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元杂剧中的婢女梅香

2012-11-06刘琪莉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梅香婢女元杂剧

刘琪莉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论元杂剧中的婢女梅香

刘琪莉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元杂剧中的角色常常有特定的称谓,而婢女则多名为梅香。虽然同为婢女,但是每个梅香却各具特色,她们时而促成美好姻缘,时而对小姐给予清醒的当头棒喝;一方面是闺阁小姐的代言人,一方面又谨遵老妇人的言语。梅香具有自己的立场,她是一个类型化人物,所以有必要对这个角色进行分析,以便我们更全面了解元杂剧的独特魅力和特定角色的价值意义。

元杂剧;婢女梅香;人物形象

有元一代,虽然短暂,甚至如同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里所说的是一个“蒙古人的插曲”,可是其文学成就元曲却与唐诗、宋词不相伯仲。元杂剧作为戏曲是由演员化妆登台表演的代言体,吴重翰在《元曲的角色》中把元曲的角色分为两大类:一是角色的正名,如正末、正旦、净、丑等;二是非角色的正名,如孤、张千、抵候、店小二等。而梅香正是属于第二类非角色的正名,“本身非角色名,只以其扮演的人物而名之”[1]。在元杂剧中常常可以看到梅香作为婢女登场,跟在小姐身后,有时甚至促进情节的发展。婢女梅香在《全元曲》戏曲中一共出现了41次,篇目如下表所示:

表1 《全元曲》戏曲中婢女梅香出现的篇目统计

下面将从婢女梅香的命运、人物形象的类型归纳和人物形象类型化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 婢女梅香的命运

梅香这个小婢女,在不同篇目中拥有不同的命运。首先,梅香总是由扮正旦的小姐引上台的婢女,是小姐佳人和书生才子一见钟情的见证者。苦于礼教身份的小姐不能表露自己对书生的爱慕,因而日益消瘦,善于察言观色的梅香知道了小姐为情所困的事实后,主动担当起传笺递书之事,甚至促成小姐和书生的幽会。最后当事情被揭穿之后,梅香仍然可以说服老夫人认可这桩姻缘。在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中,小梅香都成了红娘,其中又以“小西厢”《㑇梅香骗翰林风月》为代表。㑇梅香樊素“年一十七岁,与小姐做伴读书。他好生的乖觉,但是他姐姐书中之意,未解呵他先解了,那更吟咏写染的都好,一番家使他王公大人家里道上覆去呵,那妮子并无一句俗语,都是文谈应对。内外的人,没一个不称赏他的。因此上都唤他做㑇梅香。”在这里,梅香是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还能随机应变的小丫头。

其次,在公案戏中的梅香是十分可怜的,她充当被杀害的角色。如《小孙屠》中,梅香安安分分地服侍主子李琼梅,可是李琼梅从良嫁给孙必达后,又在孤寂中和旧相好朱邦杰鬼混,并想做长久夫妻,于是设下毒计,朱邦杰杀了婢女梅香,并残忍地割下人头,换上李琼梅的衣服,告到官府,陷害孙必达杀妻。李琼梅对于一直服侍自己的梅香居然这样无情,还自白道:“奴家当脱得花门柳户,与孙官人为夫妻,止望尽老今生百年,谁知它朝夕殢酒。不是奴家设此一计,把这梅香杀了,和朱外郎共同一处,多少是好。”婢女梅香在这里是死不足惜的牺牲品。可是,梅香面对这样的命运,即使变成了鬼也要作最后的抗争——报仇,梅香的鬼魂和孙家两兄弟一起去捉拿朱邦杰和李琼梅,并告冤情于开封府,终于沉冤昭雪。这是一个化鬼报仇的梅香,相对于同样被杀的《钱大尹智勘绯衣梦》、《冯玉兰夜月泣江舟》里的梅香更生动形象,表现出了梅香的勇敢及对悲惨命运的抗争。正如她自己的唱词:“休想我死心塌地,有一朝天地轮回,我那从前已往冤仇记。你好忘恩义,李琼梅,到阴司,万剐凌持”,“使这般狼儿识,眼将咱一命倾”,“冤仇须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说到底,梅香只是一个婢女,是一个仆人,在许多时候她是没有话语权的,她是老夫人和小姐的传话者,有时对如同行尸走肉的傀儡。在《温太真玉镜台》中正是如此,老夫人说什么,她就干什么,奴性十足,甚至看不出一点她的想法,如果这也是性格,那么她就是千依百顺的良民。不过考虑到元杂剧的体制问题就可知道,不是旦角的小梅香有时只是跑龙套的角色,露脸已是不易,又怎么可能拥有和旦末一样丰富的台词。所以在有限的言语动作中通过不同篇目的反复出现,而让人记起的小丫头,她们或伶俐或老实,有时一字不言有时又语出惊人,她们拥有共同的名字——梅香。

