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2012-10-09史星际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山西省创新能力科技

史星际,杨 鹏

(山西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学家熊彼特(J.A .Schumpe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首次赋予“创新”一词经济学意义,即创新是指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的内涵之后,创新研究便沿着两条相对独立的路线发展。一是以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field)和卡米恩(Modon.I.Kanmlen)等为代表、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为主体研究内容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一是以戴维斯(Lance E.Davis)和诺斯(Douglass C.North)等为代表、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体研究内容的“制度创新经济学”。进入20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国市场和生产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生产要素以空前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强调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已不在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一国或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20世纪50年代,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决定性因素的结论。之后罗默(P.Romer)和卢卡斯(R.Lucas)等学者修正了古典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以内生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积累等来解释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形成“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内生变量,恰当的政府政策在长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美国学者埃弗雷德·M·罗杰斯和朱迪恩·K·拉森在其《硅谷热》(1985)一文中揭示硅谷的“凝聚经济效应”,最早探索了区域创新能力问题。库克(Cooke)(1992)首次提出区域创新系统一词,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甚至提出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有效载体(Cooke,2005)[1]。瑞戴尔(Riddel)和舒尔(Schwer)[2](2003)首次将国家创新能力理论框架应用到区域创新能力,通过对美国52个州和地区的实证研究,提出知识存量、工业研发投入、高技术人力资本和数量是影响美国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相比而言,我国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成为焦点研究领域。如柳卸林(2002)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3]。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以区域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4]。杨忠泰(2008)认为区域自主创新就是依赖本地区科技资源,自主解决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关键技术,以原始创新尤其是集成创新或引进再创新,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技术经济活动[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虽是世界制造业增长最快的国家,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使得我国长期以来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始终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70%~80%的产品无自主知识产权,众多重要领域核心技术几乎完全依赖进口。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导致我国在关键技术方面自给率极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30%以下,美日仅在5%左右。我国科技竞争力甚至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印度[6]。因此,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我国要发展战略性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定位的确立,培育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开始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型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资源型产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基于其资源禀赋,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形成了以煤焦、电力、冶金、建材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但由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利用,产业结构单一化、初级化和刚性化问题十分突出,山西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生态破坏、资源消耗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科技创新发展严重滞后于发达省份甚至全国平均水平。本文基于2005—2009年面板数据,着重就山西省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效益等五个因素,对山西省目前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就其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最终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依据。

二、山西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

自我国制定中部崛起战略后,坚持科技进步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支撑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7]显示,在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中,山西省以综合指标效用值23.83的得分在全国排名第17位,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有很大差距,如与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一的江苏相差多达31.43分,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陈国宏等(2010)采用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1—2008年山西省创新综合能力在全国连续排名第20位,属创新能力较弱的第五类地区。据2010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山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排位全国第三类地区(50%以下,全国平均水平58.22%),由于山西科技活动产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相对较低,最终导致山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的总体下降,与经济发达省市差距进一步拉大,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处于弱势状态。2009—2010年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各项指标及其全国排名情况见表1。

表1 2009—2010年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各项指标及其全国排名

以下着重就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及创新绩效等方面对山西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粗略展开讨论。

(一)知识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能力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源动力。以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与授权数为例,2005—2009年山西省专利申请数由2005年的1985件上升到2009年6 822件,申请数量增加了2.5倍,但在这五年期间山西省专利授权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例却呈现出了一种下降的趋势,分别为:61.5%、50.3%、59.8%、42.3%、48.7%(见图 1)。这表明,虽然山西省的专利申请数量在迅速增长,但申请专利的质量不高,导致专利授权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通过表2也能看出,在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与授权数方面,山西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仍是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与全国平均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再次说明了山西省科技基础相对于发达省市较为薄弱,存在科技产出重成果而轻应用,专利、新产品商业化产出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二)知识获取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是指区域之间在知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是制约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现状以技术市场交易额为例(见表3),山西省技术市场交易额从2002—2009年都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趋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年份技术市场交易额都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左右。这反映出山西省所创造出来的技术成果参与区域技术市场竞争的项目不多,山西省内的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山西省内的科研机构与先进地区的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较少,知识流动性差,成果转化率低,走区域协调化发展道路的意识在山西还未受到足够重视。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只有提高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才能提高整个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R&D投入情况为例,山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中部其他省份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维持较低水平,科技项目数在中部六省中排在最后,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投入经费仅比江西略多一点,仅为中部排名第一的河南省R&D经费投入的一半;在R&D人员方面,尽管山西比湖南和江西略高,但也属于中部地区中的较低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左右(见表4)。

