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练中跳水运动员视网膜脱离的防治探讨

2012-11-15张小玉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游泳 2012年4期
关键词:裂孔冲击力视网膜

文|张小玉(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跳水队是世界跳水界的“梦之队”,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跳水运动员一直引领世界跳坛,为世界跳水运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辉煌的背后,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从70年代开始,中国跳水界出现了一个困扰教练员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因视网膜损伤而影响身心健康,从而影响跳水运动事业的发展。

1988年女子跳台冠军许艳梅因视网膜病变提前退役;1992年奥运会男子跳台冠军孙淑伟,因其在技术巅峰状态时期接受视网膜裂孔治疗,使其技术水平下降,从而影响参加1996年的奥运会,使我国在男子跳台这个强项上痛失冠军。还有一批不为人知的选手由于视网膜损伤而停止训练,甚至带来终身残疾。进入90年代,中国跳水运动员的视网膜损伤已成为跳水运动各类损伤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中国跳水运动一种特有的职业病。至90年代,运动员视网膜损伤人数急剧增加,平均年龄呈明显下降趋势。相反,运动员从专项训练开始至受伤这段时间,训练年龄基本稳定在5年左右,这不仅反映了运动员开始训练的年龄越来越小,也反映了视网膜损伤与一定的训练年限及这期间的训练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视网膜损伤年龄下降与我国参训运动员年龄基本呈正比例关系。

视网膜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是视器的感光和传导系统,也是视觉神经的末梢组织,在完成视功能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视网膜也是代谢非常旺盛的组织,其耗氧及糖原分解能力超过全身其他任何组织,因此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当眼压升高超过视网膜和筛板的自身调节功能时,即引起视网膜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视网膜、筛板、视神经供血不足。缺血引起视网膜营养不良、无氧代谢亢进,导致视网膜能量代谢异常,促进氧自由基大量产生,其后果必然导致视网膜细胞损伤。

视网膜脱离主要是指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是视网膜脱离的起因。跳水时水面拍击眼睛容易造成眼底挫伤,由挫伤形成的视网膜裂孔或锯齿缘离断直接引起视网膜脱离。眼睛的组织机构特点和跳水运动的特殊性是造成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病因。研究表明:跳水运动员视网膜损伤的发生与训练方法、训练水平、跳台高度、训练强度、训练年龄等紧密相关。跳水是一项很特殊的体位为头下脚上的运动。普通人极少会头低于心脏,更不会头下脚上,而跳水运动员所有的技术训练都是在头下脚上的状态下进行的。人直立时眼高于心脏30厘米左右,倒立时眼低于心脏,这会使眼底静脉压及其组织压升高。练习“控倒立”、“倒立爬行”等动作和悬吊保护带拉起练习头部入水动作时,运动员在长时间的倒立加闭气状态下用力,胸腔压会大大增高,这会使眼底静脉压更高。长久如此会使视网膜受损,发生渗透性改变和痉挛、视网膜组织水肿或囊样变性,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产生裂孔并导致视网膜脱离。如10米跳台的第六组动作,运动员必须先在台上控倒立3秒,而在台下一练就是上万秒,这自然容易导致眼底血管和视网膜损伤。

跳水运动员头朝下入水时,水面拍击眼睛的冲击力极大。以10米跳台为例,据有关资料,从10米高处自由落体114秒到水面,瞬间所受水冲击力大约是人体重的10倍,50公斤重的人所受到的冲击力约为500千克的力。按头部触水面积100平方厘米计算,其压强达每平方厘米5000克,每只眼睛触水面积按2平方厘米计,所受的冲击力为10千克。眼球在瞬间受到如此冲击力,会引起眼内液体剧烈震动,对周围组织产生很强的牵引力。在冲击力作用的瞬间,眼球突然变形,前后径缩短,球壁向侧面膨隆,玻璃体基底部组织因缺少弹性不能随球壁延伸,因此当它受强力牵拉时最容易引起锯齿缘部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