2 小婢女的独特魅力

2.1 姻缘的促成者

“我是小梅香,好片热心肠。全凭诗一首,送与有情郎。”元曲中纵使是天大的好姻缘也需梅香的帮忙,她不仅是递笺的关键人物,陪伴小姐去幽会的把风者,更是好姻缘的促成者。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中的游园一节,是梅香率先发现书生马彬,“姐姐,兀那东墙上看的是一个秀才!”然后小姐秀英才看见马彬,双方一见倾心,才有了后来的简帖。同样在《张生煮海》中,也是梅香先听见张生的琴声,“姐姐,那里这般响?敢是这寺中有人弄甚么响?姐姐,你试听咱”,“原来是个秀才在此抚琴,端的是个典雅的人儿也。姐姐,休说你知音人,便是我也觉的他悠悠扬扬,入耳可听。果然弹得好也。”无论梅香是否有意,但是最初才子佳人的相遇也有她的功劳。

小姐居于深宅大院无法表达自己的爱恋,梅香作为婢女行动相对自由,不必拘于内室,这为她传笺带话提供了可能。《绯衣梦》中王闰香与李庆安指腹为婚,后来李家贫困,王半洲想悔婚,而王闰香却不同意父亲的做法,但也没有什么办法。此时,“(梅香云)姐姐,比及你这般想他,你可不好瞒着父亲、母亲送与他些金银钱钞,倒换过来做他的财礼钱,教他来娶你可不好?(正旦云)梅香,多承你顾爱,我怕不也有此心;争奈我是女孩儿家,一时间耽不下也!(梅香云)姐姐,放着梅香哩,不妨事。”虽然后来梅香被杀,财礼亦未交到李庆安的手中,但是正因为梅香牵出的这段官司,王半州因怕李家诬告杀人而不得不同意这门婚事,最后才子佳人大团圆成就了好姻缘。

眼见着才子佳人都有情有意,但是小姐又顾忌大家闺秀的身份不言语,梅香只是装着不知,直至书生开口向她求助,她心知肚明“此事成也”,却表现出自己尽力帮忙,并不知道结果如何,明明是小梅香牵桥引线,却好像自己什么都没干,什么也不知,都是天注定的好姻缘。

2.2 爱情的维护者

作为好婚姻的促成者,梅香深知小姐、书生在一起不容易,所以当被老夫人或者其他人撞破之后,她总是勇于站出来据理力争,成了才子佳人爱情的维护者,其中以梅香樊素为代表。后花园幽会被老夫人撞破,首先拿梅香开骂,“(夫人云)小贱人,你知罪么?(正旦云)我不知罪。(夫人打科,云)这小贱人!你还说不知。你做的好勾当哩!(正旦唱)亲生女非比他行,家丑事不可外扬。(夫人云)谁着你引着小姐,往后花园中,看白敏中去来?你若实说呵,我便饶了你,你若不实说呵,我打死你这小贱人!”樊素不但没被吓住,反而先陈述,“老爷在世时,白敏中本与小姐指腹为婚”,在历数老夫人有四罪,“不从相国遗言,罪之一也。不能治家,罪之二也。不能报白氏之恩,罪之三也。不能蔽骨肉之丑,罪之四也。”直说的老夫人道罢了、罢了,最终只得承认这场婚事。

