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探析

2012-10-25陈赵阳

关键词:社会思潮

陈赵阳

摘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引领力,提高“引领”水平,充分发挥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巨大引擎作用,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具体化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力、共同理想的凝聚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鼓舞力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感化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在遵循唯物辩证性原则的基础上,需要从全局中找准引领的着力点,注重人文关怀、社会规范引领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以切实提高引领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引领力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3-0088-0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高度,强调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些论述鲜明地提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使得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复杂化、多样性的态势,表现为进步文明与愚昧落后相交织、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高尚文明与低级庸俗相交织、积极健康与消极腐朽相交织、科学进步与偏颇谬误相交织、本土与外来相交织和传统与现代相互激荡等特征。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虽然也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部分和因素,但从整体上来看,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存在冲击着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那些不良、消极和错误的社会思潮腐蚀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水平,以更有效地消解非主流社会思潮的负面作用,战胜错误思潮的冲击和侵蚀,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要求。

近年来,围绕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迄今为止,尽管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问题的研究视域不断拓展、研究视角不断创新、研究成果颇丰,但纵观目前众多的研究思路,至少还存在着以下诸多不足和缺陷。其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的科学内涵作出明确而系统的阐释尚属少见;其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原则、机制和路径的分析较多停留于形式和口号,未能找准增强引领实效性的着力点,如重视思想机制的研究而轻视利益机制的研究,重视学理化方面研究而轻视通俗化、普及化方面研究,重视传媒和教育的引领而轻视社会规范的引领,规律性的东西需要进一步探索。为此,力图弥补当前学术界、理论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问题上的研究缺陷,成为本文研究的动力,并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的意蕴

引领力,即引导与领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据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可以定义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与领率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从而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不断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的能力。其具体化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力、共同理想的凝聚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鼓舞力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感化力。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力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处于最高层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体现了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力,就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入耳、人脑、人心,不断抵制和削弱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在社会多样化思潮中确立主导地位,在社会多样化观念中明确核心理念,以主导扩大共识,以共识巩固主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共同理想的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其次体现在共同理想的凝聚力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增强共同理想的凝聚力,就是要运用共同理想去阐明科学理论所以科学的依据并继承创新,分析落后思潮所以落后的理由并促其转化,揭露错误思潮所以错误的本质并不断克服,使社会成员能明辨是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更有效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早日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鼓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又体现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鼓舞力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增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鼓舞力,就是要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科学借鉴和吸取世界各民族的经验和精华,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统一中鼓舞斗志,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进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感化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还表现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感化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准确通俗、全面系统的概括。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升华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风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感化力,就是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感化人心、提升境界,使人们在文化相互激荡和社会思潮多样化中能明是非、分真假、辨善恶、分美丑,在时代的要求中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的唯物辩证性原则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实效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在操作层面至少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性和文化发展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社会结构、就业方式、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形式日渐多元化,社会开放程度和流动性日益增强,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决定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一元主导,多元并存”成为社会主义初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局面和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居于主导性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居于从属地位的多样性社会思潮之间不是简单对立和排斥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导性是多样性中的主导性,多样性是主导性统领下的多样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存在于当今中国的现实社会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就是在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中确立其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就是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普适性和灵活性,促使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从而丰富和充实主导性。如果只有主导性而没有多样性,意识形态就会高度一律,禁锢人们的思想,无益于人们拓展境界、丰富社会生活和增强个体的主体性;如果只有多样性而没有主导性,意识形态就会无序发展,社会就没有坚实的核心价值体系,就不能形成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最终会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因此,我们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同时,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辩证地对待多样性的意识形态思想,做到坚持主导性,反对多元论,坚持多样性,反对单一性。

(二)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准确处理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广泛性要求是先进性要求的基础,先进性要求是广泛性要求的导向。没有广泛性要求,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共同理想和道德观念,先进性要求就会失去基础。反之亦然,由于先进性要求科学地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指明社会前进方向,激励并召唤人们为实现价值理想而奋斗,在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先进性要求,广泛性要求就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方向。因此,我们必须适时地对社会各界成员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要求,使各自有所遵循、从善向上,逐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坚持先进性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要体现出广泛性的要求,这是由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境界的多层次性决定的。这就决定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不能采取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而是必须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鼓励先进的同时要注意照顾多数,既注意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作用,又不强加于、苛求于普通群众,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沿着思想道德的阶梯,逐步地向上攀登。只有把对先进分子的先进性要求与对不同层次群众的广泛性要求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上收到更大的实效。

