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不事稼穑的“小康村”(纪实文学)

2012-12-10口洛桑多吉

云南林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河东纯收入芒果

口洛桑多吉

在稻谷飘香、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我边拍摄边走进位于华坪县河东水库东岸的九组。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掩映于绿海中的那一幢幢错落有致、蓝瓦白墙的农家院落和那一排排整齐而别致的别墅式的崭新房屋,还有那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芒果林。让人一看便知道这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村落。也难怪该村组被当地县委、政府誉为“小康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河东九组发展以芒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根据他们村受传统农业思想束缚严重,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徘徊于1000元左右的状况。共产党员、村民小组长付思海,经过一番深思远虑后就大胆鲜明地提出一条发展思路:要奔小康,必须摒弃传统农业思想,把那些低产量、低效益的山地统统拿出来种植芒果,走绿色产业致富之路。因为经他们实验,只有芒果才最宜该村的自然条件。紧接着他又经村民大会商议同意后,决定每年从村集体煤矿承金包中拿出资金来补助给退耕种植芒果的农户。

2002年以后,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在华坪县逐年实施,犹如一缕暖融融的阳光照亮了这个超前已经实施退耕还林的九组。当地林业部门按照退耕还林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要求,先后给九组235.8亩的退耕还林任务。从此以后九组的芒果产业发展如插上翱翔云天的翅膀,全面进入快车道。他们不仅完成了上级赋予的退耕还林任务,而且全村各家除留一块蔬菜地外,自觉地把所有田地都退耕建成芒果林,由此九组就成为华坪县乃至丽江市第一个整村农民彻底摆脱世世代代靠种庄稼生存历史的村。

“芒果产业是引领我们村致富的‘旗舰’,芒果树是我们的‘摇钱树’”,这是九组所有村民逢人就说的一句话。正是这棵芒果“摇钱树”,使九组村民的收入像芝麻开花节节高。2010年九组的芒果面积已达1200亩,挂果面积虽然只占48%,但当年的销售收入就已达150余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17万元,其中芒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85%。果农黄荣全说:“今年因春季受冻害的影响,芒果产量有所减少,但我家由于挂果面积比去年多,芒果收入达到9万余元,与去年相比收入还略有增加。”近几年,这个小小的村组生产的优质晚熟芒果已经打进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和呼和浩特等大城市。

“芒果产业之所以成为既能富民,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双赢’绿色产业,全靠科技支撑”,付思海如是说。事实也的确如此。九组村民早已经把“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扎根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如同芒果之树根扎入深层土壤。他们认为,世上没有无本之生意,学科技也如此。如果今日舍得花点小钱,请专家教授传授科技知识,或有的放矢地到外地学习取经,并将其运用于自己芒果生产实践之中,来一个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那未,明日就可以从芒果树上摘得“金元宝”,这一本万利之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学科技用科技在这个小山村已蔚然成风。九组99%的男人,85%的女人都已经娴熟地掌握了芒果种苗的选择、移植、嫁接、薅锄施肥、修枝整形、疏花疏果、防治病虫害以及给果实套袋等技术。不仅如此,近几年,九组人还做起了芒果技术输出的事情。每年三、四月对于九组来说是“农忙”时期,既要打理自家的果园,又要到外乡搞技术输出服务。而请求为其技术服务的也络绎不绝,拥有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九组人,已成为附近农村的“香饽饽”。芒果嫁接能手王宗林说:“我每年外出干芒果嫁接技术服务的时间不足两个月,却能挣得万余元。”诸如此类的事在九组人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九组人还凭借其依山傍水、环境良好的地理优势,先后兴办起6个农家乐山庄。这样,既可以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使赋闲的人有事可干,又走出了一条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新路子。因为此地有山有树有水,茂林修竹,空气清新,道路通衢,所以农家乐山庄的生意也持久地红火,其收益也不菲。

当河东九组摒弃传统农业不事嫁穑,而靠绿色产业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康村时,这个村的“掌门人”付思海也已经成为一名“全国劳动模范”。

也许山区的农民都有个不靠稼穑生存、发展的梦想,而河东九组却率先将这个梦想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河东纯收入芒果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我才不要穿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会剪影
小洞会“咬”人
小洞会“咬”人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农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纯收入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河东楹联网2011年“杨柳杯”第六期、第七期擂台赛终评结果
河东楹联网擂台热身赛终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