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住区地下车库日常使用中的路径安全设计

2012-09-25沈坤林覃琳

重庆建筑 2012年3期
关键词:井道视线车库

沈坤林,覃琳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5)

近年来,随着居住区地下车库数量的增加及规模的扩大,社区安全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车库消防与疏散、人车流线管理、单元间人员流窜性加大、地下空间幽闭、车库内大量暗角死角空间缺乏监管等。这一日益频繁化的地下空间的使用,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问题——居住区地下车库的设计,如何在规划及建筑设计中满足社区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要求?

社区居住环境的安全问题包括很多方面:防灾安全、交通安全、管理安全等。现有的针对居住区地下车库的研究主要从车库使用、防灾、管理等角度进行探讨,而针对车库日常使用路径的安全性这一角度鲜有研究。

居住区地下车库路径安全包括车库内路径安全 (车库里面居民步行或驱车时周边环境的安全性)、进出车库的路径安全等。本文将针对前者进行探讨。

1 居住区地下车库的特点及问题

由于居住区内地面可供停车的空间有限,为避免私家车挤占室外公共空间,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同时也为了给居民创造更多的绿化空间,建设大规模地下车库势必成为首选。这种地下车库空间特征不明确,在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空间幽闭、缺乏可识别性、视线不够畅通、缺乏人际交流等。

因地下车库处于地下,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多,大多数情况不便于开窗,内部空间没有自然光线,只能依靠有限的人工照明,不可避免地会比较幽暗、封闭。不同于人们日常接触的地上空间,这种环境无形中营造出一种反常的气氛,让人感到紧张和恐惧。

调查发现,大多数居住区住宅单元采用剪力墙结构。在进行地下车库结构设计时,为节约成本,避免出现结构转换层,最常见的做法是直接将住宅的剪力墙延伸至地下车库层。因剪力墙的布置在形式上很不规则,导致其对应到车库层的空间形态也不完整,经常会产生一些死角空间。这些空间对居民的视线造成一定的遮挡,容易为犯罪份子提供藏匿之处,危险性极大。

地下车库属于居住区中特殊的公共空间。受其内部环境及功能单一等特征的影响,居民之间很难停留下来形成交流,邻里关系淡漠。

2 居住区地下车库日常使用路径安全设计策略

分析以上地下车库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出,居民在这种环境下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潜在的威胁。结合杰斐利(C.Ray Jeffery)的CPTED理论和其它心理学知识,可通过自然监视、心理暗示等方式来增强居民生理及心理安全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居住区地下车库的视线引导性

居住区地下车库规模大、空间单调乏味,视觉导向性较差。为增强其导向性,可借鉴凯文·林奇的“城市认知地图”理论中的几个基本要素:路径、标志、节点、区域,对应到地下车库可分别为:车道或人行流线设计、标识系统设计、景观设计、色彩设计等。如下将分别做出阐述:

路径——利用规整的车道引导。车道不仅可以组织车库内的交通和人流,而且可用来分隔空间,赋予不同空间不同的特征,使得居民来往形成对车库的环境意向。整齐划一的车道拥有明确、清晰的车行流线,有助于驾驶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瞬间做出反应,避免发生车辆刮擦、碰撞事件,同时节约时间。

标志——利用车库内标识系统引导。除应满足相关规范以外,地下车库还必须结合居民和车的使用行为来设置标识。标识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标识应该处于居民最需要的位置。如坡道出入口处,车库路面或者车道上方,疏散楼梯间的墙面等;其次,标识的设计应该醒目。标识应该能对居民的视觉神经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其上面的文字和符号要足够明显,使得较远距离的居民一眼即可辨认;再次,标识的设计应较易读懂。简单、明了的标识有助于居民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节点——利用自然光线、水体或者绿化引导。在地下空间延续地面的一些景观要素,可以有效改善居住区地下车库内部环境。同时作为视觉焦点,为居民辨别方向提供参照物,增强其安全感。如可利用地形的高差将车库一面敞开或者在其无遮挡墙面开窗采光,或者通过车库上方的送风井、天窗、通风孔等采光。同理,也可结合车库内下沉庭院、天井种植植物或者设计水体。云南大理武庙会半地下车库(图1),采用下沉庭院采光,辅以大量景观小品及绿色植物,采用独特而有空间层次的种植结构,共同组成了贯穿景区的韵律感,增强了整体构图的设计感,使得整体布局更加和谐紧凑,设计主题意图更加明确清晰。

图1 云南大理武庙会半地下车库

区域——运用色彩进行区分引导。色彩作为我们视觉认知和环境体验的基本要素,能够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们的视觉体验各不相同,因此可被用来进行空间区分。如可在车库内以住宅楼栋为单元,将柱子或者墙体的下部涂上与人视线等高的不同颜色,方便居民迅速定位空间。作为一个常驻人群较少的空间,车库较容易带给居民阴森不适的感觉,因此建议柱子或墙体的颜色采用暖色调,以适度调节居民的心理状况。重庆市万达广场地下车库(图2),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后,活跃了空间气氛,加强了识别性,提高了停车的效率,可作为居住区地下车库的借鉴。

