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员高原训练返回平原训练血象指标的变化观察

2012-09-11

体育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平原红细胞血小板

刘 艳

(1.广西体育科学研究所 南宁 530031)

高原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运动员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利用高原环境所致的低氧和运动缺氧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和训练学效应,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运动员经高原训练之后返回平原训练如何维持高原训练产生的机体机能水平及高原训练效应发挥到比赛中去,是关系到整个训练周期成败的关键。本文拟探讨运动员高原训练之后返回平原训练的血象指标变化情况及高、低点出现时间,对运动员18项血象指标的测试及跟踪监控,寻找规律性的变化,为高原训练之后返回平原训练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使赛前运动训练在时间及运动负荷安排上克服盲目性,以保持最佳状态参赛。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广西自由式摔跤男子运动员10名,年龄16~23岁,平均19.3岁;身高158~178 cm,平均167cm;体重58~76 kg,平均65.5kg。Ⅰ级运动员6人,Ⅱ级运动员4人。系统训练年限2~7年,平均4.3年,实验前查心、肺、肝、肾等功能无异常。

1.2 方法

1.2.1 测试时间

取2007年8月至9月持续25天的高原训练(云南昆明呈贡训练基地)之后,返回平原第3、14、28、35天分别分成4个时段作自身对比,实验期间未使用任何营养补剂及药物。

1.2.2 抽血时间及测试指标

周一(除第3天外)晨7至8时之间空腹抽取静脉血,测试血象指标: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LY)、单核细胞百分比(MO)、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淋巴细胞绝对值(LY#)、单核细胞绝对值(MO#)、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R#)、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共18项。

1.2.3 测试仪器

COULTER ACT diff2 全自动血球仪(美国产)。

1.2.4 统计学方法

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返回平原训练血象指标变化情况

2.1.1 由表1可知,RBC、HB、HCT三项指标返回平原第3天至14天逐渐下降,14天呈现一个低点,明显低于第3天、28天和35天,第28天回升到一个高点,第35天又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返回平原训练期间RBC、HB、HCT 指标变化情况 (n=10)

2.1.2 由表2可知, MCHC随返回平原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有统计学意义;MCH、RDW指标第14、28天的变化与RBC升降相反;MCV逐渐下降到第28天,第35天出现回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3 白细胞及分类指标变化:WBC、LY、MO、LY#、MO#、GR#升降与RBC同步(GR相反),除LY#以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4。

表3 返回平原训练期间白细胞及分类指标变化情况 (n=10)

表4 返回平原训练期间白细胞分类绝对值变化情况 (n=10)

2.1.4 血小板指标变化:MPV升降与RBC相反;PLT 、PDW随返回平原时间延长逐渐上升,PLT 35天出现下降;PCT的变化与PLT相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返回平原训练期间血小板指标变化情况 (n=10)

3 讨论

3.1 高原训练对返回平原训练RBC、HB、HCT指标的影响

RBC、HB、HCT三项指标是客观反映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指标[1,2]。正常情况下该三项指标越高说明血液携氧能力和蛋白质营养状况越好,有助于增强机体的代谢过程和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3]。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含有的血红蛋白使其在血液的气体运输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血红蛋白是运氧的主要载体。它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有氧能力。HB的增加可以携带更多的氧,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一般认为,血红蛋白的浓度与人的运动能力呈正比。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血象指标容易受到影响, 多数学者研究认为,RBC和HB的增加,是机体适应低氧的重要代偿机制之一[4],两者的增减一般是同步的。它是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比较敏感的指标之一。因此,在高原训练过程中,红细胞、血红蛋白一直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而被广泛使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RBC、HB、HCT三项指标,返回平原第3天至14天是逐渐下降的过程,最低点出现在返回平原的14天,高点在第28天,第35天又出现下降趋势。呈现一个波浪型变化。由此说明从高原返回平原后,人体对于低海拔的平原也有个适应及调整过程,人的机能在一段时期内有所下降,当适应一段时间后,则机能恢复到最佳状态。本研究结果与众多文献所描述的从高原训练返回平原所出现的血象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提高的RBC、HB、HCT能维持多久?目前看法也不一致,但多数学者的观点是肯定的,认为高原训练所获得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增加在返回平原后能维持2一3周[4,5]。

有学者认为,在返回平原后最好成绩出现在第 18—20天,在第36—48天又出现了一个峰值,在峰值期间会出现血红蛋白上升[6]。 陈彩珍等研究发现返回平原3~7天有一个低谷(146.1g/L),12天有一个高峰值(162.1g/l),40天后Hb又有一个高峰点(164 g/l)[4]。笔者在本测试结果中没有发现第二回升变化趋势,可能是观察的时间安排过短,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另外,还有学者发现返回平原第 5—15天期间,血红蛋白呈现明显的波浪状变化,从返回平原第15天后,血红蛋白含量较平稳,波浪状变化基本消失[6],也有认为最大值出现在返回平原后的第8天[7]。

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较多,因为血象值的变化情况与海拔高度和运动负荷量的大小等因素有关,血红蛋白浓度的高低与运动量的大小相关;另外高原训练的效果可能与受试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训练时间长短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高原训练无统一的固定模式,所以,高原训练返回平原训练的血象指标变化的结果,仍会存在分歧和争议。

3.2 高原训练对返回平原训练白细胞及分类指标的影响

WBC及分类指标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本研究在返回平原训练期间WBC及分类波动均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与RBC、HB、HCT三项指标的变化同步,说明高原运动员接受更高海拔的低氧刺激时,机体在适应过程中自身免疫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3 高原训练对返回平原训练血小板指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MPV升降与RBC相反,PLT 、PDW随返回平原时间延长逐渐上升,PLT 35天出现下降(PCT相反),但无统计学意义,对血小板数量、体积、压积、分布宽度都有一定规律性变化,高原训练对红细胞影响的同时,血小板是否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4 小结

4.1 运动员从高原返回平原后,人的机能在一段时期内有所下降,RBC、HB、HCT三项指标第3至14天下降,第14到下降到一个低点,第28天回升到一个峰值,第35天再次出现下降,呈现出一个波浪型变化,本研究未发现第二回升趋势。

4.2 运动员返回平原训练的血象变化结果,是对高原训练效应的评定。

4.3 由于不同个体对高原—平原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不同及高原训练的项目不同、负荷不同,到平原后产生最佳高原训练效果的时间也不一致。

1 Gledhill N,Warburton D,Jamnik V.Haemoglobin, blood volume, caediac function and aerobic power[J].Can J Appl Physiol,1999,24(1):54-65

2 杨则宜,运动营养生物化学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2):158-165

3 魏宏文,魏宏强,裴怡然,等.中国国家女子手球队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化特点及机能评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92-494

4 熊正英,代锴。高原训练对机体血液指标及红细胞 2,3—二磷酸甘油酸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大学学报,2005,24(6):57-59

5 刘柏,冯炜权。耐力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4):29-34

6 张全江,熊正英,胡伯平等.古曲跤运动员亚高原训练血红蛋白变化规律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73-77

7 杨新平,韩佐生。摔跤、柔道运动员高原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992~-994

猜你喜欢

平原红细胞血小板
那一片平原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高中牛物学红细胞知识总览
经常镜下血尿是怎么回事
平原的草
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对肾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意义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浪起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