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资进入交强险:跳板意义更大

2012-12-23龚立伟

中国报道 2012年6期
关键词:跳板交强险外资

龚立伟

龚立伟 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理赔中心车险分部主任

5月1日对中国财经市场而言,含义颇深。

创业板退市制度从这一天开始正式实施,虽然创业板公司真正实现退市恐怕要到两年以后,但它对公众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大到让许多人差点忽略了另一件事,那就是从同一天开始,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中国从事交强险业务。

事实上,和退市等许多制度完善型的改革相比,向外资开放交强险业务对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有着更为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人们普遍关注外资保险机构进入交强险领域后能否实现盈利,能否改变现有市场格局。但是交强险市场本身并不重要,而它作为一块进入金融服务核心区的跳板却意义非凡。从更大范围和更长远周期来看,交强险的对外开放,标志着中国金融领域改革开放再一次迈开了脚步。

划算的市场互换

其实,我们更应关注今年的2月14日。在这个西方的情人节里,中国和美国签署了《关于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这个说明中除了我们熟悉的纲领性口号及诸多原则外,赫然出现了非常务实的一条,即中方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

笔者发现,考虑到从签署文件到正式实施期间会有修改相关法规的程序要走,因此,这次行动过程用时真的很短,令人称奇。两个月相当有效率的运作周期表明了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务实态度。

当然,这样的开放并非没有代价,因此它必然是一种市场交换。我们看到美方在此问题上的“投桃报李”表现在另一个重要市场——银行业。他们表示,欢迎经批准在美国开设分行的中资银行在美开展业务。美方继续承诺,对于中资银行开设分行、支行或收购美国银行机构股权的申请,提供在类似情况下与其他外国银行同样的审慎监管标准待遇。

公平地说,这是一次划算的交换。用互换市场来促进开放是公认的双赢结果。不过,这一切在过去的几年里走得并不顺利。

与金融领域其他行业一样,外资保险公司虽然进入中国市场时间不短,但受限于监管与同行竞争等因素,他们的市场份额少得可怜。根据普华永道的最新报告,外资保险公司在华人寿保险市场的份额约为5%,财产保险市场占1%,均处于亚洲最低水平。

竞争改变市场模样

一味延缓开放并不是个好办法,保险业以往的格局正是如此。那并不是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愿意看到的情形:拥有丰富市场经验的从业机构久久徘徊在主流之外并非市场之福。它意味着市场效率偏低,消费者享受的服务会打折扣,金融资源配置出现了问题。久而久之,不但消费者不能受益,对身处“主流”的公司而言,也绝非幸事,因为它意味着行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单个公司的市场开拓能力也必然出现萎缩。

当然,表面上看,交强险不是一块“香饽饽”,实施5年以来,交强险运营年年亏损,2011年保费收入983.42亿元,同比增长17%,投保率达到了54%,但同年赔款585.32亿元,赔付率已超过80%。也正因为此,开放它的阻力会小一些。

放开亏损的交强险领域有助于让心存怀疑的人们相信,引入竞争会改变市场的模样。此外,交强险虽然不是炙手可热,但在保险行业,却属于“核心”的一部分。对于外资而言,激活这一领域的同时借道进入盈利更为丰厚的商业车险等财险领域就成为必然。

必须指出,开放市场并不意味着简单“让利”,更不意味着“受损”。在循序渐进中开放市场,提升本土企业竞争力,进而提升市场水平是一种现实选择。对外资保险而言,交强险是一块跳板,但并不容易把控,想以更稳健方式获利还需要他们在“跳板”上付出更多努力,因为共享未来蛋糕的前提是,先把蛋糕做到足够大。

猜你喜欢

跳板交强险外资
浅谈一种船用车辆跳板的设计方法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无法投保交强险的电动四轮车发生交通事故,责任人如何承担赔偿责任?
车子没买交强险撞伤行人要全赔吗?
不过是一块跳板
不过是一块跳板
平安高管高薪卷入“交强险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