图2 重庆市万达广场地下车库

2.2 加强地下车库的自然采光

鉴于地下车库幽暗和封闭的环境带给人心理上的不适,有必要在其中加强自然采光来增加车库内部的照度,减小其封闭性。自然采光的方式有很多,在大多数情况下,居住区地下车库一般结合防火分区、利用送风井设置采光井采光。

对于只有一层的车库,可将每个防火分区内的送风井同时作为采光井使用。采光井的位置首先应该保证地面无遮挡,能获取充足的光线;其次应尽量位于车道上方,并且能将所在的防火分区内光线较暗的区域均匀划分,为驾驶员指引方向。

对于两层的地下车库,井道通常会通至地下二层。若一个井道两层都作为送风井道,则要求井道所在的区域,上下两层合用一个防火分区,如图3所示;如果不能共用一个防火分区,则需要将送风井和采光井上下两层交叉设置,如图4所示。采光井两边的墙体应为防火墙,其窗户应为固定防火窗,窗户内侧应设火灾自动喷淋系统,防止下层火灾通过风井蔓延到上层。这种情况下的采光井应位于车道附近,以拐角处为最佳,周围应采取防护措施。

对于地下三层及更多层数的车库,采光井和送风井的位置除需考虑防火分区及照度均匀等因素外,还必须根据井道的正投影面积与其高度的比值——室形系数来确定底层能否达到足够的照度。井道侧面反射对其内部的采光具有重要作用,高反光的墙面能使得井道底部获取更多的光线,反之则只有极少的光被反射到底部。理想状态是井道从上到下各层开窗的位置不同,且墙面选用颜色较浅的、反光性能高的材料。

2.3 保障地下车库视线通达性

视线通达是心理安全的重要前提。调研得出,大多数居住区地下车库存在一定的死角和盲区空间。这些难以分辨的物质环境,会使居民产生难以抗拒的恐惧心理,其产生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为方便居民停车后迅速回家,很多住宅楼栋的电梯直接通到车库层,居民可乘电梯直接入户。而从停车位步行至电梯,必须要穿越住宅延伸到车库层的剪力墙空间,这些剪力墙形状各异,错综复杂,易在居民步行的通道上产生视线上的死角区域。其次,因大多数居住区规划都是从地面开始,以满足经济技术指标、消防和美观为前提,忽略了地面住宅与地下车库之间的关系,导致住宅单元延伸至地下时与车库布置产生冲突,出现一些盲区。

为使得居民建立对车库内部环境的安全感和控制感,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中“连续性所产生的韵律”和“封闭性所界定的空间范围”的组织原则来简化信息、提高环境识别性。比如,居民入户所经过的通道,其拐角处的墙面可采用弧形来代替直角。由此可产生一个连续的界面,使居民对即将经过的空间一目了然,更加确定,其视线更加通畅。车位附近未封闭的空间在未被使用时一般会缺乏足够的照明度,产生盲区。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应该将这种空间封闭,用作仓库或其他功能。如此,空间才能够规整明确,犯罪的可能性才会减小。图5是作者参与的陕西某居住区地下车库的局部设计,对比左右两图可以看出,经过优化后的通道空间更为安全可靠。

(a)地下车库中的死角空间和盲区

图5 通道经过安全性设计前后

对于某些车库中间部位的剪力墙空间,既不利于布置停车位,也会对居民的视线产生一定的阻挡。为增加居民视线的通透性,可在墙上适当位置预留与人等高的洞口或者张挂壁镜,以此弱化这些空间带给居民的不适反应。

3 结语

随着地下车库犯罪事件的增加和居民安防意识的提高,居住区地下车库的安全问题也必将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只是根据作者调研及参与项目中的经验和体会对车库日常使用中的路径安全设计作出一些解释和探讨,但未涉及到地下车库中的管理安全等方面,更多的内容还有待于在实践中继续总结和完善,以创造出更安全的居住区地下车库。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孙思奇,王传佑.居住区地下车库与人防工程安全[J].住宅科技,2009,(5).

[3]张东辉,李晓莉.从整体到细节的安心—日本住宅安全性分析[J].中外建筑,2009,(11).

猜你喜欢

井道视线车库
要去就去视线尽头的山
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结构设计
电梯部分封闭井道的检验探讨
高层建筑电梯井道烟囱效应形成分析及解决措施
你吸引了我的视线
地铁出地面电梯井道选型分析及防水、散热优化设计
妙趣车库门
当代视线
从车库中来,到车库中去
智能车库,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