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前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研究

2012-12-18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7期
关键词:都督大将军大夫

张 琛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唐前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研究

张 琛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唐前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以五品以上散官与都督、刺史、州司马的结合为主。这种组合并非任意,表现为高品散官往往与高品职事官结合,低品散官则与低品职事官结合。同时,赠散官与职事官的结合中,职事官的等级的确立会因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官员自身赠官的得赠者是卒前散官与职事官均在三品以上具有崇高地位的人。父、祖赠官则与其子孙的功劳或地位有关。卒前官与赠官之间的阶次变化主要表现在散官与散官之间,进阶幅度一般是一阶。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表现出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均与散官在唐前、后期的地位变化有关。

唐前期;赠二官;散官;位阶

近年来,随着赠官研究的不断发展,唐代赠官研究亦不断深入,作为赠官重要内容的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问题也开始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杜文玉先生注意到宦官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问题[1],吴丽娱先生对赠散官与职事官结合的组合方式、发展方向等进行了说明[2]172-173。因两位先生研究的重点并不在此,故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至今尚无人问津。笔者不揣浅薄,爬梳史料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启示。

唐前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以文、武散官与地方长官的结合为主要内容。

吴丽娱先生认为,赠散官与职事官的组合,以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骠骑、辅国、镇军与都督[2]173的结合为主。同时,吴先生举例说明了赠二品以上散官与都督的结合,从二品散官中,只说明了武散官镇军大将军的赠官情况。需要补充的是,从二品的文散官光禄大夫也是要与都督结合的,如弘道元年(683)薛元超以金紫光禄大夫得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3]卷73,2591可为例证。可见,赠二品以上文、武散官往往与都督结合。

赠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或银青光禄大夫也与都督结合,如:叶法善得赠金紫光禄大夫、越州都督,[4]卷26,172范正言得赠银青光禄大夫、兖州都督[5]158。而银青光禄大夫在所见史料中更多与上州刺史结合,如郑琰得赠银青光禄大夫齐州刺史[6]748;叶慧明得赠银青光禄大夫、歙州刺史[7]卷262,1177;郭云得赠银青光禄大夫、凉州刺史[8]24。以上的齐州、歙州、凉州均为上州,上州刺史的品秩为从三品。可见,在赠三品的散官与职事官组合中,其职事官不仅可以是都督,还可以是从三品的上州刺史。正三品的散官一般与都督结合,从三品的散官也可与都督结合,但更多的是与上州刺史结合。此外,赠三品以上散官与地方长官组合中,地方长官不仅可以是都督、上州刺史,还可以是地方都护,如赞婆得赠特进、安西大都护[3]卷196上,5226。

父祖赠官者中,赠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往往与州(郡)司马组合,如:徐亮得赠朝散大夫、邠州司马[6]593;何罗得赠朝散大夫、普安郡司马[6]650。以上邠州、普安郡均为上州(郡),其司马品秩为从五品下,与朝散大夫结合的州(郡)司马为上州(郡)司马。