但是并不是每个梅香都可以这样和主子说话的,在《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面对老爷的质问,小梅香撒谎说:“俺姐姐并不曾说甚么。我若说谎,就变一个哈叭狗儿。”瞒住老爷貂蝉对吕布的思想,维护貂蝉与吕布的爱情,心想“俺曾听的有人说来,道是人中吕布,女中貂蝉。不枉了一对儿好夫妻”,量力而为,小梅香是才子佳人的最佳盟友。

2.3 永远清醒的旁观者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爱情的外面,梅香比之小姐看到更多东西,如果说小姐是感性的人,那么毫无疑问梅香就是一个理性的婢女。在《小孙屠》中,李琼梅请旧相好朱邦杰到家里来喝酒,梅香问道:“姐姐,这个人是甚么人?你只管留他在家吃酒做甚底?”梅香很清楚已经除籍嫁人的李琼梅不该和朱邦杰这样的人来往。

老夫人的想法也瞒不过这个清醒的旁观者。《玉镜台》中,老夫人上场就感叹生女不生男,门户凭谁立?侄儿温峭来拜访时,觉得侄儿是“好一个有道理的人也”,于是便让温峭住在家里,名曰教小姐弹琴写字,实则是物色了一个女婿,旁人不知,只以为公子小姐暗生情愫,只有梅香云:“从来男女不亲授,也不是我把引贼过门胡乱猜。”

都说是嫌贫爱富,实则是立足当时社会背景的清醒者。在《谢金莲诗酒红梨花》、《孟德耀举案齐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中,梅香都说过“没来由嫁那秀才做甚么?他有甚么好处?秀才每几时能够发达?”“我梅香看来,小姐则不要嫁那穷秀才好”这些大同小异的话。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这些话当做梅香嫌贫爱富或势力眼的证据则太片面了。“元代蒙古族有做官的特权,无需通过考试,所以开国之初不重科举。元中叶以后,为了笼络汉人,才开科取士。但分为左右两榜。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只考两场,题目容易。汉人、南人为左榜,要考三场,题目较难,所以元代汉人通过科举取得官职非常困难。”[2]所以,穷秀才考上状元一鸣惊人的事情是很少有的,可是元杂剧中却屡出状元,约有46个,那只能是文人的一种美好愿望,佳人的慧眼识才子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而梅香的看不起穷秀才则具有现实意义。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解释梅香在《张生煮海》中荒诞滑稽的言语:“(家童云)梅香姐,你与我些儿甚么信物?(侍女梅香云)我与你把破蒲扇,拿去家里扇煤火去!(家童云)我到那里寻你?(侍女梅香云)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梅香知道自己的小姐龙女三娘不能够和一个凡人生活在一起,所以自己和家童的感情也是水中月,如此还留什么信物,不若用言语胡诌过去算了。

2.4 善解人意的宽慰者

佳人深居内室,唯一能谈心的也只有身边的梅香了,所以梅香听完小姐的苦恼后,会主动成为宽慰者。《金线池》中面对不安的小姐,“姐姐,你休烦恼,姐夫好歹来家也。”一句无实质的话语,仅仅为了安慰怕韩辅臣不再来见自己的小姐。再看《墙头马上》李千金感叹才子佳人、士女王孙的围屏,梅香明白了小姐的心意,“小姐看这围屏,有个主意:梅香猜着了也,少一个女婿哩。”《东墙记》中,小姐伤春得病,小梅香体贴地加以规劝,书生马彬也因此得病,梅香深知原由,先道:“足下是一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以功名为念,垂芳名,显祖宗。岂不闻圣人云:‘血气之勇,戒之在色。’足下是聪明之人,何为一女子丧其所守?先生察之!”接着又答应帮二人捎笺传话,梅香去了二人心病,使他们不药而愈。