毫无症状的细微损伤在不断的训练比赛中长期积累,渐渐加重,逐步发展成为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损伤——这是运动损伤不同于其他损伤的重要特点。这一过程中,运动训练起着明显的催化作用——水的反复拍击易使眼球挫伤,造成视网膜水肿、变性及出血坏死等。成千上万次的入水训练,甚至眼球震动和眼外肌的运动,都可发生视网膜裂孔和形成视网膜脱离。运动员一次训练课就会受到水面对眼睛上百次的冲击(拍击),一年就是上万次,一练就是几年十几年。这样长期大量反复的冲击(拍击)是造成视网膜脱离的直接原因。

目前,运动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预防和治疗视网膜损伤和脱离。

封闭视网膜裂孔的方法包括电凝、冷冻、激光光凝,其中电凝封孔疗效比较可靠。因其设备价廉,并可用于穿刺放液,国内仍有少数单位使用。但电凝不能于直视下进行(可致巩膜坏死、反应性葡萄膜炎、玻璃体浓缩等),且再次手术困难。目前国内外已普遍采用冷冻封孔以替代电凝。尽管广泛冷冻可严重破坏坏血2视网膜屏障,刺激PVR形成,关键在于合适地掌握冷冻量,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激光治疗因损伤小、副作用少,故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尤其是眼内光凝的方法得到逐步推广。

低反应巩膜植入物的开发应用也是治疗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进展之一。生物材料包括自体与异体、同种与异种的新鲜或保存材料,国内曾有不少单位应用,但均因各种缺点和不足而被高分子材料替代。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硅胶、硅海绵及水凝胶。硅海绵因其感染、脱出率较高,近些年仅用于马蹄形裂孔的放射状外加压,尤其是赤道后裂孔。水凝胶具有硅海绵的优点,且微孔小,不易发生感染,有取代硅海绵之势。

选择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手术是决定术式的原则,因此用巩膜外加压和环扎术以替代既往采用的巩膜缩短、层间加压术在业内已达共识。

同时,实行教练员、运动员、医生三结合的防治步骤,以提高防治跳水运动员易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质量。

首先要早期发现。尽管该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困难,但抓住眼部不适、闪光与飞蚊症和视野中出现黑影这几点,早期症状还是有迹可寻的。医生要加强寻诊问诊,更重要的是以群防群治的观点普及宣传,让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视网膜脱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培养他们对这一疾病早期症状的觉察能力。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到专科医院检查;一旦确诊,立即治疗。

其次要早期治疗。视网膜脱离可直接使细胞受损,如不及时复位可发生萎缩变性,造成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所以必须尽快手术,手术越早愈后情况越加。对发现的裂孔要及时修复封闭,以防发展为视网膜脱离。

第三,要注重术后恢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训练量,逐步提高眼底对训练的适应性,并密切观察,切勿突然加量,这样容易使视网膜的旧伤复发或造成新的损伤。

第四,定期检查。视网膜脱离发病隐蔽,发展缓慢,早期症状亦不明显,不易被察觉。眼科的定期检查对发现视网膜病变是十分重要的。为此,一定要把定期检查作为跳水队的一项制度定下来,至少每年1次,对发现有病变的队员应至少每隔3个月到半年检查1次。

第五,加强适应性训练。近几年来,跳水动作难度系数逐年增高,参加训练的运动员年龄日趋减小,为加强青少年眼睛对运动中静脉压升高和水面拍击的适应能力,一定要注意运动量从小到大,训练时间从短到长,跳水高度从低到高,动作难度从易到难等适应性训练,以有效地预防视网膜损伤的发生。

第六,科研、医务、教练三者紧密合作,共同加强辅助器械与眼部保健食品的研发,达到保护眼睛,预防训练过程中视网膜脱离高发的目的。

猜你喜欢

裂孔冲击力视网膜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得了食管裂孔疝怎么办
如何防治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效果和安全性
眼前有闪光、黑点、视物模糊,警惕视网膜脱落
胜者姿态CHECKMATE
视网膜脱离能治好吗
总是烧心,当心食管裂孔疝
有种胃病,用药治不好
落石冲击破坏特性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