需要指出的是,在唐前期赠二品以上散官与都督结合的赠官模式中,都督等级是有变化的。新、旧《唐书》载有太宗朝赠散官与都督组合的两个事例:贞观十三年(639),杨恭仁以特进得赠开府仪同三司与潭州都督[3]卷62,2382,贞观十六年(642),段志玄以镇军大将军、右卫大将军得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3]卷68,2506。这两个事例中,关于潭府的等级,《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三》、《元和郡县志·江南道五》等书均明确记为“中”府。唐太宗朝没有“大”都督府建制,有唐一代也没有潭府升“大”都督府的记载,故潭府在唐太宗朝不可能是从二品的“上”府,只能是正三品的“中”府。至于扬府的等级,开皇末的大总管府有益府、荆府、扬府、并府四府。[9]卷47,1267武德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以洺、幽、并、荆、交五府为“大”府,[10]卷32,894可见,并、荆两府在武德及开皇年间均为大府,扬府在武德年间不为“大”府,但在开皇年间是“大”府。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升荆、扬、并、益为大都督府,[10]卷32,894扬府又为“大”府。至此,扬府在贞观年间应与并府、荆府一样为“上”府。可见,贞观年间赠散官与都督组合的事例中,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与正三品的“中”府结合,正二品的辅国大将军却与从二品的“上府”结合,表明唐太宗朝赠官时,散官与都督的结合较为随意。唐高宗朝赠散官与都督的组合,据新、旧《唐书》传、纪资料的记载计14例,其中13例与散官组合的都督是大都督①荆州都督、扬州都督、并州都督、益州都督是在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的,之前是为“上”府,地位和品秩与“大”府相同,故此处可用“大”都督代称。,仅1例是都督。13例与大都督结合的散官散品均在正二品以上,1例与都督结合的散官则是从二品的光禄大夫。可以说,高宗朝正二品及从一品的散官一般与大都督结合,从二品及以下的散官更多的是与都督结合。唐高宗之后,整个唐前期各朝赠散官与都督组合计有6例②其中1例是赞婆得赠特进、安西大都护。大都护与大都督品秩都是从二品,故在此可将大都护计入大都督行列进行统计。,其散品均在正二品以上,都督皆为大都督。可见,唐高宗朝形成的故事在唐前期得以延续。

综上,唐前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中,散官包括三品以上的文、武散官和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职事官由都督、都护、刺史或州(郡)司马组成。一至三品的文、武散官一般与地方长官诸如大都督、都督、大都护、刺史相结合,从五品下的散官朝散大夫与州(郡)司马相结合。赠散官与地方长官组合中,高品散官往往与等级高的地方长官结合,品级低的散官一般与等级低的地方长官结合。这种结合并非是固定的又会因时代不同发生变化。

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中,受赠者及其卒前官与赠官的阶次变化有探讨的必要。

新、旧《唐书》传、纪资料记载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计23例:杨恭仁以特进赠开府仪同三司、潭州都督[3]卷62,2382;段志玄以镇军大将军、右卫大将军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3]卷68,2506;刘弘基以辅国大将军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3]卷58,2311;豆卢宽以光禄大夫③《唐代墓志汇编》显庆109作:祖宽,左卫大将军、光禄大夫、行岐州刺史赠特进□州都□。可见豆卢宽卒前散官为光禄大夫。、左卫大将军赠特进、并州都督[3]卷90,2921;高季辅以光禄大夫太子少保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3]卷78,2703张行成以右仆射、太子少傅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3]卷78,2705;阿史那社尔以镇军大将军、右卫大将军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3]卷109,3290;唐俭以特进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3]卷58,2307崔敦礼以光禄大夫、太子少师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3]卷81,2748;程知节以镇军大将军④《唐代墓志汇编》开元482作:“祖知节,皇朝镇军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其卒前散官为镇军大将军。岐州刺史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3]卷68,2504李博乂以特进、礼部尚书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3]卷60,2357;许敬宗以特进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3]卷82,2764;契苾何力以镇军大将军、左卫大将军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3]卷109,3294;戴至德以右仆射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3]卷70,2535;郝处俊以太子少保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3]卷84,2800;薛元超以金紫光禄大夫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3]卷73,2591;刘仁轨以特进、文昌左相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3]卷84,2796;苏良嗣以特进知政事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大都督[3]卷75,2630;赞婆以辅国大将军、右卫大将军赠特进、安西大都护[3]卷196上,5226;李素节卒前无官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3]卷86,2827;杨再思以光禄大夫、右仆射赠特进、并州大都督[3]卷90,2919;韦巨源以尚书令同三品监修国史赠特进、荆州大都督[3]卷92,2965;王君以右羽林大将军判凉州都督赠特进、荆州大都督[3]卷103,3192。

