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肠癌中17号染色体异倍体与p53表达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2012-10-21曹译心张翠薇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多倍体大肠癌染色体

张 旭 曹译心 张翠薇 伍 洋

1(泸州医学院 病理教研室,泸州646000)

2(泸州医学院 组胚教研室,泸州646000)

3(泸州医学院 附属医院 急诊科,泸州646000)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外界环境,自身因素,抑癌基因或癌基因的缺失、突变、激活及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异常改变等。p53 是重要的抑癌基因,p53 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患者的预后有关,p53 定位于染色体17p13.1,因此17号染色体的改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研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17号染色体的改变,并对其17号染色体位点存在的P5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希望能够找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为大肠癌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大肠癌标本67例,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诊断为大肠癌,均为腺癌。其中男性37例,女性30例,中位年龄55岁,其它病理参数见表1。所有病例均为石蜡包埋,4 μm 厚切片。

1.2 FISH 检测

17号(Spectrum red)染色体着丝粒探针,购自美国Vysis公司。4μm 厚石蜡切片一张用于17号染色体FISH 分析。实验步骤如下:常规脱蜡水化,置于梯度酒精脱水,50℃水浴下30%酸性亚硫酸钠预处理30分钟,2×SSC(氯化钠、柠檬酸钠缓冲液)洗涤2 次,37 ℃蛋白酶K 消化10 分钟,依次经70%、85%、100%酒精各脱水2分钟,自然干燥。取10μl探针混合液滴于玻片,加盖玻片,橡胶水泥封片,放入原位杂交仪,37 ℃过夜,杂交后2×SSC 洗涤,暗处自然干燥,滴加二咪基苯基吲哚(DAPI)显色液,盖玻片封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采用EnVision法,p53单克隆抗体及EnVision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实验步骤按说明书进行。

1.4 结果判读标准

FISH 检测结果判定:低倍选定肿瘤区域,高倍镜下随机计数50个细胞,不计数重叠细胞,细胞核内出现红色信号即为17号染色体倍体情况,细胞核内红色信号≥3个视为多倍体,<2个信号视为单倍体。

免疫组化判断标准:p53以细胞核呈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阳性细胞数>10%为阳性,<10%为阴性。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7号染色体异倍体和P53蛋白在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癌组织中17号染色体异倍体31例,其中多倍体29例,单倍体2例(见图1A,B),以多倍体为主。17号染色体异倍体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只与Dukes分期有关(P<0.05),17号染色体异倍体在高中低分化癌中的发生率分别为62.5%(10/16),42.9%(12/28),39.1%(9/23)(见表1)。

p53在67例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2%(37/67,见图2A,B),与临床病理参数比较,其阳性表达与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各参数之间比较显著性差别(P>0.05),p53在高中低分化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6.3%(9/16),60.7%(17/28),47.8%(11/23)(见表1)。

表1 17号染色体异倍体与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Table 1 Chromosome 17aneuploidy and P53protein expression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2.2 大肠癌中17号染色体异倍体与p53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17号染色体发现有31例异倍体,其中有14例与p53蛋白阳性表达例数相同,经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124)(见表2)。

表2 17号染色体多倍体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Table 2 Correlation of chromosomes 17and P53protein expression

3 讨论

肿瘤的发生发展归根到底是遗传学的变化,其中主要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体数目结构的异常,染色体的数目异常表现多样,常见有单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及以上等异倍体现象。检测这些染色体的异常多数集中于恶性肿瘤,在大肠癌中,同样存在染色体数目的异常情况,本研究采用FISH 技术检测17号染色体着丝粒在大肠癌中的情况,结果发现,17号染色体在67例大肠癌中有31例发生异倍体,其中多倍体29例,单倍体2例,因此可知大肠癌中17 号染色体异常多数是多倍体状态。有学者[1]对胃癌中的17号染色体的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胃癌中同样存在17号染色体多倍体增多的现象,99例中有56例为多倍体,2例为单倍体,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似。

