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建筑工程中逆作法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

2012-10-15顾匹轮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0期
关键词:作法基坑建筑

顾匹轮

【摘要】逆作法是区别于常规顺序施工的一种施工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本文介绍了逆作法的概念、原理、分类和优缺点,并且阐述了其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及其效益,对实际施工中逆作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逆作法;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地下室

【 abstract 】 is the conventional order difference between top down construction of a construction method, whi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top down, the theory,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and its benefits, to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op down has a guiding significance.

【 keywords 】 top down metho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Building engineering; basement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逆作法是目前工程项目中比较流行的施工技术之一,它具有操作简易、成本低廉、安全等特点。但是,目前国际国内建筑行业对逆作法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局限性,原因是与逆作法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还不完善,并且实践经验较少。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逆作法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分析。

1 逆作法简介

1.1 逆作法的概念

所谓逆作法,是相对于常规施工而言的。首先,从建筑物的地下室开始建造围护结构,同时在建筑物内部浇注承重墙和柱,共同作为施工期间的荷载支撑。然后,开始建造地面一层的楼面结构。最后,向下逐层浇注直至封底,同时向上逐层进行地上结构的施工。像这样地上地下同时进行施工,一直到工程完成的施工方法叫做逆作法。

逆作法施工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1.2.1 逆作法施工技术的原理

通常在进行建筑物施工的时候,会按照先开挖地基,然后自下往上开始逐层施工,直至建筑物封顶。地基基坑需要的支撑结构,属于施工的附属结构,与建筑物本身的地下结构没有联系。而逆作法则不是这样。逆作法是利用建筑物地下结构中的承重墙、柱以及外墙等承重结构,作为基坑主要的支撑结构,进而形成抗压抗张强度较大的水平支撑体系,这对于施工效果、施工难度、工程进度等都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之外,应用逆作法还应该注意合理安排时间,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技术缺陷而导致延误工期。

1.2.2 逆作法施工技术的分类

逆作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全逆作法、半逆作法、部分逆作法和分层逆作法。下面对这四类逆作法进行分述。

第一,全逆作法。所谓全逆作法,就是利用四面围护结构把楼体支撑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平支撑,整体浇注各层的钢筋混凝土,然后预留运输用的空洞。

第二,半逆作法。所谓半逆作法,就是利用交叉格形成肋梁把楼体支撑起来,形成一个网格状的水平支撑,待到工程后期再次浇注混凝土。

第三,部分逆作法。所谓部分逆作法,就是利用暂时的四面维护把楼体支撑起来,形成一部分水平支撑。

第四,分层逆作法。所谓分层逆作法,就是利用四面维护结构把楼体分层支撑起来,一层层的形成水平支撑。

1.3 逆作法的优缺点

1.3.1 逆作法的优点

从施工效果、施工难度、工程进度等方面讲,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较,逆作法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从施工效果来看,逆作法可以使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形变减小,也可以减少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同时减少对周围路面的形变。

其次,从施工难度来看,逆作法可以增加工程中楼体的稳定性和抗压性,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再次,从工程进度来看,由于逆作法可以同时向上和向下进行施工,所以极大限度的缩短工期,从而可以减少成本支出,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

1.3.2 逆作法的缺点

虽然逆作法在深基坑支护的建筑中应用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仍然存在自身的不足之处。比如,逆作法施工时需要的设备应用起来比较困难,施工对环境要素要求较高,浇注混凝土难度较大且易发生渗漏现象等。

2 逆作法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2.1逆作法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要点

第一,设计建筑模型时应用逆向思维。常规的方法是利用正向思维设计建筑图纸的,承重墙一般为人防墙或者是外墙。而在逆作法中,由于受力方式发生了改变,所以在设计建筑图纸时要用逆向思维来设计。

第二,承重墙和梁板的对接。承重墙和梁板必须准确对接,焊接时要格外注意。如果忽略或者对接时发生错位会严重影响承重墙的承重能力。

第三,承重柱与水平面的垂直。由于逆作法自身的特点,使得地下室的纵向承重必须使用钢管柱或者网格状钢管柱,因而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怎样使得承重柱与水平地面保持水平的问题,这要求对承重柱有准确的定位,这也成为逆作法的施工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四,墙体连接处的排水。在工程底部的墙体的排水止水措施对整个建筑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底板下方预先放置纵向钢板,浇筑时与底板焊接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止水作用,减少渗漏。