此外,还有以幽默来宽慰小姐的,如《赵匡义智娶符金锭》中,小姐因抛绣球而紧张,生怕投不中意中人,所以举着绣球迟迟不抛,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梅香说:“小姐,你则把绣球儿丢下去,打着丑的你若不嫁他,我替你去。”小姐哭笑不得:“这梅香好笑人也呵。”虽如此说,但是梅香的话缓解了紧张的气氛。

3 举足轻重小梅香

婢女梅香在元杂剧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她的存在不只是为了衬托小姐或是凑人数,其对戏剧情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首先,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重要的人物线索。在《小孙屠》、《绯衣梦》中都是以她的被杀展开故事的结构,围绕着凶手的捉拿,情节一波三折,主角蒙冤入狱,最终沉冤得雪,结果恶有恶报,善有善终。

其次,梅香的机灵活泼构成一个不同于大家闺秀的婢女形象,为元杂剧的人物形象画轴增添了一个类型化人物。她鬼精灵,在《墙头马上》中,“(正旦云)梅香,我央及你,要告老夫人呵,可怎了!(梅香云)你慌么?(正旦云)可知慌哩。(梅香云)你怕么?(正旦云)可知怕哩。(梅香云)我斗你耍哩。(正旦云)则被你唬杀我也。”她聪明,在《金钱记》中,小姐看见秀才而不肯跟她回去,她便说:“姐姐,你怎生眼不转睛看那秀才则甚?”害羞的小姐一听她这么问,马上说:“我是个闺门中的女孩儿,岂有此事。梅香,咱回去来。”她也有脾气,在《玉壶春》中,面对琴童她不甘示弱,“(梅香云)好一个傻琴童也。(琴童云)好一个丑梅香也。(梅香云)你也不俊。”她还会讲大道理,在《东墙记》中:“足下是一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以功名为念,垂芳名,显祖宗。岂不闻圣人云:‘血气之勇,戒之在色。’足下是聪明之人,何为一女子丧其所守?先生察之!”说到底,梅香还是一个小婢女,杂剧中常出现这两句话“梅香,拖出小姐来”,“梅香,将酒来”,这便是她做得最多的事了,也正是她的婢女身份,不同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姐,在面对爱情的问题上,她更倾向于现实,“世间多少穷秀才,穷了这一世,不能发迹!你要嫁他,好不颓气也!”

最后,关于婢女梅香,她并不仅仅如王骥德《曲律》云“凡婢女皆曰梅香”,“梅香”在《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中则是家童,在《㑇梅香骗翰林风月》、《冯玉兰夜月泣江舟》、《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中梅香有了小名分别为樊素、春娇和盼儿。个个都是梅香,却又拥有各自不同的命运,梅香这个类型化人物还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探讨。

[1]吴重翰.元曲的角色[A].吴国钦.元杂剧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91.

[2]叶娇编.古代文化常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82.

[3]高益荣.元杂剧公安剧中清官形象的文化透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5).

[4]隋树森.全元曲[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叶利伟.论元杂剧中女性形象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原因[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09(1).

The Maid Image on Drama of the Yuan Dynasty

Liu Qili
(Collgegof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China)

The roles on Drama of the Yuan Dynasty have special term,and all attendants were named Mei Xiang.But there are different features of all attendants.Some was representative of their loads,some are obedient to their loads.Every Mei xiang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so they can make us known about charm of Drama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special role’s value meaning.

Drama of the Yuan Dynasty;the maid Meixiang;image

I207

A

1674-5787(2012)02-0053-04

2012-03-06

刘琪莉(1987—),女,重庆市涪陵区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研究。

责任编辑 闫桂萍

猜你喜欢

梅香婢女元杂剧
婢女与羊
婢女与羊
婢女与羊
“松韵·梅香对壶”的创作理念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佛教小故事
梅香
跨文化交流对元杂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