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诊疗价值

2012-09-26廖嘉忠黄培宁邓有辉陆美玲彭乃宝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平滑肌肿物食管

廖嘉忠,黄培宁,邓有辉,陆美玲,彭乃宝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广西 百色533000)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简便性和安全性得到很快提升[1]。我们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mucosal resection,EMR)患者23例,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的食管胃黏膜下肿物的患者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SD的安全性及诊疗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经超声内镜诊断为食管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肿物的患者43例,其中ESD组20例,EMR组2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EMR组与ESD组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均在术前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和麻醉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1.2.1 ESD:使用仪器:应用 Olympus GIF-Q240Z电子胃 镜、NM-4L-1 注 射 针、FD-1U-1热 活 检钳,HX-110LR、HX-610-90止血夹,ERBE ICC-200高频电切装置,SD-5L、9L圈套器、三爪钳等。先在病灶基底部一点或多点注射2~6mL的肾上腺素(1:10 000,盐酸肾上腺素1mg溶于生理盐水10mL),使病灶基部隆起形成假蒂,采用透明帽吸引法吸起病变,收紧后切除肿物。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观察切缘是否有肿瘤组织残留,另在切缘周围顺时针方向3、6、9、12点各取活检1块行病理检查,明确有无完整切除,如有残留肿物则再次行切除术。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治疗效果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治疗效果的比较(±s)

临床资料 ESD(n=20) EMR(n=23) P值11 0.406年龄(岁) 50.4±5 52.5±6 0.531肿瘤部位(例) 0.451食管 8 10胃12 13肿瘤大小(cm) 2.6±0.7 2.8±0.5 0.624手术时间(min) 62.8±12.5 30.5±10.1 <0.05并发症例(%) <0.05出血 5.0(1/20) 13.04(3/23)穿孔 0(0/20) 4.34(1/23)复发率(%) 0(0/20) 4.34(1/23) <0.01性别(男/女) 13/7 12/

1.2.2 EMR:使用仪器同上。用高频电针在病灶四周边缘外0.3~0.5cm处点灼,标记拟切除的范围,用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进行黏膜下注射,使黏膜肌层和肌层分离后,插入圈套器和三爪钳,先将圈套器置于病灶周边,用抓物钳轻轻提起病灶后收紧圈套器,切除组织。观察无明显出血有,退出内镜。同法取切缘周边组织活检,明确有无残留肿物。所有切除标本均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1.3 术前诊断

ESD组8例食管肿物术前均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2例胃黏膜下肿物术前诊断为间质瘤9例,胃平滑肌瘤3例。EMR组10例食管肿物术前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8例,食管间质瘤2例;13例胃黏膜下肿物术前诊断为间质瘤8例,胃平滑肌瘤2例,胃息肉3例。

1.4 术后治疗

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输液,抗感染、预防出血治疗3d,饮食控制,并使用抑酸剂和胃粘膜保护剂2周。术后1、3、6和12个月定期复查胃镜,随访期为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在SPSS 16.0软件下操作。计量资料用(±s)表示,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及误诊情况

ESD组切除食管肿物8例,其中食管平滑肌瘤5例,食管原位癌2例,食管黏膜鳞状上皮增生1例,术前误诊率为37.5%(3/8);切除胃黏膜下肿物12例,其中低度恶性间质瘤6例,胃平滑肌瘤2例,胃息肉1例,胃纤维瘤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异位胰腺1例,术前误诊率为33.3%(4/12)。EMR组切除食管肿物10例,其中食管平滑肌瘤6例,食管间质瘤3例,食管黏膜鳞状上皮增生1例,术前误诊率为20%(2/10);切除胃黏膜下肿物13例,其中低度恶性间质瘤6例,胃平滑肌瘤2例,胃息肉2例,胃纤维瘤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术前误诊率为23%(3/13)。

2.2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病例。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组(P<0.05)。ESD组仅1例术后发生切除创面出血,无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5.0%。而EMR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17.39%),其中切除创面及创面边缘渗血3例,穿孔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接受ESD治疗的20例患者中,病变直径>3cm的切缘阳性率为25.0%,病变直径<3cm的切缘阳性率为0%;而EMR组病变直径>3cm的切缘阳性率为33.3%,病变直径<3cm的切缘阳性率为11.76%,两组间病变切缘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一年复查,ESD组患者均无复发,EMR组术后1例复发(4.3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肿瘤内镜切除病理结果比较

3 讨论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是由早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发展而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使用的器械近几年没有太大改变,而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的器械进步迅速,使ESD在消化道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大大增加[2]。ESD已成为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层肿物切除的常规治疗方法,因此,ESD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已成为关注的焦点[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评价治疗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穿孔和出血是ESD治疗的主要并发症[4]。本研究中,ESD组的手术时间虽然比EMR组要长,但ESD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EMR组。ESD组无一例发生穿孔,而EMR组有1例发生穿孔。患者均在术中及时发现,并应用金属夹夹闭。而出血患者均在术后3d内发现,并立即行内镜下电凝止血。虽然ESD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由于ESD普及时间尚短,其并发症仍让人担忧。Hyung等人[5]报道了1例患者在行ESD时,由于注射肾上腺素导致心肌梗死。因此,行ESD治疗时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指标。由于ESD技术要求高,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熟练掌握,因此,熟练掌握ESD技术也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条件[6]。本研究中所有手术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因此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显示,ESD组切缘阳性率明显低于EMR组,这表明ESD能够完整切除肿瘤,大大的降低了复发率。这与国外学者报道的结果一致[7]。尤其是对于肿瘤<3cm的黏膜下肿瘤,ESD的切缘阳性率为零。但ESD治疗食管胃黏膜下肿物的远期疗效还需更多的数据来证实[8]。

ESD治疗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具有安全性高、创伤性小、治疗效果等特点,并能够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以供诊断[9]。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一种诊断和治疗并行的诊疗方法,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10]。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内镜治疗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将不断提升,将有更多的患者受益于这项技术,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1]Tokar JL,Haluszka O,Weinberg DS.Endoscopic therapy of dysplasia and early-stage cancers of the esophagus[J].Semin Radiat Oncol,2007,17(1):10.

[2]何俊堂,李政文,尧登华,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18例临床分析[J].西南军医,2011,13(2):194.

[3]叶国良,盛 红,吴文玉,等.经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2,8(9):91.

[4]包 郁,孙晓滨,黄 洁.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0,23(6):470.

[5]Hyung HK,Moo IP,Seun JP,et al.Myocardial Infarction Thought to be Provoked by Local Epinephrine Injection During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J].J Clin Med Res,2011,3(3):143.

[6]Kim YJ,Park DK.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gastric cancer.[J].World J Gastrointest Endosc,2011,3(4):67.

[7]Hulagu S,Senturk O,Aygun C,et al.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premalignant lesions and noninvasive early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1,17(13):1701.

[8]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J].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2):945.

[9]陈姚生,丁岩冰,邓 冰,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风险控制的初步探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0,32(6):659.

[10]池 煜,王 敏,范志宁,等.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5):57.

猜你喜欢

平滑肌肿物食管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乳房大体积肿物微创旋切的可行性研究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胃食管反流中的胃蛋白酶对食管外鳞状上皮细胞的影响
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胃间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