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内外互补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2012-10-20官少卿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官少卿

(平度市第九中学,山东平度 266700)

课内外互补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官少卿

(平度市第九中学,山东平度 266700)

构建具有课内与课外互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追求的是将现实与虚拟的网络两种不同活动的时空融为一体。通过网络构建的信息交流与数据采集平台,深入挖掘和分析在面对面沟通中难以获取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二者相互补充,便于在现实传统的心理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潜能的发挥、健康人格的形成。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互补

从最早的书信、电话沟通,到广播、电视中的答疑,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心理健康远程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构建一个现实与网络互补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态,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1.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受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影响,从半幼稚、半成熟的少年期逐步走向带有独立性和自觉性的青年期,中学阶段是人生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错综复杂与充满矛盾的心理状态更加凸现了中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由于心理活动的私密性和传统教学中学生圈子的限制、时空的限制,学生即使能够在日记或某个角落发泄一下,也难以使复杂的内心世界适度开放,加上心理咨询与疏导的懈怠往往会导致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产生心理障碍。如果说小学生的心理多依赖于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那么中学阶段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伴随着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增强,更加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由于争强好胜,思维的片面性、心理的波动性较大。所以说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1]

2.网络给中学生心理带来的影响

虚拟的网络为学生的交往扩大了空间,扩大了交流的圈子,同辈、同学、教师、家长、朋友、心理专家和其他的任何人,都可以是其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获取帮助的对象。在给学生及时带来情感上帮助的同时,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使其毫无顾忌地吐露自己的苦衷和秘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而不必担心自己的心理问题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尊重,也使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得到满足。网络中交流双方的平等性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通过交流了解自我,对自我进行评估和总结,进而接受自我,改变自己的意识行为倾向,进而使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升华。

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学生通过网络来放松自己、来发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和空间来表达的内在情绪,往往显示出其攻击的本能,在自身潜意识中积聚的张力得到了释放的同时,为寻求快感,以网络为面具展示在现实生活中不一样的我,从而容易形成网内和网外双重人格。随着身体发育,性意识的觉醒,因缺乏科学的性教育和及时的疏导产生性心理困扰,在寻求网络答案和猎奇时常常会走入另一个极端。同时为逃避现实中学习的焦虑而迷恋网络,在漫无目的的网游中,超级链接遍布全球,或因缺乏上网自我保护、控制能力在网络中迷向、迷失自我,无节制的网络聊天、浏览往往会使人情绪低落、生理紊乱、思维迟缓、能力下降而形成网络性心理障碍、诱发人格障碍。

3.构建互补性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正是由于网络在信息传递方面不仅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私密性、交互性、自主性与平等性等特点,而且网络提供无限资源空间,拓展无限教育服务功能,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能够减少阻抗,从而促使其心灵开放,由此网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心理辅导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如果将网络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再者,学生的成长本身也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过程,需要一定的自控能力,网络档案、活动记录和评价对其施加一定的监控约束机制,日常学校管理也可以进行一定外部控制,二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二、课内外网络互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心理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与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相互交流中,通过感官感知外部的客观世界,加以自身的反思,周而复始地从低级到高级的一个发展和形成过程,这其中包括校内的、校外的、自身的、家庭的等许多既相互交叉、互相制约又共同作用的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学生的教训,而是一种引导性的活动,构建网络的目的就是要将各方面的因素协调在一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心理内部产生矛盾运动,在心理专家、教师和同伴的评价、讨论和疏导下,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具体的实施模式如图1所示。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涉及各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各种活动、校园文化宣传、家校联系以及班主任工作等各方面的点点滴滴。从实施范围上来看,既可以是全部学生,也可以是少数异常学生或者是个别学生;从目的上来看,可以是矫治性的、预防性的或发展性的;从领域上来看,可以是认识方面、情感方面、个性方面或行为方面等,无论通过什么样的具体活动方式,都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目前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二)网络活动

