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2012-10-14黄宝连

关键词:经济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

黄宝连

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黄宝连

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认为仍然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和社会保障发展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用工环境氛围、构建跨行政区域社会保障服务长效对接体制与机制等建议。

海峡西岸经济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服务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一)劳动就业

1.就业人数保持稳定增长

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提供的就业机会日益增加,经济区各板块的社会就业人数也不断提升。如表1所示,2009年海峡西岸经济区总的就业人数达4 979.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8.79万人,增长3.1%。其中,福建从业人员数2 168.86万人,同比增加89.08万人;粤东地区从业人员数863.09万人,同比增加14.38万人;赣东地区从业人员数1116.62万人,同比增加29.51万人;浙南地区从业人员数830.48万人,同比增加15.82万人。

表1 2008-2009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2.就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发展第二与第三产业,推动了就业结构继续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与三产业转移。其中,随着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第二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调整与转变加快。如表1所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 618.72万人、1 747.29万人、1 613.03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关系由上年的33.7:34.8:31.5调整为32.5:35.1:32.4。就业人员在三大产业间的分布逐步趋向合理,“二、三、一”的就业格局得到巩固。

(二)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水平日益提高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参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不断增长。

福建省2009年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1 934.43万人,比上年增加163.6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84.61万人,比上年增加27.38万人,参保职工476.73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107.88万人。

浙南地区,丽水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0.39万人、24.73万人、15.02万人、26.35万人、11.48万人;衢州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37.93万人、32.59万人、16.39万人、28.3万人、16.14万人;温州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44.29万人、105.86万人、69.5万人、181.60万人。

赣东南地区,抚州市养老金标准人均每月提高147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3.7%;赣州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56.63万人、55.29万人、35.30、25.59万人、11.11万人;上饶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0万人,7.3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1.5万人;鹰潭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3.2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75.75万人。

粤东地区,潮州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33.4万人、21万人、27.6万人、26.5万人、14.9万人;揭阳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9.68万人、53.03万人、16.30万人、14.15万人、14.44万人;梅州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9.93万人、25.81万人、21.24万人、17.85万人、16.87万人;汕头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37.55万人、76.99万人、38.12万人、37.47万人、36.10万人。

2.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

针对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体系,无论是在救助对象,还是在救助力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截至2009年底,福建省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8.5万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80.76万人。全省救助站总数增加到45个,依法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2万人次,其中流浪未成年人3 184人次。

浙南地区,丽水市低保对象68 229人,农村五保和城镇 “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89.6%和96.3%。衢州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4625人和5.12万人,农村五保及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3.4%和99%。温州市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92万人。

赣东南地区,抚州市城乡低保人数达21.7万人,人均月补差标准城市提高到159.8元,农村提高到68.5元。赣州市10.63万城镇居民和31.1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1.5%。上饶市38万名城乡困难群众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金达4.6亿元;发放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1.1亿元。鹰潭市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水平分别达160.8元和65.3元,全年发放低保金7 603万元。

粤东地区,潮州市列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达5.98万人,占总人口的2.3%。揭阳市全市享受城乡低保的有12.6万人,救助低保户5万户。梅州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228 865人,年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的共计24.8万人次。汕头市将年人均收入低于1 500元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超过4.3万户,10.36万人被纳入低保,增长16.7%;救助站救助人数1 539人,增长6.2%。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目前,就业形势在总体稳定向好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状况十分明显,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趋紧。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提高,而且待就业毕业生连续多年累积递增,然而需求明显下降,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形势导致毕业生需求明显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出口出现下滑,吸纳毕业生能力大幅减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需求空间十分狭小。另外,不同学历、不同学科专业的就业需求冷热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就业岗位减少,供求矛盾加大的情况下,用人需求向老牌大学与重点大学集中,新建的院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

(二)用工荒问题逐渐凸显

就业形势在总体稳定向好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继续存在。从缺工地域上看,沿海企业用工短缺问题逐渐显现;从行业上看,树脂彩绘工、服装针车工、包装制作工、鞋帽制作工、纺织针织印染工、电子装配与五金机械操作工等普通工人缺口最大;从工种结构上看,各类技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缺口较大。从企业性质上看,代工生产又缺乏定价权、贴牌出口、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严重,管理粗放、用工环境较差的企业也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

(三)社会保障发展不足

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保障体系虽然日益完善,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公众利益诉求趋于多元化,对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社会保障形成空前的压力,而且,城乡结构急剧变化,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凸显。福建预计2015年城镇化率达57%,这种快速变化的格局,凸显了现行社会保障的制度缺失。另外,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压力巨大。市场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快速发展,社会保障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尚不能适应。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路径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与强化政府推动就业工作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政府要重点培育、引导、开展就业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试点,扶持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就业工作,每个县(市、区)要确定3-5家民办就业服务组织。其次,要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就业援助、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以及“零就业家庭”等专项活动,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失岗农民工和其他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和职业介绍服务。特别要继续做好农民工工作,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再者,要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改进创业环境,推动自主创业促进就业。一方面,要大力建立创业项目库,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创建孵化基地;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社保补贴政策,推广SIYB、YBC等9种创业(培训)模式。最后,要继续做好失业动态重点监测工作,加强失业动态监测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调控失业的政策措施。

(二)需求对接,破解招工难问题

首先,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硬环境”与“软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推动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重视配套设施建设,积极解决务工人员的就业、居住、就医、上学、社保以及职业发展等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积极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氛围,尽最大可能为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使外来务工人员安居乐业的条件。另外,各相关部门要督促企业严格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要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活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维权以及代办证件等服务,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其次,积极加大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扩大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积极推动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应用等,强化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工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继续推动、鼓励诸如输入地—输出地、企业—培训机构、企业—劳务派遣公司、企业—学校等形式的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提高培训的市场针对性。最后,建立健全用工对接信息平台。相关部门与企业要建立用工信息交流机制和相对稳定的劳动力输入渠道,建立异地岗位需求信息发布机制和远程见工系统,为务工人员外出就业搭建最基本的信息服务平台,降低企业招工成本。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要健全医疗保险体系,大力推进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以国有和城镇集体困难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与城镇居民为重点,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参保率分别达到95%以上。其次,加快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巩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体制,切实解决无力参保人员历史遗留问题。再者,积极开展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范围试点,继续实施工伤保险“平安计划”二期,做好农民工参保扩面工作;全面实施工伤、生育保险设区市统筹,积极推进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加强基金、资金监督管理。最后,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劳动合同制度全覆盖,健全工资指导线、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最低工资制度、企业职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建立欠薪应急保障金等制度,切实把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社会保障服务体制的跨行政区域对接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经济区域的概念,包括诸多省市,各省以及各市之间的行政界限,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差异,以及建设海西经济区的主体与非主体地位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间经济的顺畅交流,也势必影响社会保障服务体制的跨行政区域对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同城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大众的流动空间半径加大,需要社会保障服务能够在不同行政区域实现良好的对接。因此,要建设与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构建跨行政区域社会保障服务的长效对接体制与机制。可以从试点城市、信息网络建设与对接等途径去努力,实现办理社会保障手续跨行政区域的便利化与同城化。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S].2011.

[2]张志南,李闽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10)[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47-360.

[3]李永杰,游炳俊.论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C913.7

A

1673-1999(2012)03-0059-03

黄宝连(1977-),女,福建上杭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龙岩364021)讲师。

2011-11-15

猜你喜欢

经济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社会医疗保险
降低医疗保险拒付率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