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市农村人口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2-12-29白景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年14期
关键词:哈尔滨市劳动力人口

白景杰

(哈尔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和农村人口的绝对过剩以及人口增长的无限性,已成为影响哈尔滨市农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战略上实现农村人口转移,是哈尔滨市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深层次的问题。2011年哈尔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四个战略重点,其中之一就是农村人口转移。因此,农村人口转移,对解决农业资源短缺,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哈尔滨市农业资源与农村人口转移的基本情况

1.1 土地资源和农村劳动力现状

1.1.1 土地资源基本情况

哈尔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2000年至2009年,全市总人口由941.33万人增加至991.59万人,以平均每年0.52%速度增长。人均土地面积由8.46亩减少至8.03亩,以平均每年0.52%速度递减。全市耕地面积从2004年开始有较大幅度增长,原因是从2004年开始,为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党和政府对种粮农民实行种粮补贴,农民为了得到这些补贴,开始补报所具有的耕地亩数。

1.1.2 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2000年至2009年,哈尔滨市总人口增长了50.26万人,农业人口增长了64.77万人,农村劳动力增长了8.94万人,农业人口的比重超过半数。按照我国的生产力水平,2009年哈尔滨市总人口991.59万人,从劳动力的角度,需要约99.16万农村劳动力即可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而2009年农村劳动力达到244.14万人,仅从静态分析的角度就有约145万劳动力需要转移,而要从农业人口的角度,转移的量就更大。

1.2 农村人口转移的特点

1.2.1 农村人口转移属于不完全转移。受季节影响,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鲜明的季节性特点。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打工。农民转移以离土不离乡,短期务工为主,务工农民参加技能培训的占少数。

1.2.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择业范围狭窄。从转移的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情况看,经过培训的农民只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14.7%。因此,其转移后从事的行业,实际上是一个被动选择的结果。由于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大多数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如建筑、纺织、餐饮等简单的劳动。

1.2.3 农村劳动力转移以省内为主。2009年哈尔滨市农民县域内转移占转移总数的49.8%;转移到县外省内的占转移总数的29%。省内转移占转移总数的78.8%。

1.2.4 劳动力转移拓展了农民的增收渠道。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775.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396.9元,占20.62%,家庭经营纯收入4529.5元,占66.85%,第一产业纯收入4169.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1.53%。可以看出,劳务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贡献力量。

2 农村人口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哈尔滨市农村人口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管理和体制因素阻碍农村人口转移

从哈尔滨市目前的社会管理和保障体制及土地制度等方面看,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农民转移的政策措施,但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管理和保障制度还远没有调整到位。农村劳动力转入城镇,在现行各种社会管理和保障制度的约束下,致使他们无法取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平等待遇。这一方面使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不能长期稳定就业,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者在城镇工作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

2.2 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因素影响农村人口转移

据《哈尔滨统计年鉴》(2010),2009年,在调查6920户9525名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被调查的10.4%,初中及其以下的占89.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27年,相当于初中(教育年限9年)以下文化程度。经过培训的仅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14.7%。这样的文化程度和技能与就业岗位的需求相比,只能满足一部分低技术含量的行业要求,就业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2.3 城市就业条件和城镇化发展限制农村人口转移

目前,城市的就业创业环境尚不宽松,就业压力很大。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没有实质性转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就业人员结构分布不合理对劳动力需求不足等原因,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岗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化程度要求、劳动技能要求等等,提高了农村人口转移的门槛。

3 几点想法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保证。一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促进城乡人员的合理流动。二是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基本政策,维护农民财产权益的基础上,实行土地合理流转,鼓励用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有偿转让土地的经营权。三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壁垒,废除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城乡居民在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城乡居民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证。四是积极推进农村组织体制改革,增强乡镇政府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促进农民在农村各产业的重新分工。

3.2 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农村人口转移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促进农村人口战略转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一是改革农业教育体制,增加直接为农村生产一线培养高等级人才的比例。调整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在政策上应予鼓励,待遇上应予从优,促进专门人才向农业生产一线流动,增加农村高等级人才的比例。二是加大力度尽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保证每名农村孩子都能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减少辍学率。三是发展农民技术教育,特别是抓好农民从业资格证书教育,把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新型农民作为农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教育体系。四是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县以下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应统筹规划,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把培训和农民创业、重新择业等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创业和到其他非农产业择业的技能。

3.3 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为农村人口转移搭建就业平台

城市化建设是实现农村人口战略转移的有效途径。一是发展哈尔滨市。实现农村人口向哈尔滨市的二、三产业分流,使农村人口真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常住人口和永久性劳动者。二是发展中小城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这是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领域。三是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工商贸易及服务功能齐全的集镇,成为农村的集贸中心、加工中心和居住中心,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合理分流农业人口,这是转移农村人口的主要途径。

[1]尹学彬,尹航.关于我国农村人口转移问题的思考[M].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3.

[2]何梅,邓渝淮.农村人口向何处去?—对农村人口转移的思考[M].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猜你喜欢

哈尔滨市劳动力人口
哈尔滨市天丰工具研究所
《世界人口日》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