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粗茎秦艽高产栽培技术

2012-12-09沈文倩严世武

云南农业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杂草病害栽培

沈文倩,严世武

(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

粗茎秦艽 (Gentiana crassicaulisDuthie ex burk.)为龙胆科龙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典收载中药品种,为云南道地常用大宗药材,野生分布于滇西北海拔2 600~3 900 m的草地或湿地边缘,针阔叶混交疏生林下和林地边缘地带也有分布。秦艽以根入药,味辛、苦、性平;具有祛风除湿、退虚热、活血舒筋、清热利尿等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黄胆、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小便不利等病症。

20世纪80年代,粗茎秦艽进行野生种变家种的驯化栽培取得了成功,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工栽培秦艽药材完全取代野生药材,据2011年不完全统计,云南省西北部的迪庆州维西县、丽江市玉龙县、大理州剑川县、怒江州兰坪县的秦艽种植面积达3 333 hm2以上,产商品秦艽6 000 t以上,农民种植秦艽的收入达1.2亿元以上。粗茎秦艽的推广种植,在满足药材市场需求,促进高寒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及野生资源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但各地种植秦艽的方法、技术水平还存在差异,比较而言,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迪庆州维西县永春乡的秦艽种植较规范,产量高,质量好。2年生平均产量 (干品)达 2.7~3.3 t/hm2, 3 年生平均产量达 3.75~4.2 t/hm2。其它地区种植秦艽的规范化程度要低一些,平均产量在1.2~2.25 t/hm2,有少数地区还处于半野生管抚状态。为提高滇西北地区秦艽种植的整体水平,切实增加种植农户的收入,现将玉龙县鲁甸乡、维西县永春乡的秦艽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栽培环境

选择海拔2 500~3 200 m (低于2 500 m病虫害发生严重,高于3 200 m收获年限长),年平均温度8~12℃,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缓坡地 (育苗可以选择坡度为5°的平缓地,大田移栽要选择坡度为8~20°的坡地),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或壤土种植秦艽。平地栽培雨季积水易发生根腐病;土壤贫瘠、粘重秦艽生长不良,产量低。

2 翻耕整地

秋季雨水结束后翻耕,深35 cm左右,将杂草埋入土垡中。来年3月 (移栽前)再翻耕,捡出残根杂草,细碎土壤。结合耕翻施入农家肥30 t/hm2、过磷酸钙 600~750 kg/hm2。

做厢 (育苗)要求厢宽1 m,厢高15~20 cm,作业道宽35 cm,厢高可根据当地的土壤墒情而定。厢面要平,无大的土粒,有利于浇水,厢边可垒高一些;起垄 (大田移栽)要求垄宽35 cm,垄高30~35 cm,作业道宽30 cm。

3 育苗

3.1 育苗时间

粗茎秦艽发芽适宜温度为18~22℃,秦艽产地一般5月中旬可以达到该温度范围,秦艽育苗除温度外,还要考虑水分因素,云南的气候特点是冬、春季节少雨干旱,稳定的降水时间是在6月初以后,所以秦艽育苗时间应选择在6月15日以后比较合理。

3.2 种子选择和催芽

秦艽种子千粒重在0.28~0.38 g。种植密度为15~18万株/hm2的商品秦艽植株种子,其千粒重均在0.3 g以下;种植密度为7.5~9万株/hm2的专门留种田种植的秦艽,其千粒重均在0.35 g以上,生产中使用的种子应作专门的培育。播种前15 d作种子催芽处理,温汤浸种或用赤霉素浸种均为有效的种子预处理方法, 即用水温 30~35℃或 50×10-6赤霉素浸种 8 h, 然后按种子与湿沙1∶30的比例作层积处理,15 d后选择雨后土壤湿度达到播种要求时播种。

3.3 播种

播种量为15 kg/hm2(种子与湿沙的重量为450 kg/hm2),将种子均匀地撒播在厢面上,覆盖0.3 cm的细土或配制好的育苗肥,然后盖5 cm厚的松针用于保湿。

3.4 幼苗期田间管理

水分管理。播种后已进入雨季,一般湿度能满足幼苗生长要求;特殊干旱年份,要检查土壤的干旱程度,表层土壤发白应补充水分。

除草、施肥。适时拔除杂草,除草要除早除小,不让杂草 “吞噬”幼苗。8月后,可视土壤肥力情况,追施尿素和复合肥各75 kg/hm2。

病害防治。幼苗病害有叶斑病,其症状是叶片上发生黄褐色圆形斑块,并出现不规则的环圈,发病前可用代森锌和波尔多液预防。

4 移栽

4.1 移栽时间

移栽分春栽和秋栽,春栽在3月上旬至秦艽幼芽萌动前;秋栽在11月中旬后至土壤封冻前。

4.2 移栽方法

垄栽时每垄栽2行,盖土5~6 cm,株行距15 cm×20 cm,种植密度16.5~18万株/hm2。土壤墒情好,移栽后直接盖膜;土壤墒情差,移栽后浇透水再盖膜。