表2 2009年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与授权数与中部六省及全国平均水平对比情况

表3 2002—2009年山西省技术市场交易额(万元)

表4 2009年山西省与中部六省R&D投入情况

再从山西省R&D投入对GDP贡献来看(见表5),2002—2009年山西省的R&D投入基本都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上升,从2002年的14.41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57.31亿元,增长了近3倍。同时,R&D投入占GDP的比例也保持了一个上升的趋势。但是与全国的R&D占GDP的平均比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反映出山西科技经费投入还是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政府和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表5 2002—2009年山西省R&D投入占GDP的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四)技术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积极推进区域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区域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近年来,尽管山西省在创新基础设施、劳动素质以及金融环境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但是山西省的技术创新环境指标还是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09年在全国综合排名第21位,2010年则下降到第27位,远落后于东部的发达地区。具体以科研机构数量为例(见表6),2005—2009年山西省的科研机构数量基本没有变化,科研机构数量超过了全国各省的平均数量,但中央直属的科研机构却只有一个,远低于全国各省的平均水平22个。地方直属科研机构要比全国平均水平多30个左右。这表明山西省科研机构发展比较平稳,数量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中央直属的科研机构过少。这反映出山西省的科研机构在国家重点科研工作中贡献率较低,在区域科研竞争中处于较被动的地位。同时也折射出山西省的科技创新环境还不够理想。

表6 2005-2009年山西省科研机构数量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个)

(五)创新的经济绩效能力

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将新的科技注入经济从而带来经济高质量增长。科技活动产出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山西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5—2009年GDP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产业结构也渐趋合理化。但山西省现有的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偏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不足,科技成果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2008年山西省综合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为17.14%,全国为 51.61%;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 24.26%位于全国最后位置;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8%,只占全国平均9.18%的1/4;新产品销售收入只占销售收入总额的8.03%,仅为全国的1/2。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并没有推动山西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导致山西省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绩效长期处在较低水平。缺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又为以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三、山西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在区域自主创新中企业主导地位不明确

研究表明,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通过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大约有70%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驱动的。因此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据统计,发达国家有90%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组织和创新机制,承担者国家70%~80%以上的研发使命。大多数企业至少将销售额的5%投入到研发中。而我国仅有25%的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仅3成企业有研发活动。研发费用仅占销售收入的0.56%。2009年山西省全省开展R&D的工业企业262家,仅占全国的0.72%,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6.51%,低于全国 8.5%的水平。其中全省开展R&D活动的大中型企业148家,占全国的1.19%,仅占全部大中型企业的14.76%,远低于全国30.5%的平均水平。据第二次全国R&D资源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9年在开展R&D活动的企业中,国企及国有独资公司44 家,占 16.79%;其他内资企业 198 家,占 75.57%;港澳台企业5家,占 1.91%;外资 15家,占 5.73%。结论是山西引进外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企业较少,体制、动力不足,整体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缺失。加之创新人才的匮乏,也导致创新活动的效率低。