从上述23例赠散官与职事官的组合可见,其中22例是或卒前散官有记载、或职事官有记载、或散官与职事官都有记载者,其卒前散官、职事官品级均在三品以上,且散官最高阶也并未到从一品。22例中,有11例是卒前散官与职事官均有明确记载的,其中除高季辅、崔敦礼、杨再思三人的职事官与散官品级相同外,其余8人散官品级要比职事官品级高出一至二阶。可见,散官能更好地发挥本阶地位。此外,这23例受赠者中,李素节与李博乂2人分别为唐宗室的亲王和郡王;段志玄、刘弘基、唐俭、程知节4人为唐太宗朝的凌烟阁功臣;杨恭仁、高季辅、张行成、崔敦礼、许敬宗、戴至德、郝处俊、薛元超、刘仁轨、苏良嗣、杨再思、韦巨源12人为宰相;豆卢宽、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赞婆、王君5人为立有重大战功的战将。可见,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的得赠者身份都极为崇高。

上述23例属于官员自身赠官的常见赠官方式,而父、祖赠官则是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的补充类型。所谓父、祖赠官是指子孙的功劳或资格达到一定程度,朝廷给予其父、祖及先世赠官的情况。除上文所举徐承嗣父徐亮赠朝散大夫、邠州司马;何德父何罗赠朝散大夫、普安郡司马外,还有沈伯藏父沈弘爽赠朝散大夫、扬州司马[8]982;柳嘉泰父柳爽赠朝散大夫、鄜州司马[7]卷351,1575的事例。徐亮、何罗卒前并无官职其子徐承嗣、何德为“唐元功臣”,他们因“子”功而得赠官①《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天宝046中有何罗“会以子功追赠朝散大夫、普安郡司马”的字样。。沈弘爽卒前亦无官,其子官是从三品的成均祭酒有封赠资格。柳爽卒前无官因其孙女是睿宗的柳妃,故得赠。父、祖赠官由于朝廷主要是看其子的功劳或地位,故对赠官者卒前官要求不高。这类赠官方式事例较少笔者仅见此4例,柳爽是外戚赠及祖父,其它3例赠至父,赠官时间均在开元元年(713)以前他们得赠的朝散大夫与上州司马,散官与职事官品级均为从五品下,按照惯例应因品级相同而解散官,而他们并未被解散官,散品在此充当“本阶”角色。

唐前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中,卒前官与赠官的阶次会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卒前官与赠官前、后阶次变化较为规范。在上述23例赠散官与职事官的组合中,卒前职官有记载者22例,卒前散官与职事官均有明确记载者11例,仅记载卒前职事官者5例仅记载卒前散官者6例。卒前散官与职事官均有明确记载的11例中,卒前官与赠官相较,3例进二阶,7例进一阶,还有1例阶次没有变化。仅记载卒前散官的6例中,卒前散阶与赠官散阶相较,均进一阶。从上述卒前散官与赠官散官阶次变化看,有13例进一阶,3例进二阶,1例没有进阶。可见,卒前散阶与赠官散阶的进阶一般在○至二阶之间,以进一阶为主这与同行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日本学者漥添庆文先生认为“将军号与刺史号组合,升一级(相当于散官的一阶)是为正常”。[11]吴丽娱先生也说:“在官员所受职事或散官的最高者之上增加一阶两阶或一品二品视为加等。”[12]418

二是卒前官与赠官阶次升降表现在卒前散阶与赠官散阶之间,与生前所任职事官关系不大。在前述23例赠散官与职事官的组合中,卒前散官与职事官均有明确记载的是11例。这11例中,段志玄以从二品的镇军大将军带正三品的禁卫大将军进一阶,豆卢宽以从二品的光禄大夫带正三品的禁卫大将军进一阶,高季辅以从二品带从二品的太子少保进二阶,阿史那社尔以从二品带正三品的禁卫大将军进一阶,崔敦礼以从二品光禄大夫带从二品的太子少师进二阶,程知节以从二品的镇军大将军带从三品的外州刺史进二阶,李博乂以正二品的特进带正三品的尚书进一阶,契苾何力以从二品镇军大将军带正三品禁卫将军进一阶,刘仁轨以正二品的特进带正三品三省长官进一阶,赞婆以正二品的辅国大将军带正三品禁卫大将军未进阶。可见,从二品散官带从二品职事官与带从三品的职事官都是进二阶;从二品的散官带从二品职事官与带正三品职事官都是进一阶,正二品散官带正三品职事官有进阶或不进阶两种情况,表明卒前官与赠官阶次升降表现在卒前散阶与赠官散阶之间,与生前所任职事官关系不大。同理,前文所述赠官内容中都督等级的变化与赠官中散官的阶次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关,与卒前职事官关系也不大。

