数量、建成区面积、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电话数、人均邮件业务量、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人数、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科教支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旅游外汇收入、外商直接投资占本地投资比重、住宿餐饮从业人员数、互联网用户数、年入境人数、政府网站语种数。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在SPSS软件中输入17个指标数值,进行 KMO值和 Bartlett检验,得到 KMO值为0.606,证明各因子之间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选取了4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3%,计算出各城市国际化水平得分,见表4。

表2 各城市国际化水平得分

各城市国际化得分的差别表明:各城市国际化得分整体过低,而且等级职能得分与国际化水平得分城市的分布具有一致性等级职能得分中,排在前十名的只有吉林市、铁岭市下降到12和16位,本溪和丹东排名上升到前十。若该区域的国际化程度高,则各城市与大连一样,在区域经济联系中地位低于在国际化中得分。

四、结论及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沿哈大经济交通带的带状分布和省级行政中心圈层分布的结构。为了充分发挥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的带动作用,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中,不仅要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而且要高度重视利用经济手段,通过多种经济杠杆,自觉运用经济规律,指导和调节社会再生产。

2.东北地区应加强互助合作,缩小地区经济差距,避免盲目竞争导致资源浪费。

3.积极发挥沈阳的“结构洞”和哈尔滨“桥点”的作用,在现有良好交通网络基础上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要弱化这种极化效应带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完善联系网络,建立多样化的“桥”和“结构洞”。

4.东北地区的经济融合较差,外资吸引能力不强,国际化联系不够密切。应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的地缘经济优势,同蒙东、俄罗斯东部、朝鲜和韩日建立起超强联系网,以各类资源要素在区域网络内流动为主要承载形式,优化城市网络布局,加快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1]王士君,王丹,宋飏.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群组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1):15-21.

[2]李靖宇,隋雪.关于东北地区实施国际化共同发展战略的定位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2(4):77-80.

[3]李国平,王立明,杨开忠.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2001,21(1):33-37.

[4]韩增林,郭建科,杨大海.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城市流空间联系及互动策略[J].经济地理,2011,31(5):741-748.

[5]孟德友,赵文亮.基于时间距离的河南城市经济联系及其空间结构[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6).

猜你喜欢

组群国际化经济
聚焦港口国际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73个传统建筑组群组团出道!带你活进从前的慢时光
“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QC新七大工具之五:矩阵图法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磁盘组群组及iSCSI Target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