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版的“四万亿”好了伤疤忘了疼?

2012-09-10策划执行徐豪插画肖振铎

中国报道 2012年9期
关键词:政府经济

策划执行 徐豪 插画 肖振铎

老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老话也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当地方政府正在或即将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地方版“四万亿”争论甚嚣尘上,我们不禁思考:这到底是杯弓蛇影,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中央强调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把稳增长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在当下外部需求持续疲软、内需增长缓慢之时,“稳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寄托,各地“稳投资”的序幕也随之拉开。从贵州的3万亿,到长沙的8000亿,再到广州的2000亿投资计划,从西部到东部沿海,这场被称为地方版“四万亿”的刺激计划正蔓延开来。

专家指出,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长势头,但却是以牺牲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节奏为代价的。如今地方版的“四万亿”会不会成为当年的翻版?

在投资、出口、消费“三架马车”的传统分析框架中,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因投资占比过大、过分依赖出口、家庭消费不足备受诟病,但现阶段要想大规模扩大出口、拉动消费几乎不可能。这种情况下,通过地方政府加大投资力度,达到经济稳增长的目的,显然在现阶段具有合理性。

但是,我们应该警惕,经济结构会不会进一步失衡?重复建设、政绩工程如何杜绝?“有形的手”如何正确发挥作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如何维持?

这“四万亿”能否升级为“2.0版”,政府在这次“赶考”中能否上交令人满意的答卷,还需拭目以待。

张茉楠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地方版“四万亿”未尝不可

随着地方版“四万亿”呼之欲出,人们的质疑之声四起,对经济下滑的担忧更演变为对新一轮投资泡沫以及重蹈2008年“四万亿”后遗症的担忧。

然而,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及需求约束型经济的动力机制看,投资率高确实有其现实的合理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历史经验表明,投资是中国高速增长的动力引擎。1978年至1990年,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30.3%;1990年至2000年升至36.1%;2001年至2007年贡献率更是加速上升,平均为48.36%。我国投资每增长1%,则当年GDP增长0.48%。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改革开放30年中国年均9.8%的GDP增长率,除了有2%至4%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6%至8%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资本积累的贡献。

中国经济的矛盾不在于投资率高,而在于资本有机构成以及投资效率低下,无效的投资和过剩的投资容易造成产能过剩。但是仔细分析本轮地方版经济刺激计划,有很多地区也开始兼顾“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一些投资项目涉及民生、综合交通体系、城市设施体系、新型城市化布局、产业发展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民生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更多是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着眼于提升中国长期经济增长质量的未来投资,从这个角度看,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投资未尝不是可行之举。

周子勋

资深财经评论员

地方版“四万亿”的四大隐忧

当下各地皆以“稳投资”为纲,希望能以投资为抓手,实现地方经济“稳增长”。但是,“稳投资”绝不等于大规模进行投资,地方版“四万亿”巨量投资计划应该审慎而行。尽管各地的项目投资分摊在若干年,但总结起来,至少有四大隐忧值得重视:

一是资金来源问题。由于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不仅全国财税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地方财税收入也出现下滑态势。在财政收入和土地收入双双放缓的背景下,不少地方项目资金来源成疑。

二是大规模投资将带来严重的产能过剩。地方版“四万亿”大多优先考虑本地区的市场状况,并习惯性地把目光投向土地。问题是,只要中央坚持房地产调控,这种土地经济便不可持续,只会转化成产能过剩与资源浪费。

三是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急剧上升。在当前的形势下,地方债的自行发行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饥渴。可如果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因地方融资平台的政策放松再次被激发,到时候可能又是一堆烂尾工程和更高额的负债。

四是多大程度能实现“稳民间投资”。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稳增长”是“稳投资”,而在后土地经济时代,“稳投资”更是“稳民间投资”。

时下各方推出的“稳增长”政策,需要的是盘活存量资金,而非倚靠增量的信贷。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稳增长”内生地要求各项金融创新的出台。

猜你喜欢

政府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经济
完形填空三则