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藏《郗璇墓志》

2012-09-10张笑荣会稽金石博物馆浙江绍兴312000

档案与建设 2012年9期
关键词:污垢墓志墓碑

张笑荣(会稽金石博物馆,浙江绍兴,312000)

继2006年3月,流失海外达1300多年的王羲之手迹《丧乱帖》首次“回国省亲”之后,“书圣”夫人郗璇的一块墓碑又回到绍兴,同时回来的,还有一段长达1600多年的历史和记忆。

因为痴迷收藏碑帖等文物,我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其中北京是除绍兴之外的最重要的根据地,几乎每年都要去很多趟。郗璇墓碑就是在北京的意外收获。早在2003年我就听说有块好碑流到了北京,但真正看到是在2005年的上半年。有一次,我去北京的一个大型旧货市场“淘宝”。在一家地摊转悠时,摊主再次跟我提到了这块碑的事情,说他可以帮忙联系墓碑的主人。一听之下,我大感兴趣,双脚再也挪不动了。那是夜里,北京所谓的“鬼市”,找到那个主人后,大家就在一个暗处打着手电看,我当时看得模模糊糊的,但突然给我看到了“右将军”、“会稽内史”、“献之”等字样,我顿时觉得这碑非同寻常!

虽然满腔的兴奋难抑,但作为一名已有20多年收藏经历的资深藏家,我并没有马上拍板买下。一则当代艺术品市场假货较多,二则这件藏品价格惊人,岂能轻易下手?

为了买这块墓碑,我光是看货就不下10多次,还多次请教了北京和上海等地的文物专家,意见很多,但总体上都认为值得一买。最后的决定当然留给了我自己。

郗璇墓志

2006年春节过后,我将碑搬回了绍兴。之后,上海博物馆的多名专家闻讯赶到绍兴,对郗璇墓碑进行鉴定。6月下旬,北京又有几位文物专家飞 到 绍兴,对郗璇墓碑作了考证。大家的关注点首先放在了此碑的真假性上。到目前为止,产生了几派意见,有真有假,但多数认为是真迹。

此碑长约68.5厘米,宽约56厘米,厚约8.8厘米。整块碑面呈棕黑色,碑的底部有3-5厘米遭到磨损,每一条末尾都有1-2字无法辨认。经清理后,碑文绝大部分可读,共计28行354字。刻字为隶书,字体古雅质朴。从侵蚀处看,专家认为墓碑材质似石灰岩。

对于此碑的真伪,多数专家认定墓志“毋庸置疑”,他们理由主要有以下4条:

首先,从碑铭全文构想来看,难以造假。墓志内容几乎不可能由后人或者现代人去“想象杜撰”。一位专家说,除非有人串通了历史学家、碑帖权威和书法泰斗一起来制造这起“阴谋”。如果真是如此,则造假的成本太高,且只造一块,意义不大。

其次,早夭的“长子”常人不知。目前所见的各类史书都记载王羲之夫妇生育的子女是七子一女,而墓志上却刻的是八子一女,造假者不大可能去多造一个正好符合王羲之子嗣情况的“长子”。

第三,书法水准非同凡响。众所周知,晋碑出土极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江以南地区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晋碑(墓志)约20块,仅《谢鲲墓志》书法上乘,并与《郗璇墓志》的风格接近,因此估计为同一时代。

第四,污垢清理,顺乎自然。专家在清理碑面的污垢后,在器物和污垢之间,并没有发现任何“现代黏结物”的痕迹。污垢较硬,且均匀一致,应是自然天成。用水一抹,垢的吸水性比器物要好,立显深浅,也方便了清理工作。

晋王羲之,一代书法大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重量级人物,史乘有名,民间传说更有多种版本,然迄今为止,有关王羲之的家世、生平,甚至其墓地、子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郗璇墓志》的发现,将以最具说服力的实物佐证,为人们解开重重历史迷雾,从而推动有关王羲之生平事迹、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及其流变、晋代的婚姻、殡葬风俗制度等等的学术研究,向前迈进一步,并最终得出结论性的研究成果。专家初步考证后认为,此碑的发现将是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史上的惊人发现。根据碑文内容,专家已经解开关于王羲之及其家族的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为研究王羲之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

在此,笔者希望通过个人肤浅认识,把《郗璇墓志》推到公众面前,以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并希望百家争鸣。

猜你喜欢

污垢墓志墓碑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本书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画与理
跟踪导练(二)5
清明
换热设备污垢热阻和腐蚀监测技术综述
赋与唐代墓志
颗粒污垢模型在微生物污垢研究中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