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是如何留住传统文化之根的?

2012-12-23编译王磊

中国报道 2012年7期
关键词:国学道德生活

编译 王磊

与中国大陆相隔一湾浅水的宝岛台湾,传统文化的根扎得很深。许多小孩三四岁就开始背诵唐诗、三字经。许多人在学书法、古筝、水墨画,以前还流行中国结。清明节,家家户户要上山扫墓、祭祖。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中元节,全台大普渡,祭拜孤魂野鬼。许多台湾人家里都会供奉祖先及神明牌位,逢年过节都要烧香祭拜。

国学在台湾青年一代心中种下精神的根、文化的根,并对台湾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台湾人的儒雅与普及国学教育密不可分。据台湾学者傅佩荣教授介绍——台湾没有“国学热”,因为从来就没有“冷”过。

传统文化=精神信仰台湾的国学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哲学基础,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这个哲学基础,也可以说是信仰,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适合中国人的生活的。有了统一的哲学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道德、伦理与人格的教育也才有落脚点。

许多人认为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上层建筑。其实,儒学真正的本质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儒学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修身。也就是说,社会的安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基础在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健康社会的主流人群,应该奉行的是基本相同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社会才能稳定。而这一切,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而教育中,语文教育最能够承担这个功能。

国学教育重实践台湾国学教育强调的是躬身实践,就是知行合一,要求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非常注意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比如在学《论语论孝选》中的“躬行孝悌”这一主题时,老师往往先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对待父母的,然后从“躬行孝悌”这件事反省自己的言行,学会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思考父母所做的事。

大陆的道德教育注重正面引导,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问题涉及较少。中小学生很难通过对教科书知识的学习提高分析社会道德现状、辨别不道德行为的能力。当他们走向社会时,他们会发现,社会道德生活不但与教科书中讲的有差别,而且很多人也没有按照书上说的那样去做。这反过来会让他们对所学的道德知识产生质疑,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此外,台湾的国学教材还很注重与现代社会生活经验的结合,原文典故后的“析论”部分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伦理意识。比如在论语“言行”篇后的讨论题是:“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而在孟子“存理克欲”篇后,的思考题是:“孟子主张养心寡欲,但发展经济必须刺激消费,如何在寡欲和消费之间取得平衡呢?”这些问题都会促使学生在反省现代社会时获得生活的智慧。

将“传道”作为目标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大陆的语文教育,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死的东西太多,活的东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在国民教育期间,它的教育目标明晰,就是“培养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国民”。这一目标是从培养学生“社会伦理意识和淑世爱人精神”的角度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把经典中的文化精神传播到社会生活中去,把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所以在其《语文课程纲要》中,明确地将“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其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包括过去的私塾教育,除了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外,它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儒家文化的基本就是修身,学问的目的,也是学习做人。这一直是大陆教育体系中所缺乏的。

猜你喜欢

国学道德生活
“垂”改成“掉”,好不好?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生活感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