第五,基坑承重柱类型的选择。在选择桩基类型时,根据实际情况,一般选择人工挖孔桩。这种桩基较为稳定。

2.2 逆作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逆作法尤其适用于深基坑支护且楼层较高的建筑,在实际应用中,逆作法多用于地下室的施工。

2.2.1 连续墙与挖孔桩的施工

连续墙和挖孔桩的施工要在基坑开挖之前完成,并且要保证工程质量,这样才能保证后续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

2.2.2 承重柱的施工。

承重柱作为逆作法中最重要的承重结构,在设计图纸时应该计算准确。其选材也十分讲究,最好使用钢结构管柱,浇筑时要注意工程质量。只有承重柱的稳定与坚固,才能保证整个建筑的稳定与坚固。

2.2.3 土方挖土的施工

逆作法中,土方挖土的过程与基坑形变的变化几乎是同步的,这一点在施工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在进行土方挖土时,通常在基坑里面预留一部分土,然后根据施工进程的进行而逐渐移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基坑内外所受到的压力保持平衡。另外,施工时还要注意土体抽条的时间以及垫层的施工,以保证基坑在计划范围内的形变。

2.2.4 基坑的施工

基坑的施工是在土方开挖完工后,基坑中核心筒的施工最好不采用逆作法,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浇注,即从地下部分是逐层向下施工的。

2.3 逆作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益

逆作法在实际应用中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多种效益,包括技术效益、降低环境污染以及节约成本等。

2.3.1 技术效益

逆作法作为一种区别于常规施工的方法,其技术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逆作法采用在支撑下层施工的方式进行施工作业,保障了地面道路通行不受影响,在土建中具有很大优势。

第二,逆作法可以解决常规施工中出现的支护系统形变较大的问题,可以有效防止施工周围建筑受到形变压力而造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使施工周围建筑更加安全。

第三,逆作法增强了施工建筑的抗压抗张能力,使建筑更加稳定。

2.3.2 降低环境污染

逆作法相对于常规施工方法,会产生较少的扬尘和噪声,从而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扬尘的减少是由于逆作法的挖土工作主要是在地下,这就避免了在道路上产生大量的扬尘,减少了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而噪声的减少是由于逆作法是先浇注整体的混凝土承重墙和柱,噪声会被这些承重墙和柱所阻挡,从而减少了噪声污染。

2.3.3 节约成本

逆作法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可以减少施工成本,原因是基坑的承重墙和地下室的外墙可以合并为一道墙,这样不仅增大了地下室的使用面积,而且节省了墙体维护的成本。此外,由于可以少建一道墙,工期将大大缩短,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施工成本。

3 結束语

在深基坑支护的高层建筑施工中运用逆作法,可以保障工程的安全,同时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减少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因此逆作法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但是逆作法自身也具有局限性,如对施工环境的要求较高等。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利用好逆作法,可以创造出很多方面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胡吴雄,徐晨光. 地下连续墙及逆作法在施工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4,30(21):8—83.

[2] 徐静. 浅谈建筑工程中逆作法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2008(11):33-34.

[3] 冯昆荣,曹少伟. 逆作法施工的技术特点及要求[J]. 重庆建筑,2008(11):61.

[4] 朱丛选,施锦飞,等. 上海森茂国际大厦地下工程半逆作法施工[J].施工技术,1997(10):59-61.

[5]将曙杰. 逆作法化解高层建筑施工难题[N].北京:中国建设报,2006.

猜你喜欢

作法基坑建筑
基坑开挖对临近管道变形及受力响应研究
基坑钢支撑围护技术在路桥施工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浅谈相邻双基坑开挖相互影响性状分析
济公传
学习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空巢老太“作法”之死:为了唤回远嫁的女儿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基于区间数理论的基坑周边建筑物风险模糊评判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等腰三角形作图题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