(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利益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多元社会思潮不是主观自生的产物,也不是思想的自我冲突,而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的主观反映。由于“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因而社会思潮归根结底是一定利益关系的反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仅仅是个思想理论问题,更是个与社会思潮相关的利益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思想”取决于“利益”,利益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本源。实际利益上的引导决定价值观上的引领,增进人民群众实际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吸引力。离开了利益,社会思潮就变成纯粹的概念、原则、口号,离开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任何教育和传播都是空洞的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我们只有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价值,并在与其它社会思潮比较中选择和认同它,把它由衷地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价值追求。

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的着力点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实效性,需要从全局上找准引领的着力点,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

(一)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具体表现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和满足群众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要,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纵深引领社会思潮。

首先,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自觉活动。为此,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反映他们的愿望、呼声和要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挖掘群众的创造潜能,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渠道。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是一个伴随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只要有人类存在,民生问题就存在,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和需要相关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强调:“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了解群众心声,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食品医药安全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从思想上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反之,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就会如同隔靴搔痒,难以奏效。

最后,要坚持以文化人,促进入的心理和谐。注重从精神层面去关怀社会成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健康的文化活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及服务之中,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生动形象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产品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参与和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欣赏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消解人们身心的矛盾与冲突,使漂泊躁动的心灵重归健全的精神家园,让社会成员的精神生命自由健康地成长,为人的心理走向和谐提供精神食粮。

(二)注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使其与亿万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相联系,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认同,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武器。惟有这样,才能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首先在宣传内容上要具体化、生活化和在宣传表现形式上要通俗化。一是宣传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必须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回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真实感受生活中的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宣传表现形式要通俗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政治书面语、学术书面语转化成大众能接受的浅显易懂的语言习惯及语言风格,把深奥的理论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出来,把抽象的核心价值体系形象化、艺术化、视觉化,做到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使大众于细雨润物中明白理论,于潜移默化中获得感知和理解。力戒板着面孔空泛说教,把枯燥的理论讲得晦涩难懂,让人不知所云。其次在受众人群范围上要实现普及化。要把受众人群范围覆盖到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和军营等基层单位,延伸到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普及到工人、农民、学生、干部和官兵中,渗透到农民工、离退休人员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中,使核心价值体系在各行各业都能彰显影响力,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影响的最大化。

(三)注重社会规范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需要各种社会规范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才能够切实可行地指导、规范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对人们的思想和言行产生实际的支配、影响。缺失各种社会规范的保障,核心价值体系将难以实现由理论形态向现实生活转化,引领社会思潮将付诸空谈。为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媒体和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要充分发挥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和公民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引领作用,从而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提供规范保障。

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于各种政策制度中。政策是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特定阶段的具体体现,是一定历史时期规范和指导群众贯彻路线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行动准则。与抽象的核心价值观相比,政策更具规定性、直观性、针对性和可理解性,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群众对政策的感应显然要比价值观宋得更直接与敏感,政策导向更能吸引群众的注意力。为此,我们要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融入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种政策制度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政策之魂,并以此影响、规范和调节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比如,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等制度要尽可能地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我们的收入分配等经济政策和一系列社会政策要尽可能地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求等等,防止出现具体政策与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现象。通过现实政策的引导和执行,使群众在享有政策带来好处的同时,进一步坚定、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于各项法律法规中。每个社会要使其核心价值观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并保持至上性、稳定性和持续性,都须将其核心价值观融人于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中,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推广和普及。欧美国家纷纷把“立国价值”写入宪法或法律性文件之中,以示其神圣性。例如,2000年12月7日公布的《欧洲基本权利宪章》序言开篇就写到:“基于其精神和道德遗产的认识,联盟以不可分割的、普遍的关于人类尊严、自由、平等和互助的价值为基础,建立在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之上。”尔后,西方30多个国家都把这些所谓的“立国价值”的主要内容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于各项法律法规中,使其基本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依靠国家强制性来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深入人心。

最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于公民道德规范中。由于新旧因素的并存、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东方与西方的汇流、进步与落后的较量,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历着价值观的深刻嬗变,价值多元化成为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多元价值观在扩展人们独立性和选择性空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絮乱、无序的倾向,许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被模糊或消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冲击。转型中国亟需确立一种全社会普遍奉行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规范,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而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与人民大众内心深处的诉求基本一致。为此,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学生品德等公民道德规范中,体现于乡规民约、市民公约、职业规范和学生守则等日常行为准则,以要求社会成员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修身立德、为人处事、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毛泽东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陈新汉,论核心价值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5-12.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
为什么要重申“党校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