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塔纳29年:一款车和它折射的城市

2012-12-22颜光明

人民周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上海大众桑塔纳国产化

| 颜光明 |

这不是一款普通的车——这是一个跨度近30年的故事,一个属于那些年代的温情记忆,一个连接了城市命运、文化和情感的纽带。

金九银十,桑塔纳又火了。与往年不同,人们如今关注更多的还是这款车的历史,感兴趣的是它的经历,探究的是它与这座城市、产业和时代的变迁……

走向城市的记忆

桑塔纳(SANTANA)在1983年扎根上海后,不仅成为上海继外滩建筑群之后被国人和世界所熟悉并认同的另一个“符号”,更重要的是,它撬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变革,并使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20多年来,这款朴实耐用的轿车尽管与时尚无缘,却更像一个情真意切的老朋友,它的皮实、耐用和高性价比引得拥趸无数。多年来,有关桑塔纳要退出市场的传闻好多年来从未间断,但桑塔纳始终以供不应求作了正面回答。甚至好多年都不做广告,也不见推广活动,照样卖得很好,成为上海大众历年销量中不可或缺的“基数”。这种“神奇”引发了同行们的思考,就连市场研究者都觉得匪夷所思。

在上海的有车族中,桑塔纳曾是不少人的首选。2000年,上海首次对私人实施汽车上牌额度竞标,民间叫汽车牌照拍卖。现场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中标者选择了普桑。在公众的记忆中,桑塔纳就是走向国民车的首选。

普桑,对于上海人来说,这是继外滩建筑群之后被国人和世界所熟悉并认同的另一个“符号”,它是能够走向城市内心的记忆,融入到上海这座城市中的文化标志……

轮子上的城市

即便是早在1901年汽车登陆上海之前,有关上海是由“轮子”滚出来的说法已被大众认同。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抓住历史机遇,将一个轿车装配项目转变为汽车合资项目,并引起了全国关注,由此引进了一款德国大众最新的轿车,它叫“桑塔纳”。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个车型撬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变革,并使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于是,风生水起,热火朝天,家喻户晓。有人称这是上海的“破冰之举”,不仅圆了上海人实现轿车现代化的梦,一步跨越了与国外30年的差距(上海牌轿车与桑塔纳轿车技术性能上的差距),还开辟了中国轿车工业的新纪元。历史证明,这是上海迈向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化的铿锵脚步。

有专家曾直言:“面对桑塔纳,全国无一家零部件企业可以与其配套,加起来等于零。”这样的尴尬,不仅存在于产业界,就连上海这座曾经的远东明珠都觉得是道坎儿。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于是,桑塔纳的国产化惊动了全国上下,牵动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神经,它不仅事关上海大众合资企业的成败,也在考验上海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产业面向现代化的命运。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明确指示,要动员全市力量支持上海大众,目标是上30万辆轿车的大项目,并列为全市重点工程项目。

引进一个车型,改造一个行业。通过国产化,打下产业基础,谋求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1988年4月,朱镕基接任上海市市长,上任伊始就去上海大众视察。他指出,“我们要的是符合国际标准的国产化,决不能‘瓜菜代’”。这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维,也是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战略调整的重点项目。他深有感触地说:目前中国民用工业产品真正达到了国际水平的屈指可数。上海桑塔纳将要算一个,这是上海的希望所在。

资料显示,汽车产业在拉动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火车头”效应,一直在持续发挥着作用,在产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桑塔纳国产化所做出的贡献。其经验和意义就在于,建立高水平的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和基础。业内人士真切地体会到,有了这样的“体系和基础”,什么样的轿车都可以在中国制造。

1987年7月4日,江泽民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上海市已经将汽车工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把上海建成全国汽车工业基地之一,这个决心过去、现在、将来都绝不会动摇。”

1990年4月18日,在上海大众成立五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时任总理李鹏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从这一天起,浦东的历史翻开了划时代的一页。从那一天起,“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的说法流行于神州大地。同时上海大众的合资成果也展示了它的美好前景,李鹏为此专门题词勉励上海大众,“为发展中国轿车工业而努力奋斗”。

如今,桑塔纳不仅早已实现了90%以上的国产化,老百姓买得起的“国民车”,而且上海大众也早就跨入了年产百万辆轿车的龙头企业行列,建成了我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模范生。截至目前,桑塔纳已经拥有了380余万车主,上海大众累计生产汽车也超过了800万辆。

选择桑塔纳是正确的

2007年底,德国大众原董事长哈恩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上海选择桑塔纳是正确的。他认为,这体现了上海的智慧和眼光。

车型的选择与合资企业的起步至关重要。1978年,当中央批准并允许上海与德国大众发展合资企业时,选择怎样的车型就成了关键点。

“当时大众向我们推荐的车型是高尔夫和捷达。”今年已80岁的蒋昉初曾是上海大众合资项目中负责技术谈判的成员之一。他回忆说,后来我们选择了大众1982年新出的车型桑塔纳。这是一款三厢车型,车身大气,做公务车比较合适。

后来的事实证明,上海的决策者们具有战略眼光,以及前瞻性的超前思维,就连德国专家都不得不佩服。

1982年6月,在上海大众合资谈判中就签订了“试生产协议”,先在上汽组装100辆桑塔纳轿车给有代表性的用户试用,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大众公司派德国专家用试装车在中国不同道路上做路试,进行适应性的改进。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组装成功的桑塔纳轿车钥匙递交到负责上海大众项目谈判负责人蒋涛手中。据当时参与组装的工程人员回忆说,整个组装的过程就像是在做一件工艺品,生产方式与上海牌轿车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前的轿车是“敲”(车壳用榔头敲成)出来的,现在的轿车是“造”(拼装)出来的。

“第一批桑塔纳都分给了中央直属机关和上海友谊车队试用。”相关人员介绍说,试用的反馈意见很好,对桑塔纳质量和性能赞不绝口。消息不胫而走,上门要求试用的单位络绎不绝,组装了500辆都供不应求。从此,桑塔纳质量好的口碑,传遍全国。

从公务车一株独秀,到商务车一车难求,再到出租车一马当先,而后进入家庭一见钟情。桑塔纳几乎贯穿了中国现代轿车产业从建立到形成,再从发展到壮大的整个过程属,且属于硕果仅存的一个品牌。同时也是汽车消费方式从理念到实物的明证。

这是一辆车与一座城市的故事。在专家的眼里,桑塔纳的成功是国产化的成功,而国产化的成功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能力有关,离不开这座城市国际化的视野,海纳百川的气派。这是合资的目的,也是发展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桑塔纳是上海的,也是全国的。它所提供的经验已经成为一种范式和文化现象被载入史册。

猜你喜欢

上海大众桑塔纳国产化
特大型桥梁供电系统国产化改造探讨
元器件国产化推进工作实践探索
ASM-600油站换热器的国产化改进
基于国产化ITCS的卫星导航仿真研究
上海大众汽车 金字招牌是怎样建立的
上海大众斯柯达明锐无法启动
上海大众桑塔纳启动困难
上海大众途观车故障排除5例
桑塔纳3000车冷却液温度偏高
上海大众POLO充电指示灯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