(二)区域科技经费投入强度相对较低

按照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标准,只有当R&D投入强度达到2.5%时,一个区域才具有相应科技竞争能力的要求。据统计,2009年山西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省级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为1.96%,尚未达到《山西省科技进步条例》规定的2%的最低要求。全省R&D总经费80.86亿元,占全国的1.39%,全国排名第19位;R&D经费同当年GDP之比为1.10%,低于全国1.70%的平均水平。就企业而言,国际普遍认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1%以内的企业难以生存,占5%以上才具有竞争力。2006年山西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 0.53%(江西 1.09%、安徽0.79%、湖北 0.76%、湖南 0.76%、河南 0.62%),2006 年全国制造业投入强度0.88%,山西为0.54%,在高新技术行业投入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研发经费整体投入偏低,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三)科技活动产出效率和投入结构不合理

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将科技成果注入经济增长过程中。长期以来山西科技活动产出效率低,科技进步对资源型经济支撑作用不足,科技成果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山西省综合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为17.14%,全国的平均水平为51.61%;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24.2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值为2.08%,发达国家如美国技术转化率为95%,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转化率为80%,而山西省仅为20%。

(四)区域协同合作尚待改善

目前,山西省尚未与周边省份建立起区域合作体系,在开展科研合作、技术入股、人才引进、技术开发、技术交流等方面还存在着地区壁垒,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从而阻碍了创新资源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和协调配置。在选择区域合作伙伴时,还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暂时性。

(五)产学研合作体系尚未建立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是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形式,经济发达地区都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发展。然而山西省的科研人员并未集中在企业中,而是集中在科研院所以及大中专院校中,这就导致了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只重研究而轻应用,科研成果不符合实际情况,产业化严重滞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经济的不发达又进一步导致科技投入的减少,从而严重阻碍科技的进步。

(六)区域自主创新环境仍需改善

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提高从事创新工作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企业乃至整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山西省在构建良好的区域自主创新环境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政府制定政策时往往忽视创新活动的客观发展规律,导致基础项目无法得到长期、稳定、连续的支撑。政府与企业中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指标也缺乏客观性、科学性,这一系列因素都制约着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1.明确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只有提高山西省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山西省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针对山西省内大部分企业产业链短、产品种类少、附加值低的状况,山西省要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要围绕几大重点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研发并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发展核心技术。

2.加大R&D经费投入,提高R&D经费的使用效率。R&D投入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山西省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从而使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带动山西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山西省政府在增加R&D经费的投入总量的同时,还要关注R&D经费投入的合理化程度,要明确企业R&D经费投入中主体地位。省政府要配合企业确保R&D经费投入量,管理好各个执行部门的R&D经费的使用情况,提高R&D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另外在R&D人员投入方面,针对山西省的R&D人员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政府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山西省R&D人员总量的增长。

3.加强区域间协同互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山西省应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接,选择恰当的技术合作伙伴和科技成果,积极引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水平高的产业和科研机构。努力打破地区、部门间的壁垒,加强区域间协同互补,制定统一的区域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通过技术引进和扩散渗透,带动整个中西部包括山西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发展。

4.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知识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只有将两个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企业将实践中的创新、经验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相结合,从而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科研机构与高校在为企业输送技术和人才之外,还要投身到企业创新实践中去,使创新成果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形成良性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5.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实现经济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于自主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成果传化率低等严重阻碍了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加强高等素质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才能满足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山西省要根据自身区域产业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另外,山西省要注重和加强激励机制。首先山西省政府要在财政支出、项目经费等方面向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倾斜。其次山西省内的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尊重高新技术人才,为区域创新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新技术人才环境。

6.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造高效服务制度环境。山西已被国家确立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加快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最终为实现区域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1]Cooke.Regionall y Asymmetric Knowledge Capabilities and Open Innovation Exploring“Globalization 2”-A New Model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J].Research Policy,2005,(34).

[2]Riddel M,Schwer R.K.Regional Innovative Capability with Endogenous Employment: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S.[J].The 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2003,33(1):73-84.

[3]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20(5):550-556.

[4]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2):43-47.

[5]杨忠泰.区域自主创新的几个误区[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21-24.

[6]王鹏,曹兴,龙凤珍.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11,(1).

[7]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R].

[8]陈栋生.深化区域合作,推进经济转型和协调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12,(1).

猜你喜欢

山西省创新能力科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