4.3 盖膜

高寒山区气候凉爽,地温较低,野生状态下生长的秦艽要5年以上才能采挖。地膜覆盖栽培是秦艽获得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选择黑色地膜,膜宽75 cm,先栽苗,后盖膜,栽一垄盖一垄,封严盖实。

5 田间管理

5.1 破膜引苗

秦艽一般在4月初开始出苗,低海拔地区的先出苗。发现有幼叶顶膜,应及时破膜引苗,引苗后周围盖土封严,防止杂草滋生。

5.2 水分管理

地膜覆盖栽培,水分一般可以满足秦艽的生长。如遇干旱,需进行人工浇水。雨季要注意排水。选缓坡地种植,一般不易积水;平地栽培易积水,导致秦艽根部病害发生严重。

5.3 松土、除草

地膜覆盖栽培一般不需松土,杂草也比较少,只在秦艽苗的周围 (薄膜破口处)和作业道内有杂草滋生。秦艽苗周围的杂草可人工拔除,作业道中的杂草可使用除草剂除草。

5.4 追肥

整地时施足底肥是栽培秦艽获得高产的保障。在生长期要勤查看苗情,发现秦艽苗发黄、瘦弱时要及时追肥。可用尿素和复合肥各75 kg/hm2在两行秦艽的中间穴施。

6 病虫害防治

6.1 叶斑病

症状:叶片上产生长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灰白色,病斑边缘褐色,较宽略隆起,大小不一,病斑背面灰褐色,略凹陷,病斑上分布不均匀群聚小霉点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种苗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发病,病害发生发展与雨水关系很大,一般在生长中、后期高温多湿季节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轮作和间作,发病初期喷施65%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万霉灵600倍液,隔10~14 d喷1次,连喷3次。

6.2 锈病

症状:病害主要危害秦艽叶片,夏孢子堆积在叶片正面。发病初期叶表皮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逐渐变为黄褐色,后期隆起呈小脓疱状,表皮易破裂,向外翻,斑点聚集成圆形或椭圆形;秦艽锈病以冬孢子越冬。冬孢子堆多生于叶正面,散生,黑褐色,突破表皮。

发病规律:锈病多发生于8月至10月,在雨水较多年份和低海拔种植区发生严重,严重时叶片变黄,植株枯萎。一般砂壤土发病率较高;田间管理粗放,感病植株残体在枯萎后若不及时清理消毒,则发病率高,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 kg/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25~337.5 g/hm2对水 675~900 kg喷雾。

6.3 根腐病

症状:发病初期,根部或茎基部为暗褐色,地上部分叶色逐渐暗淡变黄,出现萎蔫症状,强光下更为明显。发病中后期,病部颜色逐渐变为深褐色至黑色,发软甚至腐烂。地上部分表现为生长减弱直至干枯,严重时成片死亡。

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少数烂根干枯后呈黑褐色。在烂根与健根交界处的断面上可见黄色侵染线。一般土壤板结、低温多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情况下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避免田间积水,发病初期用8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50%百菌清800倍液,每隔7~10 d喷施1次,连喷3次。

叶斑病、锈病、根腐病均属于真菌性病害。防治真菌性病害主要是采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种植前对地块进行选择,对土壤、种子和种苗进行消毒,生育期进行化学防治,并及时清理病株,保持田园清洁等。

6.4 虫害

秦艽虫害发生相对较轻,苗期主要有蚜虫、小地老虎等危害,大田期有蛴螬和蛞蝓危害。蚜虫多于春末夏初发生,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300 ml/hm2对水750 kg喷雾防治。发现秦艽大田有地下虫害时,播前用0.5%辛硫磷颗粒剂(或乳油)37.5 kg/hm2喷施地表,立即耕翻,耙耱平整。秦艽生长期内也可用辛硫磷或敌百虫拌麦麸制成毒饵诱杀。

7 收获、加工

地膜覆盖栽培秦艽2年生即可采收。11月后,先割去地上部分,然后挖根,避免挖断挖伤,尽可能保持根部完整,除去基叶、须根,抖净泥沙,在室内“发汗”1~2 d,使根内水分往外渗出,使之干燥均匀,以主根基本干燥、稍带柔韧性为度,然后再摊开晒至全干,边晒边理顺根系,芦头留0.5~1 cm长,使根系直顺,捆成重量约1 kg小把袋装贮藏。

致谢:本文在云南省农科院药植所李绍平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

猜你喜欢

杂草病害栽培
拔杂草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春季番茄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洪洞:立即防除麦田杂草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莞草栽培、编织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