早期已有报道[2],17号染色体断臂丢失是晚期大肠癌的标记,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本研究检测17号染色体着丝粒的改变,17号染色体改变与临床病理参数比较发现,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均无关,而与Dukes分期有关,我们在比较过程中,反复比对,结果仍然一致,我们分析认为,在大肠癌中,17号染色体异倍体贯穿于癌的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可能与患者的预后无关。本结论与早期研究结果不一致,是否与研究例数有关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在膀胱癌中研究发现,随着分级的升高,17号染色体多倍体改变显著增加,17 号染色体畸变与膀胱癌的分级呈正相关[3,4]。但本研究统计学分析显示大肠癌中17号染色体改变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因此我们认为在大肠癌中17号染色体的改变只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而与患者的预后无关。虽然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看出,17号染色体异倍体在高中低分化癌中的发生率依次降低,17号染色体在分化高的肿瘤中发生异倍体的频率较高,这可能提示17号染色体异倍体与肿瘤的早期发生有关。

众所周知,p53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均表达增高,p53发生基因突变后,失去了控制细胞生长及DNA 修复的作用,使染色体异常改变随着传代不断遗传,最终导致细胞发生恶变,形成肿瘤[5]。本研究发现p53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2%,稍高于单宝珍等[6]研究结果(48.5%),而低于赵光明等[7]研究结果(66.7%)。我们还发现,p53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分化程度无关,但有文献报道[8,9],30例大肠癌中,p53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这可能与研究例数有关。我们的实验显示p53表达只与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随着Dukes分期的增加,p53阳性表达例数增加,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阳性例数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的病例,表明p53阳性表达可能与患者的预后相关,是患者预后差的标记,这与眭怡群等[5]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我们提示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35例中8例阳性的患者应该引起注意,加强随访。

p53是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上的基因,突变型p53的表达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10],因此17号染色体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王权等[11]人应用微卫星杂合性缺失的方法发现胃癌中17号染色体可能存在3个与胃癌相关的基因,而p53可能是其中之一,但该研究还需要其他实验进一步证实。本研究采用FISH 方法检测17号染色体着丝粒的改变,结果发现其异倍体的发生率与p53阳性表达率无关,该结果虽然与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结果[12]相似,但是我们分析认为由于p53 是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那么二者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这可能与研究方法和例数有关,也可能是17号染色体还存在其他的与p53相似的基因但尚未发现。

[1]鲁海珍,吴玉鹏,罗巍,等.胃癌17 号染色体异倍体改变及TP53和拓扑异构酶IIα 蛋白过表达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J].中华肿瘤杂志,2009,31(10):754-758.

[2]季晨阳,季丹,Smith DR,等.大肠腺癌17号染色体短臂等位基因丢失的病理意义[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8,18(1):22-24.

[3]李莉,丁奕星,徐苓,等.染色体3、7、17号和9p21位点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畸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11(1):47-51.

[4]袁晓亮,甘卫东,姚林方,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1):49-52.

[5]眭怡群,冯一中.自噬相关基因LC3、Beclin-1与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8(3):282-286.

[6]单宝珍,童强,李梅,等.大肠癌发生中突变型P53与hMLHl表达的关系[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31(3):270-273.

[7]赵光明,高泉根,展瑞,等.Hpa、p53和nm2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0,23(2):118-120.

[8]肖薇.p53在大肠癌中表达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4):82.

[9]刘伟杰,秦环龙,张惠箴,等.大肠癌中CerbB-2、P53、PCNA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6):2928-2930.

[10]Fridman JS,Lowe SW.Control of apoptosis by p53[J].Oncogene,2003,22(56):9030-9040.

[11]王权,温玉刚,唐华美,等.胃癌17号染色体抑癌基因候选区域精细定位分析[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1,28(12):2148-2451.

[12]Di Leo A,Gancberg D,Larsimont D,et al.HER-2amplification and topoisomerase IIalpha gene aberrations as predictive markers in node-posi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andomly treated either with an anthracycline-based therapy or with cyclophosphamide,methotrexate,and 5-fluorouracil[J].Clin Cancer Res,2002,8(5):1107-1116.

猜你喜欢

多倍体大肠癌染色体
“富硒多倍体蒲公英新品系”在太谷区试种成功
肝细胞多倍体发生机制及其与肝细胞癌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多倍体巨细胞产生新的肿瘤细胞:肿瘤化疗拮抗及复发的关键因素
能忍的人寿命长
大肠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FAP与E-cadherinN-cadher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裴正学教授治疗大肠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