自开元十五年(727)[13]卷19,175王君赠特进、荆州大都督后,朝臣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不见于新、旧《唐书》,其它史料记载也较少,唐后期基本消失。吴丽娱先生认为朝臣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的消失与散官地位下降有关,她说:“由于唐代后期以至五代,职事官作为品级和寄禄标准之作用实际已取代散官,所以赠官体系中散官同样也愈来愈不作为给赠的依据,”[12]436以此为基点她又指出:“唐朝安史乱后,赠官者大都只赠以职事官,已经很少有赠两官的情况,”[2]173吴先生在此所论赠二官指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否则前述赠官者大都赠以职事官就失去了意义。吴先生指出了散官在唐代前、后期的地位之所以变化,是朝臣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在唐后期趋于消失的原因。笔者以为,散官在唐代前、后期的地位之所以变化,还是唐前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所表现出诸特征的根源。

前已述及,在唐前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中,往往有高品散官与等级高的地方长官结合低品散官与等级低的地方长官结合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出现与散官的本阶地位确立有关。自贞观十一年(637)始,唐太宗规定文、武散官是为“本品”,散官正式充当了本阶的作用。散官地位越高与职事官的结合越紧密,尤其是高级散官中的“贵阶层”和“通贵阶层”更是如此①马小红认为:散官有高级散官与低级散官两种。高级散官中二品以上散官为“贵阶层”,三品至五品散官为“通贵阶层”。(马小红《试论唐代散官制度》,《晋阳学刊》1985年第4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中的散官均来自这两个阶层。“贵阶层”与“通贵阶层”的地位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在散官与地方长官组合中更多的表现在对地方长官的结合上。“贵阶层”的散官较多的与大都督、大都护等地方长官结合“通贵阶层”的散官往往与都督、刺史等地方长官结合;特殊情况下,通贵阶层的最低层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只与州司马结合。当然这种结合的形式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其间会受其所处时代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卒前官与赠官阶次变化的特征也与散阶本阶地位有关。由于卒前散阶不低于职事品级在职、散合一的条件下,散官起到了充当本阶的作用。赠官散阶不低于地方长官的品级,赠官中的本阶以散阶为依据。因此,卒前官与赠官的阶次变化表现为散阶之间的升降,与卒前官中职事官和赠官中地方长官关系不大。

受赠者地位也来自于散官本阶作用的充分发挥。二品以上散官属于“崇官盛德,罢剧就闲”[10]卷34,933的“贵阶层”,故平时不轻授,死后不轻赠。这样,就可以解释受赠者身份崇高的原因了。唐初赠官较为严格,赠官散阶与卒前散阶升降大致在○至二阶之间,父、祖赠官大多只赠及父,形成了唐前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的特色。