网络活动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情绪缓冲带,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的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种种误解、矛盾、纠结和压力在这里可以得到缓解和释放,同时通过采集、挖掘和分析网络上有价值的数据,及时掌握相关情况,便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登录平台的人根据身份的不同享有不同的权限,学生有权将自己的全部或部分信息匿名或公开,除了教师有权查看学生的全部信息,同辈或同学、过客只能查看允许的或以匿名的方式显示出来的信息并发表评论。

1.网络平台

首先,网络平台是一个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平台,就学生的个人简介、身体状况、家庭生活环境、学校学习生活等基本情况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便于帮助教师深入分析、正确诊断心理问题。其次它是一个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平台,学生可以实名或匿名的方式将自己羞于当面谈论的个人隐私、疑难与困惑通过网络寻求他人的解答或帮助,当学生利用实时或异时的网络工具进行非现实地接触时,可以避免双方之间面对面存在的尴尬或冲动,缩小心理距离,这样学生也可以减少顾忌,多几分坦诚,直言不讳,倾诉心中的苦闷,从而有效地实现从教师权威走到平等对话。再者也是一个评价的平台,无论是专家、教师、家长、同伴还是过客,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拥有的权限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学生在现实生活或网络中所表现出来的特长和优点、情绪和心态以及潜在的问题进行指正和评价,或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认识自我。

2.专家

网络的优势不仅具有交互性、无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而且还能快速地统计数据、自动识别数据的有效性,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报表,因此专家或专业心理教师可以联合任科老师有目的地精心设计网络心理问卷,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如能力倾向、成就动机、智力水平等进行调查,然后对收集的问卷内容进行分析、等级记录并进行研究。

3.教师

在学校生活中,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无论是心理教师或是科任教师,都能够及时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如课堂纪律表现、品质特点、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情况做出即时的定性评价。由此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动态记录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并利用技术手段分析学生每一时期的主要心理状态和特点,一方面便于他人的点评和疏导,另一方面做到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和有效干预。结合班会或者心理学课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就中学生身边发生行为现象和习惯,潜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等展开心理方面的探讨。

4.学生家长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校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当家长登录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时,可以查看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他人的评价,而且在网络上家长可以和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在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方面齐心协力,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及早干预,可以说网络家访或许是家校联系一种不错的方式。再者,对个别学生来说,因缺少家庭沟通,当面与家长交流或许有困难,然而通过网络则可以敞开心扉,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5.同辈、同学

同辈、同学作为一个非正式同龄群体,情感常常成为主要调节器;情感融洽,心理认同,行动配合,彼此心理默契,相互关照,维护成员利益,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协调性 ,[3]同时具有相似的个性心理结构,在语言、行为、价值观等方面彼此更容易沟通,更容易获得心理归属感。在网络中,中学生彼此之间更愿意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的事情和想法,缓解紧张情绪,维护心理平衡,网络平台更容易满足学生的自我表达心理。因此在网络中学生存在的问题经过自然的探讨与协商,那些有利于个体成长的建议和做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网络在互补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

一切心理教育都要归结为自我教育,网络在心理教育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难望其项背的,这种毫无隔阂的心与心的沟通所带来的 “他助——互助——自助”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然而在面对面的情感交融中,除了言语的交流,双方的目光、表情、声调、姿态、动作,以及双方所处的角度和距离等都存在着潜意识的交流和表达,这种沟通方式最直接、最真实、最生动。如常用的意向分析、催眠、沙盘游戏等心理技术在解决心理问题时起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是网络所不能达到的。

心理教育无论传统方式,还是网络远程教育,都有着其自身的不足和优势,虽说网络沟通可以避免尴尬、羞怯、愤怒、焦虑等情绪的流露,但是面对面的交流可信度更高,有人可查、有证可依,所表达的信息更多、更准确、更真实,这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网络更多地应成为传统心理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潜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3]江宏.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编辑:郭桂真)

G434

A

1673-8454(2012)08-0018-0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