需要指出的是唐后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的消失与散官的滥授相关。由上文考释知,唐前期朝臣赠三品以上散官与职事官组合中,得赠者身份都极为尊崇,其卒前职事官与散官品秩一般在三品以上,赠官品阶也在从一品至三品之间,从卒前散阶到赠官散阶一般升一阶。可见,赠官的空间相当狭窄,这就要求三品以上的散官官阶在赠授时要比较严格的,因为一旦出现散官滥授的情况,三品以上官员可轻易进阶至开府仪同三司这一最高阶次,散官便无阶可赠,赠散官与职事官的组合也就不存在了。从另一角度看,卒前官是以散官充当本阶作用为前提的,散官若泛阶、滥化就会丧失本阶作用,从而出现职、散分离的情况,赠官便不再以散官为依据而以职事官为依据了,赠官自然也就赠职事官了。所以,在这种赠散官与职事官的组合,要求无论是卒前官还是赠官,都要散官遵循严格的考叙。但是,散官在唐高宗朝已开始出现泛阶现象,好在这种现象不甚严重,散官进阶至三品、五品仍要受诸多限制,泛阶现象未普遍触及散官的“贵阶层”,故仍有赠散官、地方长官组合的出现。安史之乱时,“府库蓄积,朝廷专以官爵赏功,诸将出征,皆给空名告身。自开府、特进、列卿、大将军下至中郎、郎将,听临事注名。由是官爵轻而货重,大将军告身一通,才易一醉。凡应募入军者,一切衣金紫,至有朝士仆衣金紫,称大官,而执贱役者。名器之滥,至是而极焉。”[14]卷219,7023-7024散官中的开府、特进这样的“贵阶层”也进行滥授,普通的士兵皆可衣金紫,其散品已达三品以上。可见,散官泛阶滥化现象已经十分严重。洪迈也说:“唐自肃宗以后,赏人以官爵,久至浸滥,下至州郡胥吏军班校伍,一命便带银青光禄大夫,殆与无官者等。”[15]卷5,275更加严重的是,散官的滥化并非因战事实行的权宜之策,而是一直持续了下去。德宗时期,“其勋散爵号三者所系,大抵止于服色资荫而已,此所谓假虚名而佐实利者也”,[14]卷230,7418散官已不再具有本阶地位。泛

阶化与散官滥授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卒前职事官、散官都在三品以上、地位崇高的人来说,生前散阶很快至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死后就没有赠散阶的必要了。二是散官失去了充当“本阶”的作用,赠官内容也就由散官转向赠职事官,朝臣赠三品以上散官与职事官的组合在唐后期也就基本消失了。赠朝散大夫与上州司马组合的消失也与散官滥受有关。散官滥授使散官失去本阶地位,同为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与州司马会因品级相同解散官,赠官以州司马的形式存在。这也是笔者所见史料中赠朝散大夫与州司马不见于唐后期的原因。可见,唐后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的消失与散官的滥授有关。

[1]杜文玉.唐代宦官世家考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

[2]吴丽娱.丧葬令研读笔记三篇[C]∥唐研究第十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吴钢,等.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6]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清)董诰,等.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唐)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0](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1](日)漥添庆文.关于北魏的赠官[J].文史哲,1993,(3).

[12]吴丽娱.唐代赠官的赠赙与赠谥[C]∥唐研究第十四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唐)张说.张燕公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5](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续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

A Research on the Union of the Sinecures and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On the Front Half Time of Tang Dynasty

ZHANG Chen
Department of History,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China

The union of the sinecures and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on the front half time of Tang Dynasty is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sinecures and the Dudu position,the post of the prefectural governor,si ma of the post of the prefectural government.This union is not optional which have a level and affected by the influences of the Times.The officer who get the zeng guan is the man who get the high status.The sinecures and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of the officer are all over three grade.The zeng guan of father and grandfather from the credit of the son and grandson.grandson.The differences of the zu qian guan and the zeng guan is in the spread of the sinecures.Level changes is in the two levels,the status of the sinecures determines their features and the direc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the front half time of Tang Dynasty;sinecures;zeng er guan;government official ranks

K242

A

1000-5072(2012)07-0123-05

2011-10-14

张 琛(1982—),男,山东济宁人,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研究方向:隋唐五代史。

[责任编辑 王 桃 责任校对 吴奕锜]

猜你喜欢

都督大将军大夫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苏孝慈墓志》再考
——兼论北周府兵军职都督的勋官化问题
害怕别人知道
大将军搬砖
《重庆镇总兵加赠都督同知任勇烈公传》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考论
进步太快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大将军”也写诗
间接性失忆
总督都督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